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天涯何处无芳草”说起
文/陈离
如今,“寂寞”这个词,其实一点儿也不寂寞,在现实生活中,总能看到那些个俊男靓女眉来眼去,并故作娇气;“没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寂寞,没有你的日子我真的好孤单……”前人说,不疯魔,不成活,现在是不寂寞,不好过;还有一些痴男怨女们,在感情无法维持的时候,嘴上都会溜出那么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本能的带上后半句:“何必单恋一枝花。”哼!曲解圣贤本意,真是该打。
是啊!寂寞被曲解、诗词被调侃,弄得它们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而真正的原创者,却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拔剑四顾心茫然。
那么“天涯何处无芳草”说的究竟是什么呢?它本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小词:《蝶恋花·春景》
词曰:“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当然好理解,苏轼无非就是在写景、写情、写爱……但其实深究其意,我认为绝没有这么简单。诸君别急,且听我下文细细道来。
话说苏东坡先生当年被贬官到惠州(今广东惠州),每有闲暇,侍妾王朝云就会为他演唱这首词,每每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她内心都会无比辛酸,继而伤心啼哭、泪如泉涌……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王朝云缘何会这样呢?这还得从她刚进入苏府说起。原来王朝云出身于浙江杭州,自幼家贫、孤苦无依……,不得已她才进了歌楼舞馆,以此度日。当时她还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别看人小,但她天生丽质、聪敏勤奋、能歌善舞,又十分好学,所以那个时候,她就已然是轰动全城的名妓了,但需要说明一点,虽然她长期混迹于秦楼舞馆,但她却始终洁身自好、脱俗而立。
而朝堂之上,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而被贬官到杭州。这也许是天意吧!某日,苏东坡被众同僚邀请到西湖赴宴。宴会之上,自然少不了舞技们的助兴,于是十二岁的王朝云就粉墨登场了。苏东坡见她舞技精湛、娥眉淡扫、无论是浓妆或者淡妆,都显得那么娇小可爱,惹人怜悯。时逢天降大雨,直待大雨停歇后,苏东坡突然灵感大发,于是便写就了那首传唱千古的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然,苏轼看似在写西湖美景,而实际上则是在赞誉眼前的少女王朝云;是的,西湖的美景能与古代美女西施比肩,但西湖上的人,更能与西施比肩。
后来,苏轼和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商议,加之王朝云倾慕苏轼才华,所以她就被带回了苏家。之后,在长久的岁月里,苏轼教王朝云写字、画画、作诗、填词、参禅、悟道……而朝云也以她那独有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喉,为这位天纵之才、为这位郁郁不得志的大诗人,跳舞、弹琴、唱歌,以消除他心中的郁闷和不快。虽然他比她大了二十几岁,但心意相通的他们,当然不会被年龄所束缚,于是在朝云十八岁时,被苏轼纳为了侍妾。奇就奇在这里,虽然王朝云在苏家生活了二十余载,但始终没有正妻的名分,尽管这样,她仍无怨无悔、誓死相随,“你肯为我赎身,我就陪你终老。”如此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当真是世所罕见。
如果说苏东坡的前两任妻子,在生活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那么王朝云则在精神上给过他无与伦比的慰籍和依托。他们两人能相知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彼此间的一举手、一投足、或者一声叹息,对方都会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事情?你将要去干些什么?这可谓是真正的知音、知己啊!

众所周知,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官场失意,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不容于他,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又排斥于他,他就像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还屡屡得不到朝廷重用。在杭州做了四年的通判,又被贬谪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此后,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副使。在屡次被贬的过程中,结发之妻王弗和继任妻子王闰之相继死去,家里的奴仆、姬妾也都离他而去,是啊!谁不是爹生娘养的,我们干嘛要跟着你吃苦受累呢?犯不着。当然了,王朝云是最犯不着跟你颠沛流离的人,以她之才情与品貌,到哪里不能混个肚儿圆?
但她没有,也只有她对东坡先生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在黄州那段时间,他们两人生活极尽清贫、住所简陋,但他们仍自得其乐,吟诗作对,别有一番趣味。就连现在人们最喜欢吃的“东坡肉”,相传,都是那时期朝云为苏轼所做的,她曾用黄州市面上最廉价的肥猪肉,小火慢烘,做出香绵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为东坡佐餐。
后来,宋神宗赵頊驾崩,宋哲宗赵煦继位,赵煦继位之处,年纪尚小,不能理政,不过是个九岁孩童,指望他能治理好国家吗?只能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一旦听政,就立刻罢黜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大批激进改革者,启用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曾经反对变法改革的苏轼,自然要回朝留用了,哦!不,不对,苏轼不是反对变法,他实际上也是极力赞成改革变法的,只不过他认同的改革是那种徐行徐立、稳中求胜的缓慢之法,而非王安石之流,刚猛并进、骤行新法,不顾百姓死活,最后弄得朝政不稳、致大宋王朝于倒悬……司马光被重用后,把之前的改革、变法全面否决,凡是王安石所立新法,他司马光都要一一废除。这苏轼哪能接受得了?尽管之前的改革有些偏离实际,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啊!
自此,苏东坡既不能容于新党,又难能容于旧党。不久后,他再次被贬,一贬再贬,所贬地方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荒芜。当苏轼被贬到遥远的岭南时,王朝云仍然万里相随、跋山涉水,可谓是九死一生。在惠州时,王朝云就时常唱那首《蝶恋花》,为苏轼排忧解闷。那么这首小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我前面说过,要想理解它的本意,我们绝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结合东坡先生的生平经历来参悟,来领会。
尤其那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可以想来,像王朝云这么聪明伶俐的女子,又岂会不理解其中的真意呢?古人认为,芳草乃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朝云唱这两句的时候就会想到苏轼的命运,和自己的一生,命运的无情,生活
的艰辛,以及人生的遭遇……还有,在这举目无亲、环境又十分恶劣的荒蛮之地,必有一人先离人世,那么剩下的另一个人,又将如何生存下去……凡此种种,让她泪如雨下、无法自拔,她再也唱不下去了。
而苏轼却大笑曰:“我正悲秋,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答曰:“我之所以唱不下去,是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其实朝云的心思,苏轼岂会不知,他只不过是强颜欢笑,借以安慰她罢了。
再看后面的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这里苏东坡暗喻的是京城皇宫和自己的境遇。意思是说:“皇宫里的权贵们正在欢天喜地,笑的此起彼伏,而身处艰难中的自己,或许早就被他们忘记了吧!他那超凡的治国理念,却总被无情的权贵们误解。”
她伤心,东坡先生一生忠贞,却屡屡不得志;她慨叹,东坡先生空有报国之志,却始终无处施展;她痛恨,这无情的世道,为何要如此折磨他们……而东坡更加感激,她年纪轻轻却要陪他这个糟老头子共同患难,到这荒蛮之地了此余生……

我想,他们应当都属于那种性情高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物吧!如此,又岂会轻易向命运折服?由此我们也能看来,他们更不会与那些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了。
可惜,天妒红颜,没过多久,惠州瘟疫横行,朝云本来身体就薄弱,结果最后竟染上了瘟疫,那时节的王朝云,才不过三十几岁,这正是一个女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啊!着实令人痛心疾首。她在临终时,还为苏轼念着《金刚经》里的《六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有定数,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幻,一场泡影,皆是虚妄;又如同一滴露水,一道闪电,稍纵即逝,所以你不必执着,也不必在意,凡事要看开些……
可见王朝云是多么地爱苏轼,在她临死之际,还不忘关心他、开导他。我想朝云必是带着无限牵挂离开人世的吧!处患难之中,仍如影相随、不离不弃,这样的感情才最为真实。
自王朝云香消玉殒后,苏轼终身不再听那首词了。并在此后的岁月里,还为她写过多首诗词,譬如《朝云诗》,《西江月·梅花》等等。最为著名的当属那副对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还建过一座六如亭,专门用来纪念王朝云。想来,朝云人虽然走了,但她却永远地活在了苏轼心中。于他而言,如果没有她的包容理解和陪伴,心中的孤独和悲伤无人能理解,或许他后半辈子就不会快乐,抑郁成疾,黯然伤神。他唤她为红颜知己,而她唤他为一生所爱,这样的爱情着实让人艳羡,这样的爱情也真的让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