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主席“新年贺词”学习心得(连载1)
文‖周大策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2022年新年贺词。我聆听后,感到如春阳般温暖,似灯塔般明亮,心潮如海澎湃不已。元旦我又百度贺词原文,反复阅读学习,进一步理解了贺词饱含七个方面的内容,分两次连载学习心得。
一、饱含历史自信
在新年贺词中说: “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七月一日,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感慨系之,历史征程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成就了百年大党的恢宏气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
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今年的新年贺词透露出“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出发”的鲜明信息。
二、饱含人民情怀
在新年贺词中,点赞了可亲可敬的人民群众。
他深情地说: “从年头到年尾,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
提到的“大家”,指的是全国人民中的你我。大家是“亲历者,也是创造者。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正是这些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伟大的中华儿女,都是奋斗奉献的追梦人,都在主席的深情关爱惦念里。
他在贺词中说: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了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每一个你我,都在深情惦念里。万家忧乐,总在心头。
深情地: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
来自基层,更能理解基层;来自人民,方知不负人民。
在前些年贺词中,就说过: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到今年新年贺词中,他又讲到: “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
从新年贺词里,我们看到一个变迁的中国。
三、饱含复兴气象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1年在网上刷屏的这一句话,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2022年新年贺词中,又出金句,他真情地表白: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充分表达了领袖对人民的长情大爱。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在新年贺词中,谈及“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2021年1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至此,他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也牵系着黄河沿岸约1.6亿人的日常生活。
习近平说: “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谈及“窑洞对”时说: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