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家原永寿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祝家原村南100米处。该寺坐西朝东,东、西、南三面为平坦广阔的大地,北面200米处是公路。该寺现存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北廊房三间,下殿三间,山门一间。正殿和南北配殿保存一般,上盖进行过修复,均保存有正脊、垂脊、有吻兽、花草纹精美雕砖,也有残缺地方。

正殿单檐下有护板斗拱,雕有花草纹,前檐为后加。南配殿现存飞檐斗拱,为鱼形,三座建筑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砖木结构,梁上均有彩绘,墙上有壁画,柱础为鼓形砂石质,地基为砂石质石条。北廊房、下殿山门均为1998年在原址新建,不复旧观。该寺解放后为该村学校所占用,现为宗教场所。祝家原寺又名永寿寺,是汉代名将永寿将军捐躯之地,为纪念永寿将军,皇上钦示建庙,明中期与佛教合二为一,清乾隆年间进行过重修,整体保存较一般。2007年公布为洛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寿寺始建于西汉永寿二年即公元前156年,当时西汉刘邦第四子刘恒为帝。西汉皇帝刘恒:称文帝。文帝当政之初,就运用母亲教给他的黄老之术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惠及百姓。他登基后连发两道诏书,表示要做亲民的皇帝,大力发展经济。当时管理民政的中央机关发布通告:凡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到当地政府领取米、肉、酒等;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棉絮等。通告还要求:赐给9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品,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亲自送达。
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文帝非常有孝心,母亲重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须亲口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在汉代帝王中,他是最勤勉、最节俭的一位,他要求皇后亲事蚕桑;他宠爱的嫔妃,衣裙上连刺绣都没有。而他自己呢,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了不少官员,他们也基本能够做到勤政和节俭,这对当时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农业的发展颇有好处。
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劝农耕种,他在春日亲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还采纳晁错的建议,允许天下人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者用粮食来赎罪,大幅度减轻徭役,并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农民的赋税,赢得万民称颂。
当时,南方有一个南越郡,统治者是赵佗,原是秦始皇派过去的官员。西汉初期,刘邦尚没有力量降服赵佗,就采取了缓兵之计,封他为南越王,让他治理南越各部。吕后当政时,既收复不了南越,又想制裁南越,就下令不准向那里输出铁器,卖给他们的马、牛、羊等都是公的,没有母的,想让南越的生产资料“绝后”。赵佗见吕后如此行事,干脆宣布独立,自称南武帝,并派兵攻打长沙郡。吕后多次派兵镇压,都被赵佗打败。到文帝执政时,他提笔给“老赵”写了一封信,表示要和平解决南越问题。他命人跑到赵佗的老家河北,修好了“老赵”家的祖坟,这使“老赵”大为感动。然后文帝提出条件:只要赵佗取消帝号,就恢复他南越王的称号,依旧让他负责当地政务。
派出的使者带着诏书和礼品来到南越的时候,赵佗就很配合地归附了汉朝。你看,汉文帝就是这样子,用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厚道”,用从老子那里学到的“不争”,用一封措词委婉、充满真诚的信,不费一刀一枪就解决了大问题,避免了一场战争。对于北方的匈奴,他采取的办法也是“不争”,即“和亲”,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王,还将内地人口迁往边疆,发展当地经济,保证边疆的兵力补给。古代的刑罚中有多种肉刑,譬如割掉人的鼻子、砍去双脚、破坏生殖器等。而连坐法最不公平,一人犯罪,其家族成员一起受罚,或被处死,或沦为奴隶。文帝天性仁厚,他认为连坐法不合理,应该废除。
可是,大臣陈平、周勃不同意,说:连坐法是平民之间相互制约和杜绝犯罪的最好的法律,历朝历代沿用,怎能废除呢?但文帝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陈平、周勃只好执行,将连坐法废除了。文帝还说:“肉刑太残忍,改为笞刑和杖刑吧。”于是就改了。可是,执行笞刑和杖刑的人,往往下手太重,经常把人打死了。文帝知道后,说:一次打300下甚至500下,量刑太重了,打三五十下也就行了,不要打死人。

文帝当政期间,以他的仁政,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他的接班人景帝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自己也成为一代明君,名垂青史。文帝刘恒对征战有功的将军给以封赏,对征战捐躯的给以建寺庙祭奠,并封赏后代为官,享受食邑。我们祝家原永寿寺就是祭奠为国征战捐躯的窦永寿将军而建造的寺庙。到明代永寿寺才建成佛、道相合的寺院。现在永寿敬奉的有永寿将军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三圣教、关羽等。

该寺始建于西汉公元前156年。历代战争毁坏重建,到明中期建成佛道合一的寺庙。因文革中破坏严重,于1998年众香客集资八千余元又进行了重修。现在永寿寺已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县一座珍贵的文物文化宝藏。
它将标志着洛宁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深奥的继承和弘扬,对永寿寺文化的挖掘,也将进一步提升了永寿寺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将永寿寺得以再现繁盛,使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再现当今盛世,恩泽、教育河洛人民。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