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世界笔会鼓浪屿听涛
伍开金(成都)
谁抚仙乡绿绮琴,
千林万壑荡潮音。
铜琶铁板中华颂,
玉笛银箫游子吟。
韶乐九歌召凤鸟,
梅花三弄聚诗人。
台澎遥望隔烟水,
一片波涛一片心。
释义分享:
2021 厦门文化节“华夏杯中外诗歌散文大奖赛”,余忝列大赛十大作家奖,并受主办方“中华作家网、中华作家联盟、北京华夏永兴文化院”的邀请,赴厦门参加文化节世界笔会。2021年12月27日,海内外作家30余人,随笔会主席王伟先生游鼓浪屿,在郑成功塑像下,遥望台澎,即兴创作,激情朗诵。《鼓浪屿听涛》为我当时的即景之作(略有修改)。
鼓浪屿,岛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海水扑击,涛声如雷,所以又名琴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绿绮琴,古琴名,出处《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梁王 悦之,赐以绿绮之琴,后成为名琴的代称。唐李白有“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闻万壑松”的名句。首联“谁抚仙乡绿绮琴,千林万壑荡潮音”,化用其意,写仙乡厦门鼓浪屿大潮汹涌澎湃,涛声穿云裂石,回荡在千林万壑之间。“谁抚仙乡绿绮琴?”开篇设问,是谁在抚琴?引人遐想。鼓浪屿正像一位抚琴的高人,这是把鼓浪屿拟人化象征化,“仙乡”既是外地人对厦门的敬称,又指仙人之居所,是对大美河山的称谓,是一种诗意化描写。
颔联写涛声(琴声)的变化,融入了自己的感受(通感手法,把视觉听觉和心灵沟通):那铜琶铁板般的涛声,是对强大祖国的歌颂;那玉笛银箫般的缠绵,又如游子对母亲的思吟。铜琶铁板:两种伴奏乐器。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形容气慨豪迈,音调高亢的文辞。出自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玉笛银箫:其声缠绵婉转,古诗常常用以表达思乡的情思。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颈联是紧承“听琴”引发的联想:“韶乐九歌”也称“九韶,“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原来,舜帝为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南巡来到位于汉、苗交界之地的韶山。舜帝率众登至一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其团团围住达三天三夜,形势危殆。舜帝于是命人奏起了美仑美奂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中国历史上还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诗中化用两典,写涛声的美妙,意在表达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以切合世界笔网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更表达党和政府对和平统一的足够耐心和自信。“梅花三弄”为古曲名。据 明 朱权《神奇秘谱》称,此曲系由 晋 桓伊 所作的笛曲改编而成。内容写傲霜斗雪的梅花,全曲主调出现三次,故称。本次厦门文化节分三大赛事,三大赛事共收到稿件19万余件,8万多人参赛,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盛况空前。诗中“梅花三弄聚诗人”,出处本此。
尾联从思绪中回到眼前:“台澎遥望隔烟水,一片波涛一片心”。波涛阵阵,琴声袅袅,遥望台澎,烟雨迷茫,一个“隔”字,让人思绪难平,无以言说。全诗在“遥望”中结束,而乡愁无限,且让这大海的滚滚波涛,片片浪花,带去祖国母亲的思念和诗人们美好的祝愿 吧-----
作者简介:伍开金, 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会长,现为顾问。作品在省市、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选人《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四川卷》、《现代佳联三百副》、《中华诗词》、温哥华环球华报《枫华夕拾》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