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舞笛,本名.蔡全胜。男,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1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三部文学著作,另有《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著作即将面世。
致敬,戍边农垦老兵
文/舞笛
每次走过戈壁大漠,都有无尽感慨。
诗和远方有我的脚印,屐痕处处,大漠漫漫,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我曾三度“履新”,走访看望过不少几十年来在新疆军垦的同乡、亲戚、朋友,了解到那里不少感人的艰苦奋斗故事,有不少曾被主流大媒体报道过,我就不想重复了,但在回来的路上听闻的一件事,一直令我哽咽,还是想把它写出来。
那是在从乌鲁木齐回郑州的绿皮列车上,我的对面坐着一位年长的女子,我称呼她“大姐”。大姐说她退休了,回山东探亲去的,她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流窜”到新疆去的“盲流”人员。所谓“流窜”,是当时的一种常见现象,事实是在共产大食堂之后几年的生活最困难时期,内地人普遍出于饥饿状态,青年人便走出故土,外出找工作挣点钱补贴家里,而主要是向西部,尤其是大西北,特别是新疆跑,大概那里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通常能够接纳一些人打打零工,给点工钱,外出的人大部分不认识什么熟人,就打听着四处找,但那是没有国家统一安排的招工指标,县乡村不给出证明,也没身份证制度,人们习惯上把这种人叫做“盲流”,就是“盲目流窜”的意思,于是公安部门便会把他们抓起来,予以“遣返”,被遣返者总会被冠以“流传犯”,这类人中男子多女性少。大姐说她去后找到一个亲戚,帮她介绍了个对象,后几经周折,十来年间不断托关系才把户口落上,算是扎根留下来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政策有所松动,才被招了个集体工。她连“流窜”带正式工作已经在新疆待了五十年,先是在奎屯的兵团种棉花,退休后到乌鲁木齐跟女儿一起生活,当时闺女没生孩子,大半生劳碌不止的她闲着也着急,就到附近一家宾馆当临时服务员。
后来新疆出了点事,不久自治区领导换人,新领导到任后经过调研安排了一项工作——指示把建设兵团几十年来那些立过功、评过劳模、获得过劳动奖章等较高级别奖励的老战士们,请到首府给予庆功表彰慰问和组织观光,这次接待规格比较高,对服务员的要求自然更严格。大姐服务的宾馆担负有百十人接待任务,头天把这些来自新疆各地的有功之臣们精心安排妥当后,至晚也就下班了,次早又提前赶到宾馆,功臣们七点都去按时吃早餐,她进到客房整理房间,发现一个现象,心有甚是不解:见有两三个房间里被子根本没动,床铺上连坐的痕迹都没有,难道客人压根没住?可不会呀,昨晚明明是她逐个引导进屋的,而且还一个一个详细交代了注意事项和服务要求,说夜间有什么需求怎样拨打值班电话,应该是在这里过夜的,她带着疑惑找其它楼层服务员交流,别的服务员说也有这种现象,这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待顾客用过早点,便陆陆续续回房间来了,其中保持最干净这个屋子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虽然一身农民气质,但身体挺好,耳不聋眼不花,来自南疆,外套仍然是一件已经不多见的军大衣。大姐为弄明白心中的疑问,便小心的拉拉家常,一番交谈后,知道了他是四川人,解放新疆时就来大西北了,当兵时才十五岁,父母死的早,就吃大食堂时回家奔过丧,家没什么其他至亲,后来也就没回过故乡。老伴是五十年代的支边女青年,也就是“十万湘女下天山”那一批轰轰烈烈动员来的“湘妹子”,她家也没啥亲人,也没回过家,大他两三岁,可惜她前年去世了,要不这回也可带她来看看乌鲁木齐这么漂亮的城市,单位通知时就说可以带一名家属的。
听到这里,大姐早已唏嘘不已,甚感惋惜。末了她还是想解开心头疑问,于是就小心地试着问:“那,昨晚你没在这儿住?您这里有亲戚吗?大伯!”
点着烟丝丝猛抽不止的老兵摆摆手:“哪有啥子亲戚呀,这里没认识的人,几十年了,我是头一回来大城市,要不是国家还想着我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兵,怕是死了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城市,昨天在车里看见了,大城市的楼真高啊!”老人还保留着比较纯正川蜀口音。
“那这被子都没动,您,您,您夜里没睡觉吗?”大姐终于鼓起勇气问。
这回轮着农垦老兵疑惑了:“睡觉了,这么大年纪怎么能一夜不睡觉啊?”他也觉得奇怪,大妹子您咋会提这样的问题?又憨憨一笑说:“睡了,睡得很好。”
“这......”大姐就更迷茫了:“那,那,那这叠好的被子像是就没动过,您睡觉了,那,那就没盖被子吗?”
老人摆摆手:“没有。”
大姐这才注意到,她作为服务员自己一直站着说话,老人也始终没往床上坐,一直坐在圆桌旁的罗圈椅子里。
“那,那您睡哪儿,睡床上的话,咋就连被子都没动过?”
老人回答的一句话,瞬间就把大姐的眼睛憋满了泪:“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屋子,你们叠得这么工整,房子都收拾得这么干净,屋里这么高级的东西,一定很贵,我怕弄脏了,不敢盖。要是弄坏了,对不起国家。”他又掀掀还没脱掉的军大衣的衣襟:“屋子里又不冷,地板又擦得比我们家的桌子还干净,盖大衣睡就蛮好的。”
“您,您在地上睡,睡......睡的觉?”
“对头!”老人并无丝毫不爽。
听到这里,大姐早已唏嘘不已,甚感惋惜。末了她还是想解开心头疑问,于是就小心地试着问:“那,昨晚你没在这儿住?您这里有亲戚吗?大伯!”
点着烟丝丝猛抽不止的老兵摆摆手:“哪有啥子亲戚呀,这里没认识的人,几十年了,我是头一回来大城市,要不是国家还想着我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兵,怕是死了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城市,昨天在车里看见了,大城市的楼真高啊!”老人还保留着比较纯正川蜀口音。
“那这被子都没动,您,您,您夜里没睡觉吗?”大姐终于鼓起勇气问。
这回轮着农垦老兵疑惑了:“睡觉了,这么大年纪怎么能一夜不睡觉啊?”他也觉得奇怪,大妹子您咋会提这样的问题?又憨憨一笑说:“睡了,睡得很好。”
“这......”大姐就更迷茫了:“那,那,那这叠好的被子像是就没动过,您睡觉了,那,那就没盖被子吗?”
老人摆摆手:“没有。”
大姐这才注意到,她作为服务员自己一直站着说话,老人也始终没往床上坐,一直坐在圆桌旁的罗圈椅子里。
“那,那您睡哪儿,睡床上的话,咋就连被子都没动过?”
老人回答的一句话,瞬间就把大姐的眼睛憋满了泪:“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屋子,你们叠得这么工整,房子都收拾得这么干净,屋里这么高级的东西,一定很贵,我怕弄脏了,不敢盖。要是弄坏了,对不起国家。”他又掀掀还没脱掉的军大衣的衣襟:“屋子里又不冷,地板又擦得比我们家的桌子还干净,盖大衣睡就蛮好的。”
“您,您在地上睡,睡......睡的觉?”
“对头!”老人并无丝毫不爽。
啊!天哪,她终于明白了,为祖国耕耘了一辈子,早年睡“地窝子”,后来住“干打垒”,现在一定能住上水泥砖房了,可他们没出过远门,没什么“大见识”,更没有享受过这么高档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是自卑吗?是,也不是。珍惜,是珍惜,太珍惜;舍不得,是舍不得,或者说是不敢碰啊!
此时此刻,她实在憋不住了,眼泪扑溹溹直往外掉......
这就是祖国最勤劳最朴实最忠诚的戍边农垦老兵,她感动得差点给老人跪下,她虽然并没有跪下,但心里已经双掌合十在给军垦功臣作揖了。
她随后又查看了所负责的十来个单间,还有两间也和这间的情形一样——客人没敢睡床,和衣而卧躺地板通宵安眠,那俩客人一位来自福海,一位来自喀什......
新疆太大,路途太远,老军垦太淳朴,淳朴得近乎原始,然而,恰恰是基于他们这些戍边战士的忠于职守,用生命守护,国家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而他们却还没享受过现代生活,来的人都七老八十了,还有许多没来过自治区首府,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埋骨在遥远的边境线上了......
大姐讲完眼圈又红了,我听完也已热泪盈眶,心里很不是滋味......
列车在隆隆向东飞驰,戈壁大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