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江山和《中红网》
整理文稿偶然发现高中同学江山1997年7月8日的来信,这是我们阔别近三十年后,他的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他的爱人吕玉兰1993年逝世后,自费采访她的事迹近三年时间,又修改了两年,并已经正式出版同时将出版的书寄给我。江山和我在芜湖七中初中、芜湖一中高中的同学,在班级又一起负责担任黑板报工作。他是住校生,周末我经常叫他到我家吃饭。那时他父亲在轻工机械厂做车工。高中未毕业就被招去做滑翔机飞行员,后来到中央做机要员,之后到了北京新华社工作。
新华社河北分社网站这样介绍他:“江山,江苏常州武进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网河北频道执行总监、新华社石家庄记者站站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江山1965年调到新华社工作至今,在总社和分社期间先后从事工业、外事、农业、政治、文教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江山以吕玉兰丈夫的特殊身份,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就的《吕玉兰》一书,情真意切地记述了这位女劳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悲壮一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吕玉兰,比江山大6岁。两人在1974年相识相爱,“短短3个多月,其间总共只见了3次面,写了23封书信”,同年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吕玉兰15岁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20岁任村党支部书记,29岁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31岁任河北省委副书记,4年后升任河北省委书记。“文革”后,吕玉兰被免去河北省委书记职务,从1981年开始历任正定县委副书记、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1993年3月31日,53岁的吕玉兰因遭遇车祸后患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吕玉兰曾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共事并结下了深厚情谊。
1993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彭丽媛曾到石家庄,看望病中的吕玉兰,还与她的家人合影留念。在这张摄于21年前的照片上,吕玉兰和彭丽媛坐中间,习近平、江山和吕玉兰的两个女儿围坐在两边。(见图一,这是江山随书和信寄来给我的照片)2014年8月央视7台专门播出了关于吕玉兰的6集电视专题片。我看了很感动立即赋诗一首发给江山:“一代劳模吕玉兰,年少励志不平凡,情系农村天地间,定叫贫困换新装,为民造福心交瘁,治穷治沙新篇章,勤勉一生终不悔,希望田野永留香。”江山收到后,立即上传到中红网《吕玉兰纪念馆》的网页上。江山在新华社2001年7月1日建党70周年创办了《中国红色旅游网网站》(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他说他旨在感恩,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另外一个,就是为了抢救红色资料、传承红色精神。 2012年8月27日,江山在中红网发表了对习近平的专访文章。这篇名为《努力做好红色内容与旅游载体结合这篇大文章——访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习近平》的文章,成稿时间为2006年,那时习近平在浙江省工作。文章中,习近平主要谈了浙江的红色旅游情况。习近平说,浙江的红色旅游始终注重“红色内容”与“旅游载体”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做到发展红色旅游既考虑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又兼顾旅游业的发展规律。“那是2006年4月,江山到浙江参加一个红色旅游的活动,当时习近平专门接受了江山的采访。当时,这篇专访只发在了新华社内参上,并未公开发表。 江山创办的《中红网》主要是他和大女儿在负责也有两个负责网站的维护和更新等工作从网站创办之初至今,从没有搞过任何捐助。石家庄的网站编辑部,其实就设在女儿江河的家中。北京的办公室兼卧室也只有20平方米,这都是为了节省开支。但是他的网站顾问特别多中红网有百余名“特约作者”,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职业也各不相同,有各级干部、作家、摄影家等等,出于兴趣常为中红网撰写稿件和拍摄照片。
记得文革刚开始,我第一次到北京串联的时候就打电话找过他,新华社的同事说他在外地疗养,就作罢了。第二次1967年7月我再次到北京的时候,电话终于联系到他了。按照他所指的地方,找到了当时在西单南面宣武门的新华社老楼,附近还有一栋新楼也是新华社的,大概准备搬,老社长是吴冷西,当时社领导是军管小组。江山在高中毕业之前,他被选入安徽省滑翔机训练队参加了训练,之后又被选到新华社干训班,即机要密码译电员的培训班。1968年,新华社干训班被撤销,他又被分配到国内部工业编辑室当编辑,1971年又被调到国内部政文编辑室当记者,担负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和外宾的采访任务。江山见到我很惊喜,也很高兴,他说自从离开芜湖到北京,没有一个熟人,能和我联系上,感到十分亲切。江山这里已经接触到中央首长了,我不由得很羡慕他刚从学校出来,就踏入了国家的最高层面。下班了,他非要带我去西单一家餐馆吃面条,傍晚,北京凉风飕飕,江山看我只穿了一件短袖汗衫,就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上,带着体温的外衣,使我非常感动又很不好意思,他看出了我的感觉、立即说没有关系,你先穿着回去,不要受凉了,同学之情如兄弟之情。之后各自忙碌,每到过年他总要发贺年卡给我,直至97年的来信,我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后来我因爱人不幸遭遇车祸罹难,他知道后,邀请我加入了他在退休后创办的的新华社门户下的中红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并一起采访编辑发稿,于是我成为该网的“业余记者”。
自2009年开始,我先后和他去过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参加了各种活动,采访撰写数百篇稿件,并摄像拍照。他一再和我说,我们主要就是服务,为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多写稿件,让这些红色旅游和红色事迹传承下去。每次参加活动前他都很认真地组织好采访内容和对象,每个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的馆长都成为他最知心、最好的朋友。江山如此执着地深爱着自己的红色旅游事业和这个网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使我深受感动。至今我仍然在为中红网写稿。 另外,还有一批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红办、军博等部门的领导和党史军史专家,也担任中红网的顾问。 负责编辑部工作的江河,是江山的大女儿。编辑部的工作除了网站维护外,还包括为别人定制网站,这是中红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作人员的工资,就是靠为这些网站进行设计、制作和维护,来收取一定的费用。我为他先后负责了芜湖王稼祥纪念馆和泾县新四军纪念馆的网站资料的采集等工作。其实这些极其少量的费用也只是象征性的收取而已。 江山始终相信他所作的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他还提出于要将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古色旅游集合起来,使得他们所办的网站永远充满活力。
图一,1993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夫人彭丽媛和江山全家的合影。
图二、江山在芜湖一中门口留影。
图三、2010年江山和我在芜湖一中原高二年级上课的楼前合影。
图四、江山给我的信。
图五、彭丽媛在芜湖首届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表演。其间我和她进行了交谈,知道我是江山的同学很惊讶。
中红网 http://www.crt.com.cn/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