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好的钢呢?最好也用在刀刃上。当此特殊背景下,我的理解是:把有限的宝贵资源用在最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才是最好的选择。

舆论引导,要把钢用在刀刃上。
不要道听途说,信口雌黄,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该做到多激励,少讽刺;多实干,少旁观;多阳光,少阴暗。不要把十三朝古都降低到一个“巨婴”的档次,也不要以道德绑架的形式,随意降低或拔高某个事件的意义。所有的新闻、宣传、文学、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谨记一点,能帮忙尽量帮忙,不能帮忙别添乱,更不能打着伸张正义的幌子,愚弄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最终实现提高流量、坐得赞赏的不可告人之目的。这样的网络大咖,往轻了说,得接受道德的谴责;朝重了讲,会遭到法律的制裁。
资源投入,要把钢用在刀刃上。
非常时期,不仅资源有限,而且运力有限。“远水解不了近渴”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区别轻重缓急,优先雪中送炭,保证重点。要做到多了解,少争执;多谦让,少哄抢;多理解,少埋怨。允许在不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左邻右舍以物易物、用旧利废、互通有无,倡导发挥人道的、无私的友爱精神,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如果吃拿卡要、贪污挪用、损公肥私,毫无例外要从重处罚,从快处罚,执纪问责,罪加一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最需要的物资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发挥最大的疫情防控作用。这既是对疫区的救助,也是对自我的救助。否则,因资源投入运用不当造成一定不良后果,则深受其害的不仅仅会包括身处暴风眼的重灾区,更会波及较大的范围和区域,用老话“自作自受”来形容绝不为过。
人员配置,要把钢用在刀刃上。
战疫如同救灾,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效果。应该把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无私情怀的防控、监测、值守人员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尽量优化组合,不要无故扎堆。要尽量多沟通,少独断:多协作,少捣乱;多兼顾,少私偏。对待那些勇敢的逆行者、志愿者、义务劳动者,要尽最大可能彰显人文关怀,激发工作热情,改善生存处境。曾被网曝将四名防疫人员游街示众的事件,不仅方法落后野蛮,而且客观地说会让相关人员寒心,引发一定的不良后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疫情防控人员更需要百倍、千倍、万倍的理解、关心、尊重、呵护,毕竟他们才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战胜病魔的主心骨,迎接希望的启明星。
居家用度,要把钢用在刀刃上。
物到用时方恨少,主要是因为平常缺计划、少规划、太随意。“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安排,那黑那歇。要习惯多清点,少盲目;多计划,少随意;多节约,少浪费。战争年代,一个苹果可以在防空洞里转圈圈,没人舍得咬下狠狠的一口。和平年代,一件衣服可以在姊妹兄弟之间传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一算,一件衣服可以穿九年。时下,相当一部分人自以为物质相对富裕,严重淡化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更严重者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牢骚比办法多得多。我们必须学会非常时期居危思安少浪费,平常日子居安思危多节约,谨记古人“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的教诲,必须知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幸福不会从天降,舒心日子等不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成功途径。

把钢用在刀刃上,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办事方法。要特别注意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坚决抵制各种充满负能量的论调。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地谩骂,抱怨,逃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愿所有的人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是小小萤火虫,也要在黑暗里发一点微弱的光,而不必等候炬火的照耀。如果此后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便真真正正做到了“把钢用在刀刃上”。
果能如此,我们一定能够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日子里同心同向同行、共苦共乐共享,合力打赢这场战疫魔、抗毒妖的人民战争,再展华夏儿女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英雄风采!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朋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