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未必是好事
唐建武(甘肃合水)

刚才在快手上看了一个视频,说美国的小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比赛乘法运算。结果,中国小学生用简便算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而美国的小学生用常规算法,最后才得出了答案。这个视频所表现的事实的真伪暂时还无法分辨,但是好多事实告诉我们,简便未必是好事。
当一个人还不会走的时候,就让他跑,是不是太急了点?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富翁,就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说到底就是投机取巧,都不愿意努力,都不愿意辛苦,都愿意轻轻松松成功,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所以到现在为止,除了我们的老祖先留下的荣耀之外,我们这些后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真是乏善可陈,没有多少新的创建,经常是有一说十,除了投机取巧就是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这种心态,这种做派真是要不得。
凡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做成的,没有一人一口气吃成胖子的,而罗马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掌握了常规方法,你才会在此基础有所创新。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无所依傍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也是一定要打地基的,也是要盖一二楼的,这样才会有三楼四楼以至于万丈之高楼而立于天地之间矣。你这样只教给他简便方法,似乎省了事,殊不知简便也是从常规那里来的。没有常规作基础,任何简便无异于空中楼阁。你只教了他一种,他没有常规作源头活水,只会止于这一步,没有机会发展下去的。是给他金子,点石成金的指头,还是点石成金的原料和方法,我想你是会选择的。所以我说简便未必是好事。还记得芯片的事吧,我们用着别人的很方便,结果一打科技战,我们蔫了。

由常规到创造是一条天规,别想着走捷经。世间的事大多以曲而成,以直而败。我这大半辈子就明白了这点道理。
最美的相遇
去年的七月份,我参加了《庆阳教育》主办的“一书一沙龙”活动。读的是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就在那次读书活动上,我遇到了庆阳教育的灵魂级人物——郑晓红老师。她的自信宏博、侃侃而谈,让我大开眼界。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读书人的儒雅风神,看到了读写的价值,沉睡的心灵开始被唤醒了。也就是在这次读书活动上,我知道了“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当时我没有把它当一回事,觉得就是一个教育群而已,以前自己已经加了好多这样的群了。过了几天,一天晚上上网,我想起了这事,就搜出了“庆阳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群”,然后就很顺利地加上了,认识了宏杰、张建军校长等朋友,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同学张武庚。后来又加上了全国群,认识了海宁、喜峰、张瑾、苗苗、燕燕、波波、立元、任欣(原以为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没想到是一位沉稳热情大气亲和的长者)、杨所、勇哥、田姐、美娟、秀波、发哥、李敏、金校等。每天早晨,群里就有群员自发传箴言、分享文章链接、问好,很热闹,充满着正能量。杨富志老师、张学勇老师、杨宏杰老师、王春发老师、田志红老师的箴言最是动人,我也转的最多。群员们互相鼓励,读写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每有群员写了博文,就会向大家分享,大家一起品评,真诚热烈。群里有博客部,每一天都有博文推荐,顺着链接,我就读到了许多博文,有燕燕老师的,有喜峰老师的,有田老师的,有崔娴老师的,好多老师的。后来还读到了张建军校长的博文,实在而深刻,慢慢地是对教育的思考和呐喊。渐渐地我们就混熟了,就和喜峰、张瑾、宏杰、富志等聊得比较多起来。我们聊人生、聊写作、聊专业成长、聊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甚至于个人的苦闷,我们都通过小窗进行释放。
几个月后,庆阳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第一次市级层面的研讨会在庆阳五中要召开了,我问宏杰参会有什么条件么。他说,只要你认同李镇西教育思想,按照一个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可以了。我说,我还不是会员啊!他说,有表格,下载一下,按要求填写一份,发给我就可以了。
啊,这么简单啊!我填了表,就发了过去。宏杰回了两个字:收到!然后是一个握手和拥抱的图标。
随后我就参加了第一次市级层面的研讨会,收获颇丰,有文字为证:
上上一周星期六,可忙坏了我。但我觉得值。
星期五,妻去了正宁,老姨娘高血压,住院了。屋子里剩下了我们父子仨。晚饭是瑞做的,热馍馍,打豆浆。两个菜,凉拌黄瓜、萝卜干。
星期六六点我就要出发了,瑞八点去学琴,壮下午两点去学画。我在晚上泡好了黄豆,炒了一个家常豆腐,一个油麦菜。
早上起来,去到瑞房里,叮嘱她几句。又到大卧室,逗逗壮,摸摸自己的口袋,还有几百块钱,不至于临事尴尬。就出发了。
下到楼下,天黑漆漆的,冷风像刀子,直割人脸。
一个出租停在我脚边,我顺势坐了上去,说一声“车站”,车子启动,直奔车站。
车站闪耀着灯火,看着她,我都有点冷。人瘦了,就是不禁冻。
班车上的女人,在站门口揽客。我不假思索,就受了她的蛊惑。
八点可以到吗?别耽误事儿!可以,早到了。别担心!
在车上,我才知道,有些事儿就是那么回事儿。车子一直在滑动行车,比蜗牛快不了多少。一个小时过去了,还不到吉岘。
我对那女人说,能不能快点,她说,你以为这是私家车?!
我语竭词穷,只好煎熬着。
我的旁边坐着一个老年妇女,面熟熟的,不知在哪里见过。从她的电话会中得知,她要去见在市委工作的孙子,要在家的楼下聚餐,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得。
前边是一对情侣,听着《剑心》《匆匆那年》,很悠闲,女孩靠在男孩的臂弯里。
还有一个大叔,在我的另一侧,他是个见面熟,对我说他要到陇东商场和建材市场进货去,老婆开在路边的商店这几天缺货了。
他们的话里,我听出一个词,那就是热爱,热爱生活。
摸着我带给文友的我的散文集,我想,这个就是我的爱吧。老舍说,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他用自己的实践,实践了自己说法。为了文学的尊严和人的尊严,他跳了湖。我呢,爱读书,爱写文,爱教书,爱钻研一些别人不屑的东西,是不是会死得很惨?
其实,有些我早已领教了,还是不说了吧,说出来都是泪!
车终于到站,在寒风中,我上了出租车,我说去五中。他似乎不知道,我说就是老庆一中。她说,你说,老庆一中不就得了。
我说,我不喜欢拐弯。
到了站,收了我七块钱。
进门,看门师傅说,就是背后那个平顶子。
我急急地上楼梯 ,进门,礼堂里座无虚席。静悄悄的。一个攒劲小伙在演讲。后来我才知道他叫郭亚龙,五中副校长,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工作室,他的他的适学型课堂,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他让我知道,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心和展示欲,知道语言文字的习得是体验感悟式,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人和知识,语文的最佳的教学模式是学.展.练。
郑晓红老师主持,她说,每次下去,总听到基层的教师说郭亚龙说,郭亚龙如何如何。在群里,我才知道,他的适学型课堂在市内各县都设立了工作站。
可惜,去得迟了,只听了个半截子。
第二位演讲者是环县五中的 张敦伟老师。他演讲的题目是《自主的力量》。他们学校的特色是新生态教育和学生自主化管理。其中有一句话很吸引人,那就是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人的故事。
第三位演讲者 介绍了宁县早胜小学的教师博客。郑小红老师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不读不写,何以为师?
还有一句:路对了,抬起脚就是成长。
休息的间隙,我见到郑小红老师,送上了我的书。可就是找不见杨宏杰老师等,踌躇之间,演讲又开始了。
第四位演讲者是长庆中学的理科老师李经文。他的题目是《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看了这题目,我猜想他一定看过张德芬老师的书。他读史,读文,读哲,读周易,读传记,读黑客,读教育论著。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主要介绍了该校的阅读共同体。他说,现在的读书,已经沦落为一种时尚,说明真的读书少之又少。他的读书似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作为一个教师,要时时寻觅和跋涉精神高原,为自己充电。他还让我记住了李镇西的一句话:不阅读,无以生?这是矫情吗?一直读书的人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不读,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思维半径有多宽,你也就不会萌发出许多对于生活的想法。想法多了,会痛苦,但没有想法,岂不是死水一潭吗?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说,每年的冬季他们学校给每一个教师订一份一百多元的杂志。他们每个组都有一大柜书,供教师阅读。语文组每月都出一期 《读书报》。
第五位演讲者是庆城三十铺小学的苏苗老师。她的题目是《爱,就是最好的教育》。她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名片。有好多照片洋溢着充满爱意的师生情,让人感动。她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就是阅读、写作和反思。她还说,教育要有温度,教室里要有故事。我想,我们写的教育叙事大多就发生在教室里的。
第六位演讲者是环县五中的马文梅老师。她是一位体育教师,可是她写了好几十万字的博文,真是不简单。她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当说起一个失学学生时,她哽咽难语。她也是一位爱好广泛的老师,她喜欢骑行,这一次研讨会,她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写作。
她很善于积累 ,拿个小本,好词好句,都收入囊中。她记的好句子,给你欣赏一个: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好不好呀!可惜我记得不多。她说法由心生 。她说相信奇迹。她说快乐阅读,幸福生活。她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说,在每个教师节上,环县五中的领导开大会庆祝,并且向教师隆重赠书。
第七位演讲者是青阳五中的左维平老师 。他的题目是《阅读的力量》。他让我知道了朱永新,知道了新教育,知道了《书香醉人》《果壳里的60年》。从他身上,我知道,要继续进步,就要坚持不懈地阅读。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早胜小学 的张燕燕老师,早就听说了她的优秀,群里,群友的博文中。她和苏苗一样,年轻有活力,对教育有热情。她的题目是《回眸走过的路——我的成长经历》。讲前,说自己马虎忘记了带优盘,很率真的,真性情,我喜欢这样的人!在她的口中,我知道了好多东西,有些是加深拓宽,有些是补课。加深的有杨宏杰老师、郑小红老师,补课的有童西西以及她的《攻读共行新孩子》。
她说,一个人走得快,一个团队走得远。她说,与尺码相同的人一同前行,是成长的最好途径。她说,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不阅读,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还说,写作让和我的思想行走。她说,人可怕的是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萎缩。
她让我知道了雷夫的《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知道了黄俊老师的《漫漫追梦路》,知道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
最后,已到午后,郑小红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鼓励大家做有理想 、有品位、有担当的读书人。
我饿急了,吃了一碗搓搓,买了二百块钱的书,剩下的,刚好回去搭车用。
这次研讨会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的热爱。
之后的日子如常,每天早上醒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光脚下地,打开WIFI,手机自动连上,就开始看大家的分享。多有活力的一个群,好早啊!有些群友老早就起来了,在群里叽叽喳喳。在这个大家庭,我要成为她的活跃分子,最起码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心里这样想,但嘴里绝对可不敢这么说的,成长虽是自动自发的,但诸事不易,人有时很难把握自己,堕落还不是一时的事吗?自己生性敏感,受不得气;懒惰成性,受不得累。哪有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不久,我知道了呱呱大讲堂,每周的周六,就成了我盼望的一个节日。每当有冷场时,我就排麦,随性说几句,甚而至于读自己的文字。之所如此,因为我爱她,因为“成长从排麦开始(勇哥语)”。


和李老师的“初见”

到新泰的那一天是2015年7月22号,主办方说,晚上就可以见到李老师和蒋老师了,地点在新泰第一实验小学,时间是晚上八点,是为见面会。吃过晚饭,我安顿好两个孩子,带了我已经签好名的两本《孤寂怡人》就到了一实小。一实小的礼堂里已经来了不少的老师,看得出,大家都很兴奋。有两排桌子堆满了时鲜的水果。我们找位置坐定,看到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兴奋面孔,徜徉在幸福之中。
时间一点点过去,大家都很焦急。一位女老师说,抱歉,蒋老师在改课件呢,来不了了,托我给大家带点葡萄。说完,挨个地递上塑料袋。我抓了两粒大葡萄,水淋淋的。吃下去,凉凉的、甜津津的。一会儿,勇哥说,李老师也来不了了,是杨所接的,正在赶往新泰的半路上。估计至少十点钟才能到。见面会改在明天晚上举行,地点不变。
晚上回去,一宿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吃早餐尚早,我带上我送李老师的那本书,就到四楼电梯口溜达,以期有所斩获。不料,真是神了,李老师具体而微地站在电梯口,在等电梯。我张皇失措,叫了一声李老师。李老师说,你好!我说,送你一本书。说着就把书递到他的手里。李老师可能还没愣过神来呢,我已经逃走了,真是有点狼狈奥!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跟人交流,群里分享的好多照片,我都是站在边角地带的。估计下一次见李老师会好一点吧。
李老师的报告是《教师的情感、思想与诗意》。这里摘抄他的几句妙语吧:
1、教育、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自然。
2、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3、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4、 我年轻的时候比你还要年轻。
5、 教育就是我的初恋,我要永远的恋下去。
6、 教育不是拿给人欣赏的。
他的报告挥洒自如,真实自然。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情感,不仅包括爱学生、爱教育,还应包括爱自然爱生活,心灵丰富、情感细腻;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使命感,有高追求。而教师的诗意就是有书卷气、有情趣,不以压榨学生以获取成绩为荣。
报告后,有一段休息时间,老师们都抢着和李老师合影,带来李老师著作的老师,就让李老师签名。我没有带李老师书,就让他签到我的笔记本上,他爽快地签了。

报告的当天晚上八点,我们在宾馆的二楼会议室见到了可敬的李老师和蒋老师,他们一个质朴方正,一个幽默风趣,让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高境界。李老师的路,就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 ,他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高标而惠泽于中国教育。

唐建武,七零后,甘肃合水人,中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业余写点文字,记录情感,记录生命历程。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孤寂怡人》是第一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