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2022.1.1
山径文学社祝您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情迷琴筝-故乡情(王珺)
故乡之廊桥,余韵犹可忆
刘小厅
故乡的脐橙熟了,泛起乡愁。周末搭老乡赵光训的便车从湖南娄底回到新宁(作者故乡),观百里脐橙连崀山的壮美冬收图,品玉醅新压嫩鹅黄、圆润酥脆透甲香的脐橙盛宴,流连于黄橙绕河栽,清水离离照芳树;廊桥飞虹影,黛瓦悠悠入梦频的故乡山水间,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故乡的廊桥。

廊桥是指桥面上建有木制长廊或屋、亭的建筑。主要用于交通,行人歇息,遮风挡雨,兼有祭祀、集会、乘凉、观景等作用。提起廊桥,最应追忆的人便是湖南新宁人刘敦桢(1897一1968)。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与梁思成并称“南刘北梁”。是他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廊桥”这一概念的,他在《中国的廊桥》一书中,写道:“我国现存廊桥,以湖南西南与广西西北一带为数较多,形式亦颇为秀丽而富于变化。”我的故乡新宁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旧时廊桥很多,至今尚有廊桥102座,可称之“廊桥之乡”。

故乡最长、最有名的廊桥是江口桥,它位于县城西南近郊的新寨河上,首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共有九墩十孔,102米长。解放后,因修建了公路桥废弃后被撤除,现在再也看不到其雄姿,空留老态龙钟的古桥墩倾斜于江中,让人扼腕长叹!幸有刘敦桢先生1937年回新宁考察故乡的廊桥时,亲手绘制了江口桥的外景图和结构图,我们可从《中国的廊桥》一书中找到其轮廓,外形“大梁为天然圆木,上粗下削,故以下段与上段搭配,依次骈比,几无空隙。”内部结构为“大梁上铺木板一层,约阔3.5米,板之两侧,各施地栿二行。”

说起江口桥,县城及周围的老少妇孺皆熟悉,因为它与湘军鼻祖、新宁第一名人江忠源有渊源。说起江口桥的来历,还流传着一则曲折的风水故事。湖南新宁县的崀山地处南岭山脉最西的越城岭和雪峰山山脉的来龙交汇处,风水说上称之为双龙抢宝之地,崀山自古流传四句民谣:“千里来龙到石田,一对蜡烛照青天,何人葬得此宗地,子子孙孙出状元。”离崀山20里的白马田,四面被群山包裹,里面的山丘起伏有致,似虎似狮似大象,紧紧围绕一个叫赤塘的村子,民间也流传着四句话:“千里来龙到赤塘,九狮二象守明堂,何人葬得此宗地,子子孙孙做帝皇。”出状元无所谓,出皇帝那还了得,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犯了朝廷的大忌,相传明代朝廷派了精通风水的官员和堪舆家前来破解,钦差大臣们到实地察看,并非真正的龙脉,实为当地风水先生编出来骗人的,成不了气候,直到晚清时期也只出了一名上海淞沪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的刘光才。但当他们到达县城时,却意外地发现,县城所在的位置隐伏着一条龙脉,龙头在摩柯寨,龙嘴在江口桥,龙心在石落,龙肚在白沙,龙尾在黄龙,于是想出了六条很毒的破解之法,一是在龙嘴边修一座桥即江口桥,在龙舌上钉上一个长钉子,让龙喝不了水。二是在龙眼睛的地方打两口深水井,即东门吊井和西门吊井,并在东门吊井边修了一座龙王庙,对外谎称方便百姓取水,可获龙王保佑,实则让龙眼昏花。三是在西门码头上方至东门的街道下挖掘一条壕沟,铺上青石板,对外说为了排水,实为在龙的下鄂至咽喉处拉上一条口子。四是将白沙的小河改道,在白沙田堂中挖出一条人工河流,让流水将龙的肚子剖开一条裂缝,永远不能弥合。五是在龙尾的接龙岭挖掉半边山,让接龙岭变为截龙岭,龙尾不能兴风作浪。民间流传,这条龙尾不好挖,白天几百人挖山,晚上又长满,后来挖山的官兵找来一百口大铁锅,烧上一百担桐油,一边挖山一边淋上滚烫的桐油,从此挖掉的山就不再长了。也许是接龙岭没有被全部挖掉,晚清时期,新宁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六是在县城东北十里外的石落山,即龙心的地方修一座塔,名叫石落塔,将龙心镇住,对外称宝塔镇河妖。石落塔修好后,需题塔联,县令兴致勃勃题上上联:石落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角(葛)亮,怎么也对不出工整的下联。直到二百年后的江忠源才对出下联:江口桥九墩,墩墩岷樵江中(忠)源。江忠源发迹后,人们认为这是天意,又为石落塔、江口桥和江忠源编了一副对联:“石落塔七层,藏孔明诸葛亮;江口桥九墩,等总督江中源”。在故乡还流传一句只有新宁人才听得懂的俚语,朋友相聚,有些人不守时,久等不到,大家戏说他是江口桥的,因为江口桥九墩需久等。

故乡的廊桥大多集中在新寨河与长湖河上,因为新寨村田堂和长湖村田堂是新宁县两个最大的粮仓。新寨河发源于黄金乡风雨殿,长55公里,自江口挢往上至水庙不足20公里就有回龙桥、飞仙桥、马头桥、建新桥、寺山桥、河心桥、龙潭桥等。长湖河发源于武冈洞头岭,经白马田入新宁,境内长19公里,从太平桥往上,有雷搭桥、罗录桥、建龙桥、谭家桥、曾家桥、下石桥、罗红桥、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陪龙桥、狮象桥等等,在故乡不出5里就有一座廊桥。一座桥,就是一部历史,这些桥,曾经承担过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些桥,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这些桥,横跨在山水田园之间,便利了交通;这此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造型优美,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玉带上,装亮了河山,充满了诗情画意。

冬日暖阳,出江口桥漫步而行,新寨河似一泓碧水从河柳成荫的柳山里蜿蜒而来,在山与田堂之间旁山湾行。每当皓月当空,水月相对,河面上银光闪烁,璀璨夺目,人们称此地为银塘湾。驻足银塘湾,近可观钓叟垂纶河柳下,水鸟出没风浪里的画面;远可品“山横翠黛含朝日,水耀银鳞照晚霞”的意境,让人心旷神怡。
过银塘湾便是左家山。童年时期,我常从此经过去祥远的外婆家和李家塘的姨妈家,后因左家山背面的古田修了公路,通了公交车,江口桥对面的八江上至李家塘也通了汽车,我有近四十年未曾从此路过。记忆中的左家山,那是故乡最美丽的村落,古街、古桥、古屋,长廊、雕刻、浮窗,小船、流水、人家,晓风、残月、弄影,翠柳、修竹、岸花,雾霭、夕阳、晚霞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江南水乡图。步入左家山顿感物转星移,世事沧桑,那条“晴不见日,雨不湿鞋”上设敞开式木制长廊、下铺青石板的三里老街连同两旁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店,那条新寨河上最繁华的码头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木板屋均被西式洋房取代,唯有那新寨河水依旧清澈晶莹如故,回龙桥仍是旧时的模样。

回龙桥是故乡保存完好,现存最长的廊桥,桥头遮映在左家山民居中,横跨在新寨河上,桥尾通柳山。该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木瓦结构,六跨五墩鹊巢构架,桥墩由成形的丹霞石块砌成,长78米,桥面宽4米,桥高3.4米,共有廊屋35间,34弄,每弄宽2米,正中一弄略高于两端,为四檐倒水凉亭式结构,廊屋中设有关公神象。这座桥历经战乱,饱受创伤,1945年日寇入侵新宁时被毁一段,1949年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一段,唯有共产党的军队保护它。1930年12月30日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率部长征途经回龙桥时,在桥头石碑上写着“本部不过桥”五个大字,以告诫官兵,绕道而行,留下了红军爱桥护桥的传世佳话,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桥”。

徘徊于柳山的长堤柳岸,江穿沃野,水映长亭,蝉噪河柳,日射长桥,万倾芳甸隔江望,千家烟火两岸回,绿水漱石声淙淙,秀木含韵鸟啾啾,桥街相连,碧水在房屋之间荡漾,夹江两岸河柳摇曳,绿影婆娑,修竹蔚秀,清雅脱俗,水光山色,佳木倒映,满目如画,瞧那倒映在河面中的翠竹,细细的叶,疏疏的节,天青的色清晰可辨,就连风拂河柳摆动的姿势也能如瓷画般的河面中感受到。这里没有丝毫深冬的伤感,展现出的画面仿如初春的气息,旖旎的风光,空灵的画廊,让人沉醉不忍归去。

溯流而上,河道湾行,立于拐弯处,新寨河与长湖河二水西来,在前方100米处交汇,平稳而从容,只是河面陡宽,江中小山冲涮成滩,圆似银宝,呈双龙抢宝之态,乃一处风水宝地。太平桥就建在双江滩右上方60米处的长湖河上,它与下方的回龙桥前呼后应相映成趣。穿行于堤岸的脐橙林,有一种橙熟手香吟笔滑、怡情全在太平桥的感觉,转眼便来到太平桥。
太平桥是故乡的廊桥中文化底蕴最为厚实的桥,它木瓦结构,两檐三亭三墩,桥墩用青石砌成,长不足30米,但很精致,桥身造型简朴通透,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亭上黛瓦重重叠叠,青青粼粼,倒映在水中,影影绰绰。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有500年的历史。相传,嘉靖年间,李家塘的陈氏先祖,得此宝地,希望太平中兴,两岸人员往来方便,建此桥,取名太平桥。

正如陈氏先祖希望的那样,太平桥上先后走出两位新宁人最值炫耀的晚清中兴封疆大臣,他们是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李家塘的举人陈佳保是县文昌书院掌教,他是刘长佑的姑父,刘长佑9岁到李家塘拜陈佳宝为师,随姑父读书,后又随陈佳宝到岳麓书院读书,并与江中源结为好友。刘坤一出生在新宁县城,祖母是李家塘人,他认李家塘的表叔陈在庠为义父,也在李家塘长大。后来,刘坤一令侄儿娶李家塘陈氏闺女为媳。刘坤一是刘长佑的族叔,但比刘长佑小12岁,这对叔侄都在李家塘长大,后又一起在岳麓书院读书,关系特别要好。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从小就将太平桥踩在脚下的刘长佑、刘坤一在与太平军的长期厮杀中,脱颖而出,权位显赫,成为晚清中兴的“柱石之臣”。晚清新宁籍241位四品以上的大吏和众多楚勇一生无不烙印上“太平”两字的痕迹,1836年麻林瑶民蓝正樽起义,1849年水度人李沅发起义,先后被镇压,但余部都转战广西,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因而有人说,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就是新宁人与新宁人的战斗。太平桥上不太平,新宁的这些大吏都是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发迹的,可以说是站在太平军的尸骨上成全的,用今天的话说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可以说是报效朝廷的勇士。在长达13年的鏖战中,无数楚勇将士战死沙场,谈何太平!
站在修缮一新的太平桥上,但见云兴霞蔚,飞鸟相逐,水似琉璃,荇藻摇影,鱼跃清波,涟漪如花,田畴无垠,淡入天际,一桥飞虹映出山斜水远,二水纵横浇成稻香橙肥。山风穿林,那淙淙莹莹的天簌之音,裹着草木和泥土的芳香萦绕鼻尖,沁入肺腑,使人耳清心洁。黛瓦青檐窅然幽远,一帘剪影禅意绵绵。故里重游,花晨月夕,追今抚昔,感慨万千,500年的太平桥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唯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咱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平盛世!
廊桥,连通河流与道路的关键结点,它如画龙点睛之妙笔,活化了一方山水。廊桥,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宝库的一大奇观。一座廊桥就是一部历史,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折射出古人的哲学观点、审美情趣,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故乡的廊桥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带着先祖们的希翼,在故乡的山水之间闪闪发光。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湖南新宁,山水秀丽天下羡;崀山刘小厅,离开故乡40年。2022年元旦之日,刘小厅乡思又起,情难自抑。轻寄歌一曲,拳拳表衷情--
任静《故乡情》
故乡的爱 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几度芳草绿 几度霜叶红,以往的童伴依然在梦中。他乡也有情 他乡也有爱,人却常在梦里故乡行……
作者简介:
刘小厅,湖南新宁人,湖南娄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调研员。近些年开始写作,常有作品发表于报刊。《不一样的年味》获“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一等奖。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