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最喧嚣的兵车马场面,也是最早我对兵车马的印象。年少的我缘于对马感兴趣,引起了对战车的关注。
八五年高考失利,暑假期间,我被母亲体罚去二号信箱打短工,在那里认识了李老师。当年的李振华老师清瘦、儒雅、纳言、低调,一副书生气,不善交际。我只知道他负责钳工,属于技术人员!
时隔多年,我们又一次相遇。他在新区开了一家古玩店,里边藏品众多,品种琳琅满目,令人瞠目结舌,仅名人字画就数不胜数。但我只被他的非遗传人的工匠手艺品——錾刻的各个朝代的铜车马——战车吸引。

原来李振华老师的祖父就是当地制作金属工艺的工匠,他的父亲因为工匠手艺,在民国时期就被中原地质勘探公司召为修理工人。在李老师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父亲就常带他去给他大伯家的铁艺铺帮工,让他熟悉铁艺的制作流程。
十五岁的李振华老师就学会了铁皮下料、铜板粗雕、工艺设计等,后来因为特长被招进工厂。一九八零年,李振华老师去临潼参观铜车马,发现了类似錾刻工艺和镶嵌工艺的痕迹,回到家细心琢磨,这种工艺和祖辈传承工艺相似,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加工、錾刻、掐丝、镂空、抛光、反复多次拆拆装装,总算做出了两件铜车马成品。
趁着歇班时间,坐车拿到临潼,想去换些钱贴补家用。第一次出门碰壁,因为不存包被人怀疑,坏事也变成了好事。他因此结交了秦佣馆的张迁相老师和劳务公司经理吕宗祥老师。俩人看了李振华老师工艺精美的作品后,邀请他到馆内,幸运的是兵马俑二号坑展厅的樊建虎经理也在那里,并约他去指导与协助兵马俑的复制工作。

经他们与历史博物馆的同事牵线搭桥,那位朋友告诉他更多的古代遗迹资讯。于是李师傅就利用三年的时间跑遍长江南北,黄河流域的古庙遗址,描画过成都画像石图腾,临摹过洛阳画像砖图腾,考察过南宁博白汉墓群,武夷车马坑,安阳车马坑,得到第一手兵车马的详实资料。
为做一辆复杂的东汉车马,零件要一百多种,指甲盖大的门扇上冲孔、折边、做合样,上面要雕刻出龙纹,做车身、车辕同样复杂,对雕刻中出现的圆弧过度生硬,不直的线条逐步解决,苦煞李老师!在反复操练中,总结出祖辈錾刻流程中的“三轻、三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九零年亚运会期间 ,李振华老师的作品金属錾刻铜车马,在铜川展出三十三辆,各个朝代的马车,踏云追风,车轮滚滚,震动展馆。

一九九三年杨虎城将军百年诞辰时,蒲城县文化局邀请李振华老师参加活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峰说李老师对陕西省文化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周培元提出这是“历史的再现”,杨虎城女儿杨拯坤题词:“给故乡添彩。”
三十多年来,李振华老师推陈出新,金属制作不同种类作品三百多件,几十个品种,有皇帝指南车,东汉辕车、打鼓车、唐车、五代轿等,还有錾铜獅印、墨盒、古塔、古楼等。
李振华老师受邀请参加义展活动几十次,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靳之林先生题词“这是前人未有的创举。”

自两千年至今,李振华老师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铜川市十大工匠等。先后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或地区非遗大赛,曾获西北五省宁夏非遗大赛一等奖。
二零一六年,台湾经济日报联合报采访李振华老师如何让失传千年的錾刻工艺重现天下?李老师回答:“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爱国思想,家国情怀,永远都不可能丢。”
二零零四年,西洽会上,美国友人问李振华老师:为什么你有这样超前的思维?能够錾刻制作出世上唯一一套系列车马群?李老师回答:“这不是他的思维,是前人千年留下的传承技艺,和兵马俑一样,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出现,定格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

李振华老师传承祖辈錾刻技艺,所制作的作品是对中国交通史、民俗学和錾刻艺术上具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他承接了秦、汉、唐的中国金属錾刻工艺,并将它们源远流长。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过去战争是国家大事,是改朝换代的直接推手。今天战争早已走远,我们庆幸再也不会发生像诗人杜甫眼中的《兵车行》的情景。当年的车马也被骑兵和装甲车取而代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也许它们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只是化身袖珍版,微缩了尺寸,栩栩如生地立在錾刻工匠人的手上,站在非遗传人的展览馆里。

每至夜深人静,我还能听到将士们的厮杀,战马的奔腾,战车的飞驰声,我知道那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錾刻匠人的车马魂。
楚丰华
2021.12.12
00:58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