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意思是“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爱,父母习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想给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
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总是未雨绸缪,那么就需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其中包括读书、学习、生活、卫生等方面。
关于学习。
学习是每一个孩子必定会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认真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孩子课上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预习时,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我家孩子在这方面做的就不是很好,主要还是刚上学时我没有足够重视,到现在虽然进入了直升班,但是和其他的孩子的差距也很明显的。
比如同班的其他孩子早已经自学完初中的知识,高中的内容也自学了一部分,我们这个初中才学完,高中的刚开始学,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
所以我现在会陪着他一起看书,学习,给他讲解,希望尽快帮他赶上去。
2.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学生上课要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我家孩子这一点做的比较好,他能够在上课的时候紧跟老师,对老师讲过的问题能够吃透,课后完成作业就相对容易很多。
他自己也曾说过,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有同学会上甲课做乙课作业,虽然节省了时间,可是有些知识点没有听明白,大家写作业和复习大家都一祥,但是最后成绩却区别很大。
所以还是要上课认真听讲。
3.勤于思考,不懂就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在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学习的时候学生要通过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才是最关键的。
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不就疑问的尾巴。不然问题越积越多,最后会堆积如山,不利于学习。
我家孩子和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有这个习惯,对于不懂的问题,总能够抓住老师及时提问,直到全部弄明白为止。
4.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学习
孩子在学校学习时,学校会给出具体的时间安排,孩子在家学习时也应该有有固定的时间。
在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上,家长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学会控制干扰,训练高度专注的能力。
有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孩子,一般会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
这样做能使孩子形成学习的惯性,一到那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学习惯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很快地专心学习。
同时,应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由着孩子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从小让孩子养成专注高效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5.课后复习
《论语》中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都在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也告诉我们: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慢。
所以孩子在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与遗忘做斗争,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结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这些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生高度,所以要从小培养。
如果学习习惯不好,再聪明的孩子也会遭遇挫折。
家长们,快快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