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镇江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
▓ 祝诚|主编
酒海街社区志目录。今介绍八、九两项内容。
酒海街社区地名掌故
1、正东路(原俗称东门大街)
正东路街景。右为正东路上的梦溪广场沈括像。
位于酒海街社区的北边。东至梦溪广场,西至解放路,长988米。古代原为条石小路,从东向西,分段称为清风街(俗称东门大街),屏风街、东观巷、武庙、小教场。1931年拓宽成马路,因直通东门(朝阳门),所以统称正东路。因为古代旧路弯弯曲曲像屏风一样曲折,所以其中一段就叫屏风街,至今这条路的东头仍然拐了个小弯才到梦溪广场。因为古代镇江东门叫朝阳门,所以如今梦溪广场西南片的小区就叫朝阳门小区。
2、南门大街
南门大街
位于酒海街社区的西缘。南至虎踞桥(即南水桥),北至中山东路,全长1229米。古代该街分称三段:从虎踞桥至正东路,就是我们社区所在的这一地段,称柴米街;从正东路至原吴先生巷(即今第四人民医院北端)称道崇观;从第四人民医院北端至中山东路五条街口,称南街。因为此街正对南城门,清末民初,统称南门大街。过去这里是南北城乡沟通的主干道,因而有“三条龙”之称:清晨农民担柴进城成一条长龙叫“草龙”,中午农民担米进城投牙(即卖给米行)成一条长龙叫“米龙”,下午大街稍得空闲,商店、居民赶忙到运河担水成一条长龙叫“水龙”,可见从早到晚十分繁忙。今南门大街南边,则叫南门外大街,北自运河路,南至天桥,全长255米。这样,它的北端连着古代的“铁瓮城”,南端连着古代的“朱方城”。
3、酒海街
酒海街
酒海街
1949年3月酒海街地区图
位于正东路南、南门大街东边,长414米。当年此街面临漕渠,建有“酒海酒库”,酒店林立,民居密集,河中船舶往来如织,十分热闹。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宋丞相陈升之宅,在范公桥南,后为军寨及酒海酒库,今为民居。”故取名酒海街。当年,在范公桥北边有一条梦溪,沈括造了一座梦溪园;范公桥南边有一条清溪,陈升之造了一座清溪花园。如今,清溪花园已荡然无存,而梦溪园却仍在供人瞻仰。
4、梦溪园巷(原范公桥河边)
位于正东路北边,与酒海街隔路相望。南至正东路,北至东门坡,长220米。原称范公桥河边,因位于关河东侧,后改名东河边。为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1985年更名为梦溪园巷。巷中有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故居梦溪园。沈括在此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科学著作。现有英、美、法、德、日、意等国的译本,享誉国内外。
5、棒棰营
棒槌营曾是镇江丝绸业加工生丝的作坊集聚地。
棒槌营
位于酒海街南端。东至梦溪路,西至南门大街,长278米。古代此地曾为兵营,后为丝绸业加工生丝的作坊集聚地。棒棰为缫丝的工具,故取名棒棰营。镇江所产丝绸号称“江绸”,质地优良,闻名国内外,远销朝鲜、波斯、阿拉伯等国。与“贡缎”并称“江绸贡缎”,是清代著名的两种优质丝织物。《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记载:“江苏绸类丝织品著名的有南京宁绸,丹阳阳绸,镇江江绸,吴江盛绸、绉绸等。”又云:“镇江的江绸,又名冲宁绸,颜色有花、素两种,每匹长4丈余,宽2.2尺。清廷每遇庆典,均派员来镇江采办,以备赏赐。宣统二年(1910年)镇江的‘文明绸’获南洋劝业会奖状。”
6、何家巷(原何家大院)
北至正东路,长66米,宽2.3米。以何家祠堂在此得名。据称,镇江城四隅旧有“四大著姓”,曰:“东何西郭,南张北柳。”或曰:“东何西郭,南陈北柳。”其中,“东何”就是指酒海街社区的东门何家巷的何氏世医家族。何氏镇江支第一世为何柟、何彦猷兄弟,在南宋时期由河南汴梁迁居京口。二人弃官从医,于1141年施医于镇江城东十字街(疑即范公桥附近)。从此,何氏子孙从医者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多在太医院中任医职。后来,清代何书田在其父何世仁去世后,念及祖传医业须人继承,乃学医,不数年便闻名大江南北。其时林则徐得软脚病,即由何书田治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所颁18味禁烟方,即出自何书田所著《救迷良方》。林则徐书赠他一联:“读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何书田之子何鸿舫亦以医名,著有《续医人史传》。何世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伤寒、瘟疫、虚劳、女科等方面为人称道,名动杏林。至今传世22代,共约有200人在镇江行医,是江南何氏流派中最为繁荣的一支。
7、石头巷
石头巷
范仲淹为民造桥,由于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捐助,一年多时间就造好了,并起了个很好的名字:“清风桥”,成了东门大街上的一道风景线。可是,外地还是有人将石块源源不断地运来,堆得像座山似的。这怎么办呢?退回去,费时费力又费钱,而又不能发挥作用。于是,范仲淹决定,把这些建筑材料也送给需要造桥的地方去。石块终于运走了,而放石头的地方却永远留下了一个地名,就叫“石头巷”。另外,还有一处造桥堆放石块的地方,就叫“千石墟巷”,也靠近古运河。
8、簸箕巷(原萧家巷)
簸箕巷
簸箕巷
南至石头巷,北至学沟巷,长57米,宽1.2米。清代巷内居民多以竹器簸箕编织为业,故称。其实,镇江古代就以编织簸箕等竹器著称。俗话有云:“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9、张家巷
在南门大街内,长仅60米。相传,清初宰相张玉书(1642—1711年)曾经居住在此巷内。张玉书,丹徒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年间,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历官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主持编撰《康熙字典》,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10、靳家巷
在南门大街内,长244米。相传,明朝宰相靳贵(1464—1520年)曾居于此巷内。靳贵,镇江(丹徒县)人。明弘治二年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二,廷试第三(探花)。曾为明武宗的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民间称其为“靳阁老”,著有《戒庵文集》。武宗在镇江期间,曾临幸其府第。其时,靳贵已去世。武宗抚棺嗟悼,并亲自为文以祭。
11、尤唐巷(原油炭巷)
在南门大街内,长106米。据《丹徒县志》记载,此巷原称油炭巷,后称尤唐巷。原是销售食用油和柴炭的地方。相传,巷内原住有尤、唐两户人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尤家要让出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引发争端。当其时,尤家为京官,而唐家为地方官。尤家子弟便写信给在京做官的父亲。父亲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意见,主动让地三尺。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仿效尤家让地三尺,形成了较宽的巷道。
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导览图
(1)酒海街历史文化全程游
1、酒海街社区中心始发(简介全程)—→2、靳家巷(靳贵)—→3、尤唐巷(三尺巷)—→4、张家巷(张玉书)—→5、虎踞桥(全国重点文物)—→6、越城(古城)—→7、棒棰营(江绸)—→8、南水关(三条运河)—→9、朝阳门(东城门)—→10、绿杨村(林仁肇、苏颂)—→11、何家巷(何家大院京江医派)—→12、范公桥、漕渠(清风桥、漕河)—→13、酒海街(酒海酒库、陈升之花园)—→14、古通巷(箍桶巷、庙巷)—→15、千石墟(曾布)—→16石头巷(祝应瑞见山楼)—→17、转回南门大街社区中心(三条龙)。
南水关(三条运河仅剩大京口河)
古通巷(箍桶巷)
庙巷(老旧小区正在改造中)
(2)酒海街社区古代名人故地专线游
1、酒海街社区中心始发(简介全程)—→2、梦溪园巷寿邱山麓刘裕出生地(南朝第一帝)—→3、沈括梦溪园(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4、酒海街陈升之宅第(沈括诗《吊陈升之宅》)—→5、石头巷祝应瑞故居(见山楼雅集)—→6、靳家巷靳贵故居(明武宗南巡来此吊唁靳贵)—→7、张家巷张玉书故居(主纂《康熙字典》等)—→8、转回社区中心(传承历史文脉,弘扬街巷文化)。
(3)酒海街社区古代诗词专线游
1、酒海街社区中心(简介全程)—→2、石头巷祝应瑞诗词《见山楼即席醉歌》与见山楼雅集—→3、鲍皋的下河头诗词二首《下即事河头》、《下河头醉与小杜》—→4、宋沈括的《吊陈升之宅》—→5、宋梅尧臣的《范公桥》诗词—→6、宋林景熙的《宋武帝故居今为寿邱寺》—→7、宋苏轼《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8、宋释仲殊的词《定风波苏学士宅绿杨村》。
下河头
《话说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编写组
组长:卜美琴 (女)
副组长:陈云华(女)
成员:祝诚(主编)、李德柱、杨俊达、王礼刚、许金龙、盛木兰(女)、徐友生、窦芳娟(女)
摄影:杨志远
祝诚主编
祝诚,江苏省镇江市人。1964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囯古代文学教授。曾任镇江师专副校长、镇江高专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院长。曾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撰有《茅山抗战胜利纪念碑碑文》《镇江宝塔山学子亭记》并勒石,编撰有《竟陵派锺惺谭元春选集》《元人镇江小令赏析》等。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