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家长们需要吼孩子的频率变低了,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匆匆忙忙地赶场子送培训班了,可以说,“双减”之后,亲子关系都好了很多。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是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在育儿的时候没有应有的边界感,有些家长觉得老师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不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育儿问题都要跟老师商量讨教,有些老师觉得自己是救世主,可以帮助家长解决育儿的所有问题。当然,家长跟老师讨教育儿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值得提倡的,毕竟老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要丰富,见到的孩子比较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比较有把握一些,家长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与老师探讨一二也是良好的家校沟通与合作。但有些家长和老师做着做着就越过了界。模糊不清的家校边界
比如本来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非要不停地跟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帮忙把这个问题解决,老师处于责任心或者碍于情面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跟家长沟通。孩子在家里不要做作业,不管我怎么说也不听怎么办?孩子作业没做完不敢去学校怎么办?孩子今天在家里情绪很低落,我说的都没用怎么办?当然,这些问题如果很严重,老师可以帮助家长去想办法,但有些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急迫和严重,家长只是把老师当成一个可以随时聊天吐槽的对象,不论老师是在家里陪孩子、吃饭还是休息,只要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了任何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给老师发消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又不能不回消息,只能硬着头皮给家长回消息,可是一天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晚上回家还要处理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是简单的事务性的问题或者是比较紧要的问题还好,毕竟次数不会很多,处理起来也还算方便,但是偏偏有些家长聊着聊着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变成了了日常又碎又长的无止尽的聊天。这些家长没有搞清楚的是:老师不是你的吐槽对象,也不是你的倾诉对象,老师的确负责教育你的孩子,但是他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你聊一个又一个育儿话题,况且,那些育儿问题其实你想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边界
其实任何工作都应该有界限,老师不能是24小时开机的陪聊者,如果一个老师成了家长24小时的知心姐姐,那么,这个老师班里的家长将发展不出任何独立育儿的本领。因为家长们一遇到育儿难题,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老师,他们只需要不停地询问老师怎么做就行了。就像一个规范的心理咨询师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来访者在非紧急情况下出了诊室还给自己打电话的,因为来访者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这样他才有可能慢慢地摆脱咨询师,独立成长。
如果一个老师成了班里家长24小时的贴心顾问,那么这个老师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耗尽所有的职业热情,成为一个充满怨气的教书匠。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都要明白,家校之间需要合作,更需要界限。有边界才会有成长
家长要知道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是非常抱歉打扰的事儿,老师也要知道,学校之外随意涉足家庭教育,会导致家庭系统的问题转移,你会背负那个出了问题的家庭的最主要矛盾,这个责任你背不起,也不应该去背。
亲子有矛盾,家长怎么说孩子也不听,作为老师需要替家长想一些办法,但如果家长已经从你这里获取了方法却不用还是不停地跟你抱怨,你就应该制止这种无效的沟通,让家长自己去领悟和成长。孩子回家作业总是完成不了,作为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去解决知识上的难关,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告诉家长一些帮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方法,但却不应该帮助家长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更不应该在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接过家长的电话去教育孩子,因为那是家长的责任,你接过去,担子自然就落在了你的身上,今后家长找你的频率只会更高。家长需要成长,老师需要休息。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家校沟通,请一定把握好这个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