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章 众志成城建校成功
事实被李云韬不幸而言中,在国民政府、共产党及当地富豪乡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直到1942年8月,“许昌女子学校”才真正挂牌成立。为了吸引女孩儿报名上学,专门把校名加上了“女子”二字。
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愿,来“许昌女子学校”报名的女孩儿,除了孙玉琴和表姐陈玉纹以外,就只有一个是县长家的亲戚。其他人家大都害怕战争,说女孩子出门不安全。更主要的原因是,从春天到秋天,河南大部分地区久旱无雨,小麦几乎绝收,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谁还有心思送孩子上学呀!
许昌女子学校就建在离陈玉纹家不远的文庙旁,是临时集资盖了六间瓦房。三间用来做教室,分成三个班。另外三间做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场所。所以学生根本没地方住宿,只能走读,这就限制了生源,只能本地和有亲戚在许昌的学生,才能来上课。尽管国民政府打出了“不收学费”的口号,但没地方住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样下来,一个班也就二三十个学生,大都是经商的商会弟子和政府要员的子弟。最早报名的三个女生因年龄相仿,便分到了一个班级里。
开学第一天,身体已完全康复的孙玉琴,被姨妈打扮的特别精神。为了支持她们表姐妹上学,孙玉琴的父亲特地派儿子玉琰送了几匹布料,还送来了一大马车的粮食,捐的钱数之多就更不必细说!
孙玉琴两姐妹穿的衣服,是心灵手巧的嫂子张甜亲手裁剪,仿照大城市里学生装做成的。上衣是天蓝色镶黑边中长袖盘扣掐腰棉衫,下身是墨绿色过膝长裙。孙玉琴和表姐陈玉纹穿着新学生服,加上两条漆黑的麻花辫子,显得既秀气又典雅大方。走在路上,引得路人驻足停留,好像在欣赏一道优美的风景。
两姐妹手拉着手,一路小跑,也不顾路人羡慕的眼神,她们背着和裙子一个颜色的书包,远远望去,好像一对双胞胎,又像从哪个电影里走来的女明星。由于文庙就在陈玉纹家住的奎楼街附近,陈玉纹比较熟悉路线,没几分钟,姐妹俩就来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门口,只见大门上方写着“许昌女子学校”六个楷书红漆大字。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间大红瓦房,这是教室,教室正墙上写着“崇德”、“励志”、“博学”、“敬业”八个大字。听说,这几个大字是专门请北平来的教授写的。每个词都有来历、有讲究呢!
在教室后面,是三间教室大小的教务区,墙上写着,教风:“笃学、敬业、厚德、爱生”;学风:“勤奋、进取、诚信、求是”等略小一号的正楷大字。
等学生都到齐了,校长拿着报名单点了名,把班级分好,站成三队,之后,在校长带领下,散步来到旁边的文庙正门。文庙正门是用大理石做的牌匾,上面有“文圣庙”三个篆书大字。正门进去,是一堵用老砖砌成的白墙,墙上绘着麒麟和祥云,正中用金粉写着“麒麟祥瑞大照壁”几个篆字。东边有“麒麟望日”壁画,西边有“双龙戏珠”壁画。文庙的正墙上有篆字书写的“仁、义、礼、智、信”。据说,这个文庙自唐代建成以来,历代香火繁盛。
过了照壁,看到一个半圆的池子,里面种着莲藕,池上有一青石拱桥,上面有“状元桥”字样。校长不无遗憾地说:“状元桥只有状元才能过。但从唐到清,一千多年了,许昌从未出过一个状元,所以这个状元桥自建成以来,从未曾有人走过!希望你们当中能够出一个状元,可以骑马扬鞭立马扬威状元桥啊!”大家听了,一阵哄堂大笑。等笑声停下来,校长命令放鞭炮,然后校长带领大家,在孔夫子的金身坐像前三鞠躬。鞠完躬。校长清清嗓子,开始一脸肃穆地拉着长腔训话: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我叫马秀山,你们叫我马老师就好,我接下来会教初三的语文课。同学们,老师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学校筹建起来不容易,是在国民政府和大家共同努力下,经过半年,排除万难才建立起来的。现在兵荒马乱,强倭入侵,我豫东、豫北、豫南都已被倭寇强占,成为沦陷区。我豫西豫中有幸还在国民政府手中。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去学习,将来好为国家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孙玉琴听着马校长的讲话,激情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国效力。在孙玉琴开小差的档,只听大家都在使劲鼓掌,她这才知道校长的话讲完了。她默默地跟着队伍,回到学校,被一个老师带进写着“初级一班”的教室里。
“同学们,都各自找位置坐下吧!我叫张文德,大家叫我张老师,我任咱们班的语文和历史课,也是你们的班主任,你们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我办不到的,会去找校长帮忙处理的。下面,先把语文课本发给大家,发下去以后,要写上自己的姓名,免得丢了。这些书是我们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的大城市买回来的,一人一本,丢了就不能再有了。”
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置上的孙玉琴,首先得到了新语文课本,她拿出嫂子张甜给她买的金钢笔,工工整整的在书的封面上方,写上了“孙玉琴”三个正楷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