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态”的表达》
———浅谈诗词的欣赏与创作
文|余一
如今的诗词写作,随着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超越了我国任何一个朝代与历史时期(据权威调查数据,目前我国诗人及爱好者有五六百万之多),爱诗词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涉及到如何去欣赏与评价一个作品,那么,今天本人就以自己的亲历与浅陋的知识储备,来与39大诗歌群里的各位老师及学者、专家,一道探讨这个问题!
这儿有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
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先生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妙极!”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诗人怎样写好作品与如何辨析诗句好坏、精准用词、完美呈现诗意的技巧?这里小妹的两字,得到山谷、东坡两位大师的一致叫好,自然是:“扶”字和“失”字用得好,拟人化的描摹更准确地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山谷的“舞”比“摇”生动、得体,而小妹的“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梅之白与月之皎,融为一体,自然就看不见了梅花。这里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这是要设想身处其境,还要有其状态,方可领略得到。当然,这只是从炼字的角度来讲诗,实际上是一个“态”的问题。
“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论学而知诗,论诗而知学,有“诗学”之称谓;所谓“学诗”,当然包括对诗歌的学习、创作和研究。大学问家,必定是诗人,古代考秀才、中举人,第一就是考他们的诗才,“三篇文章七首诗”,还有对策、论文。可见,诗歌,在古代学子中的教育,是十分普及并且有所提倡的。
有诗学,还要有诗功,读诗者要学会怎样去读懂、欣赏一首诗作;古人笺注,有许多方法,引经据典,穷词究理;留下来的古今各类《诗话》,就是最好的例子,其间,增补各类奇闻异事,轶事典故,作为野史、笔记读,也自得其乐。研究一个诗人、尤其是为前人的诗作作注解,更需要有鉴赏、点评的能力。当然,注诗者最好能诗。
可古人又说“诗无达诂”,真正的好诗,尽在不言中;于是,又说“诗,是要亲身去领悟与体验的”;“曾经沧海”自然“体验深入”。这跟古人的诗教、诵读也是有关的,当一个孩童入私塾时,先要将诗词、文字,背熟,到了年岁大了,自然就明了其中诗意。
由此可见,读诗,读懂一首诗,还有崇高的宗教仪式感!
*通常意义下,我们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分析诗人及其作品:
一、文本·解读【是理解作品及诗人内心波动的关键】
首先,从字词入手,读懂原作,理解其原意,再了解其构思、布局、章法、结构、意象、意境,知其好坏,辨其高下,明其美丑、知其主旨;
文学作品,不论是当代人、还是古典文学作品,由于个人的经历、所处的背景,或是时空变换、时代变迁,我们读起来总会有一些文字、名物、描写的情态等方面的差异及理解上的障碍,所以,需要从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法、“情境导入”法,是解读眼前作品的关键。文本的语言阅读与理解,泛读、通读,再仔细玩味,或借助一些工具书,掌握一些音韵、版本、校勘、训诂、考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历史、地理、现实的景物乃至与之想联系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尤其对于有的作品,僻典,地方典故,这些表面上看似简单,也必须作出正确的笺释,需要费些笔墨,才能疏通的。
具体的方法是:从关键词入手,抓住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名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者写作的切入点。炼字、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其次,进一步还要发现、分析、体悟作品的艺术技巧。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当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赏析。美好的感情还须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鉴赏诗美需要懂得艺术,需要掌握诗歌表达的一切手段、修辞、技巧。
具体的方法是: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叙述诗、哲理诗、咏物诗、写景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分析诗人一惯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体味诗人表达的意象(意境)。“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来把握诗人的情怀、情感旨趣,体味诗作所表达的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以前群里的专家都分专题进行探讨、讲座过,这里就不再展开,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认识。
二、诗艺星空,深邃无穷
各类艺术都是想通的,文字艺术与书画、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等,本质是一致的。
1、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也是诗人细致观察生活而得到的,更是妙手偶得之的。
例如:细雨鱼儿(),微风燕子()各填一字。
A.游、飞;B.浮、来;C.跃、回;D.出、斜。
大家只要注意过杜甫的作品,都知道选最后一项。原因很简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子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细雨落在水面上形成水泡,鱼儿常常浮上来吞吐水泡。如果是大雨,鱼儿就潜入水底了。燕子身体轻巧,风力太猛就会禁受不住,只有微风,燕子才会借势轻捷地掠过天空。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
“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其实:下雨前因为气压低,水中氧气含量变少,鱼儿跃出水面呼吸;燕子是以斜飞的方式控制翅膀和尾翼,灵活变向,更为敏捷地捕食昆虫,这里有常识与科学的意味,但老杜是自己的体验得之。
人与自然,是和谐相融的,诗人有对自然的长期细致的观察,因此能够体物精微,能够用最为准确的词语去描摹事物,这就是真实、道理,写文字、来不得虚假,来不得相当然。
现代人写作诗词,一方面可以从古诗词中学习古人的炼字法,一首好诗,必定是情韵浓郁的意境美、节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诗如其人的人格美、虚实相生的韵味美和妙手偶得的自然美。
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到自然中去,观察自然,从源头着手,锤炼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时时记得,把最普通的字词放在最适合的地方,做最准确的表达,是一种非凡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李后主的词,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很少用典,语言清新自然,又能打动历代读者。
2、诗,应该是节奏的体现,没有旋律之美,不是完美的诗。
诗,被称作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处:
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诗句有节奏、诗意也有节奏。每一句里,有自己表达诗意的主心骨——中心词,就像书法,有主笔、有辅笔。
一首诗,有诗眼,围绕诗眼,有转折、有铺排、有伏笔、有收缩、有跳跃,这都是节奏,就像一个舞台中的配曲、一个乐章。
那么,诗意与内容,也是一个节奏的过程,有回环、就有直接、有迂曲、就有峰回路转,自己诗意的述说,将自己的“情感态”扣住主题、也要扣住读者的心弦,这样,就是一首完整而激动人心的好作品。
古人的印刷是竖排没有标点,【句读】,就是读诗时的节奏把握,我们可以看韵脚,找出停顿处,否则看不懂句子。
节奏的变化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原,也是艺术之美的灵魂。
诗,本身的节奏和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拨动读者心弦的效果,这就是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富有旋律的建筑,是时间的凝固;而一首诗,就是作者营造自己想象的建筑,不过,我们的材料是文字与标点,一首有震撼力的作品,一样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诗歌,就是捕捉诗人灵感的形象建筑堆叠。
【这里补充一点“新诗”知识】音步、韵式和诗行三个方面是新诗的节奏元素。韵脚、诗眼,固定的关键句式,以及诗句的意象叠加、意境塑造、格式的重复、强调,还有层次感的变化、情境的再现与打造,都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节奏把握。
正如朗诵家来读诗一样,在充分理解了诗作、蓄积满好了自己的情绪之后,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读出铿锵有力、节奏明快、阴阳顿挫的好节奏来,自然就是“读诗”与“诗诵”的完美结合。
灵活地运用头韵、内韵、尾韵等多种西方韵律形式,结合汉语特点,常常在单篇诗歌中运用不止一种韵律形式,时常是有韵与无韵交杂相替,在新诗里,引入了“波浪式”、“缩进式”、“内陷式”等诗歌中的诗行变化模式,给予诗歌以视觉上的美感,更增加诗歌在节奏上的美感。
把跨行法、抛词法等方式,当成节奏的构成手段,给予诗歌不一样的音韵魅力,这是完美新诗创作的节奏美学,也给古体诗词,带来新的启示与诱导。
新诗常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句、段,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唤起读者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写作新诗与古体诗,我们常常会利用字词、句子和段落的组合来赋予涵义的层次感和关联性,运用修辞(有63种),透过对仗、排比、叠字、叠句等技巧来表现美感。押韵和节奏除了营造音乐般的效果,可以达到联想和共鸣的功用。
在内容上,诗歌常常运用隐喻、譬喻与借喻等等手法,来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义,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加强想像,甚至可以创造两个迥然相异的意象互相辉映,如运用歧义、象征、反讽等“诗的语言”的文体手法,使诗作留下丰富、多样、自由、繁杂的诗意空间,当然,这些都是诗词写作中技巧上的功夫。
3、诗,应当是一种“态”的表达。
先看这段话:"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熟悉这段话的朋友,只要爱好书法,都知道这是唐朝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论述草书的名句。
虽然这里写的是草书的各种情态,这何尝又不能将她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状态呢?一笔虽简,笔锋都含有起落的变化,笔笔不同;一点虽小,尖端都含着顺逆顿挫,点点各异。点、画是字最基本的元素,但就是这不同的一点一画构成姿态风格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所以不可因其小因其简而有忽视之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艺术的创作,就是一个“态”的创作过程,欲成其大者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构建命运。
无数个小细节,最后形成一个宏大的工程。写诗,也是一个工程!一首好诗,必定是情韵浓郁的意境美、节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诗如其人的人格美、虚实相生的韵味美和妙手偶得的自然美。一首绝句、一首词,我们在仅有的篇幅、字数里,怎样结构她,怎样组织谋篇、怎样塑造形象,其实,就是一个诗人独特而个性化的“写作的态”!
三、写出人间之大爱 天地之大美
(一)【宇宙就是一个“态”,诗人“身在态中”,自然要弄清楚“表达态”】
下面,我想从“态”出发,详细阐述我们的诗词创作之态。
诗人,有怎样的个人“气质态”、“生活态”、情感态、理想态,她的作品就有怎样的“表现态”,即她的作品的风格状态。
1)作品,是诗人“气质态”的呈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相反,“清气若蘭”也是诗。
真正的诗人,他的气质、人格魅力、一言一行都是诗!
李白,道家的飘逸,儒家的气韵、侠客的大义、文士的风流,使其作品充满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丽的想象与纵横天地间的浪漫。
“黄河之水天上来”“疑似银河落九天”。
杜甫的忧国忧民、一生愁苦,造就了他的“三吏三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义山,一生忧郁,颠沛流离,爱情的不幸,写出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象。
当代诗人顾城,他的郁怿气质,加上有一股童贞心怀,看待眼前的事物,都是那么唯美。
苏轼说“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著名诗人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旧体诗歌,陪伴他走完整个人生,从九岁一直写到遇害的50岁,只有诗词,让他无遮无掩、无挂无碍,与世人剖心掏肺、赤诚相待,我们说,他的诗,便是他的人。
我想:诗是诗人心田与灵魂的写照与外化,他的浪漫、奇伟、沉郁、伤怀,都是他自身“气质态”的质感,所以诗人只有有了忧郁的情结,才能写出震撼读者心灵的诗句、才能让读者进入诗人所设的或唯美、或伤痛、或销魂、或愤怒、或瑰丽、或壮阔、或空灵、或沉静的灵魂世界,并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再如弘一法师,他的出家前后的“气质态”,所写出的诗文、艺术(如书法、篆刻),前后决然不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法师的境界,造就了他的律严规整、沉静自然、大度无物的状态(如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写出了自己一生的磊落与胸怀)。因此,诗人的思想深邃状态,决定其诗歌达到化境之美、物我两忘的状态!
2)诗,是诗人生活现实的投影,成功的作品应该是诗人在特定的时段、地段、其生存状态最真实的表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词作品反应的是诗人所处的时代。其所写作的诗作,反映的是当下的新鲜事物、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诗歌存在的价值与不断发展的动力。
有朋友说,我只读新诗,不看当下人写的古体诗,因为你们写不过李白、杜甫,我只读唐诗宋词。那么,我问问你,李白坐过高铁、飞机、飞船、用过电脑吗?没有。
那当下的诗人要不要写一写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朋友写词,用的意象全是古人的,我不得不承认她读了许多宋词,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唐宋诗意营造的氛围里,我们身处当下、或生活在国外,或看到新鲜的事物,都应当写出新的体验、新的感觉、新的意象。
比如,毛泽东的战斗岁月的诗作,就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同一词调《忆秦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就超越了李太白先生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作为现代人,诗歌,是我们性灵的投射,更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我们说:诗是生活的高度凝练的再现,是简洁而深沉、直白而蕴藉、丰富而浓缩的,是自己生存体验与高品质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提升。
所以,海德格尔说“诗意的栖居”。
当然,书画艺术,也是这样,你的画意不能全是古人的,书法的形式也在变,由文人手札变到今天的视觉艺术;绘画中的元素,也是在变化的,高铁、卫星、航天器入画,也不是说不可能。
这里我举例自己2017年较满意的一首七绝:
《秋雨夜吟》
一叶知黄夏热休,无明海里渡春愁。
空阶扫得清风偈,更写禅心半段秋。
这就是我在一个秋日的夜雨时分自己的真切体验,夜深下班回家,冷风打来,一阵寒意,上一个大坡时,黄叶翻飞,愁心半盏,叶子被风吹翻飘落,回想自己日夜奔忙,无明如禅、前路无緖,只好借这文字自我解嘲,诗意就是一瞬间的捕捉。
3)“情绪态”,是诗人创作的第一反应。
情感为诗的灵魂,这是诗人最主观的、个人的、情绪化的表达。
我们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堆积,堆积到一定量的集中爆发;于是,诗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抑郁奔放全在您的文字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融情于景、情景相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诗人当时自己情感态的写照。
当然,艺术的创作都是如此。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当年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就是酒微醺之后的神助,才有那淋漓尽致的发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在国仇家难、忧愁难解的氛围里创作出来的;东坡先生的《黄州寒食帖》不是在皇都宫廷里写就的,更不是在锦衣玉食里的生活体验。这幅幅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心电图,可以照出他们情绪的波动。
艺术家的身心愉悦、精神痛苦、超然物我,是他作品最完美状态的体现。
4)“梦想为诗” 别具意绪
为什么远方很美,诗人追寻的远方就是理想、价值体系,这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主题。
诗,是作者思想与心灵的写照,梦想、追求、理念,永远是诗人超越自我、写出大我、追求无我的至境、化境。
诗格即人格。仁善、大道、至美,是诗人价值观的塑造与诗之本体,文字、技巧、声律、修辞、煅句、章法、意境的修炼,都是外在的,也是诗歌用的层面。诗歌讲究“真善美”,诗人必须写出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四、【社会大熔炉,诗歌大世界】
我们身处怎样的“社会态”,就有怎样的“诗歌态”。
楚辞、汉赋、魏晋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的代表,一个时代,至少有一种独具魅力的文风与诗风出现,这是代表性的作品,不等于没有其他形式的作品。
欣逢新时代、写出大雅篇。
诗人,是天生的,无法培养;而写诗的人,是可以养成的。
科举时代,为了应试,每个读书人都要学会写诗,尽管自知成不了真正的诗人。
真正的诗人与会写诗的人,构成我们诗词大观园的主体。李白、王维、李商隐、杜牧、李煜、苏轼、黄山谷等,自然是天才诗人,但曾国藩、王阳明、张岱、李渔,金圣叹们,自然是诗词的鉴赏家。
我们成不了一流的诗人,但也需存一流的诗心。做不了一流的诗人,也要做一流的懂诗的人。
今天的中国文学爱好者,聪明才智绝不下于古人,现代的电脑、工具书,都是公然发布在网络间的,它不像古人心口相传,秘笈宝典很多,网络学习,广大读者只要愿意,百度、搜索,就能一键明白的,如今的时代,成为会写诗的人,成为一流的懂诗的人,也决非什么难事的(我们要感激这样一个好时代)。
诗无定法,她是一种“存在态”的反映,从有法到无法,以有限达无限,就像武术一样,变幻无形、变化莫测。文字的世界,有着无穷的灵感与无数的意象,就等您来捕捉与捕获。
文武之道、艺理想通;一张一弛,一念之间。
写诗与打拳、书法一样。武术与书法,同理同求。
一拳一脚、一姿一势、一动一静、一进一退、一伸一缩、一刚一柔、与书法的一点一划、一避一让、一进一出、一浓一淡、一厚一薄、一深一浅、一润一燥、一湿一枯,拳理无不包含于书道,无不关乎修为。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基本功,决定其诗词的水平。
文字,就是你手下的千军万马,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储备素材、蓄势待发,厉兵秣马是您这个将军、参谋,要准备的。
故练习武术时与进行艺术创作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敬畏之心,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兢兢业业,不凑时间,不做低水平的重复,打一下是一下,打一下就要有一下的收获,打一拳须要有下一步、下一招、下一笔、下一字的对策与进步,我想:“诗词写作态”,与此也是一致的。
诗人,不要重复自己。有人写诗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跳不出自己固有的诗意,这是自己“江郎才尽”的体现,这个时候,就要停下来,进行学习、思考、旅行、读书,读古人、读今人、读历史、读当下,去考察、去调查,只有深入生活的人,才有不断出新的好作品。
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生活在国力上升期的新时代,与近代百年屈辱、与十五年抗战、与文革动荡的十年、与年长者的生活态也决然不同,所以,诗人更应该有担当,观物更需放眼量,求理更宜开怀抱。
一个真正的好诗人,应该是思想家、预言家、哲思家,有使命感、更要有正义感,有前瞻性,更要有通透观,诗人应该是最早预见、看到时代前进的轨迹、能预见及思想进入未来的理想国的寓言家。
屈原有《天问》,苏轼有《问月》,我们新时代的诗者更要《问心》。
古代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扬雄在《问神》一文中指出:“书,心画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是扬雄“书为心画”的创见。
用线条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心境、落笔挥洒、舒展心境,艺术的线条实际上是书法家心灵颤动的轨迹;那么,诗为心声,文字,就是我们“气质态、情感态、社会态、理想态、人生态、时空态、宇宙观”的最完美的呈现。
一道为友,有您精彩。一道为诗,幸福超然。
一画开天,界破浓淡;纵横诗意,留下墨痕。
从心底流出的最美,一定是万象之大美;文心万古,笔墨千秋,我想: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诗者最美好的时态。迈进新时代,写出大雅诗。爱诗的我们一定无愧于这个美丽、可爱的新时代的。
(作者简介)余一,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缨;网名有余一、箨堂,斋号:不二斋、拾乐园、索盦、负庐等;诗词研究学者,发表诗词、艺术方面的论文上百篇。
世籍韩国济州岛,明代中叶祖先从浙地上岸、又徙金华而移江西,本人自幼酷爱诗词书画,由外祖父金有堂公的民间书风启蒙,曾受教于莆田范宗栋、姬佐秋诸先生;
现为一道诗艺社总社长、总主编;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及顾问;雅一龑文化传媒文化策划、曾任某书院、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省级书协会员、深圳荔园诗社、岭南诗社、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成员,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夏诗词协会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长生经》、《平安宝典》、《鹤斋钝吟》、《世纪风》、《余一小语》、《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散文集、长篇小说《虹蚀》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八十万左右;近年来为海内外350多位(人次)艺术家作艺术评论,得到圈内人士好评;编辑网文、博文达850万字,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
2018年4月,出版《长生经》上、下部,出任常务执行主编;此书由中国医学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0年6月,与上海诗词学会黄汉江社长等主编国际国内最大单部诗集《上海滩诗叶》,任常务副主编,已经出版发行。此书被上海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认定为目前为止“世界单部诗集之最”,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1年6月主笔编著《乡村厕所革命实践与指导》(任副主编),已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21年8月,责编《江西古贤在广东》(程艮著),在圈内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
联系邮箱:114461964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