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州古城”的榕树
虫二
古称“窦州”的地方,位于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始建于唐武德四年,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距今近1400年。于今是广东省首批首级新农村示范建设单位。
——题记
早上的阳光,照射在“窦州古城”,现在的八坊村。村子里弥漫着花的气味,水果的气味,还有村边高速公路飘来的尾气。水塘里觅食的白鹭是安静的,心无旁骛的觅食。竹林里的鸟鸣、鸡鸣、犬吠,河边的花鸭,它嬉戏、游移,曲项而歌,蓦地一个猛子扎进水底…,此时,如果挥毫作赋,一定会惊扰那些雀鸟、白鹭的安闲。
村边的榕树,守护古城的民宅、祠堂已有千年。榕树在月光下,烈日下长势郁郁葱葱。经历千年风雨,当风一吹,每片叶子,看着地面露出的根系,或许想起咸丰年间,翻看着族谱,想起祖宗的那些故事。几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携着岁月的沧桑,从纵横交错的树根下经过。

村西,那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西边渡口”,被两棵古榕树长成了一道拱门。当年,战争频繁,城垣被毁。清顺治13年,(1659年)修复,建城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因县城西北流来的西江水,至城西后沿着城墙外侧顺流而下,为方便守门官兵公干及来往行人渡江设置西门渡口,既有城防之用,更多是渡船接送商旅,夜泊过往船只。
如今两棵大榕树,藏着各类燕雀,以歌唱为乐,它们察觉不到时间的碎片,察觉不到来时的路,它们只剩下欢愉。榕树伸出枝条,把河面覆盖,倒影像是河流的静脉。果子熟透了,从枝头掉下来,被虫子和土壤吃掉,还在枝头上的,则成了鸟雀的零食,每一颗啄一口,就呼啦啦飞走了。剩下的那些果子,上帝分给了这座千年古城,分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坊村。
位于城中央的刘姓书院,古榕树生长的位置让给了村民的楼房。现在门院前的榕树种植了几年。刘氏宗族中,除了彭城堂之外,最为著名的堂就是位于这个窦州古城的藜照堂。藜照堂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禄大夫。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1944年,广东南路行署因避战乱曾迁址在此,指挥粤西地区抗战。
榕树和古城融为一体。榕树作为这座古城标志性植物,随风云起事,见证千年过往,锁定许多离殇。
风过古城,沐风栉雨。今天的八坊村,用温厚、善良与豁达,拥抱村外的嘈杂与纷繁,越过市井的喧闹与浮华,在连绵的群峰包围中,傲立的榕树承载往昔,承载千年缱绻的情缘。榕树高昂头颅,便可听云的絮语,张开手掌,便可撑起一片蓝天。若想为榕树吟诗作赋,那就选“窦州古城”为意向,这个意向正是今天新农村的八坊村,像这纵横阡陌的田野、峰林,将是千年不朽,万年不灭。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监事、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岭南微文学传媒编委、广东岭南诗社社员、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山里的村庄》,《9月里的荷塘》,《光阴怎能老去》入选南方优秀诗选。
《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都市头条岭南作家主编:
池朝兴,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罗援将军主持的《百面战旗红》都市头条岭南作家发布平台主编,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广州市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2019 世界华语诗王争霸赛亚军获得者;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龙盟爱心梦影回廊”诗词歌赋优秀作品百强铜奖获得者。出版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著作《金色的阳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