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琴,广州市天河区美协会员。自小酷爱书画,退休后近几年方起步油画,国画,书法,先后得到赖征云,陈永康,梁锦豪,岑圣权,李晓白,李家馨,王昌淦等老师的指导,先后分别师从王昌淦老师习油画;师从李晓白,范明老师习国画人物;师从梁锦豪,张华安老师习书法;师从姚静毅老师习花鸟等。
2019年,参加广州天河区老干国庆70周年书画展;第三届亚太艺术双年展。
2020年 ,参加中国书画交流,华夏传媒等多家媒体联合举办《大美中国,大美书画》;《全国两会•艺术专刊》;《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国庆特刊》;《传承创新》;《名家专访—自然展真情,观之如梦归》;《2020年度中国书画人物》。2021年,《2021新春大拜年》;《文化自信•经典传承》;《盛世当歌》;《中国梦•劳动美》;《荣耀百年•翰墨传承》;《庆百年风华•抒时代强音》。人民日报—书画名家欣赏;新时代赞歌—祝建军94周年书画展;(河南挺住!中国加油)全国书画家助力河南抗洪救灾公益作品展;正能量艺术家—画笔写大爱,弘扬正能量,传递中国梦;(典范风采)中国书画榜样人物专刊(名家在线);(浓情中秋,喜迎国庆)书画家作品展。
几年来,埋头苦学,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张晓琴作品欣赏











沉醉在诗意的丹青里
——记画家张晓琴
绘画艺术创作,需要一种心境去推动,这种心境的核心就是沉醉。很明显,画家张晓琴就有这种艺术心境。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外事皆忘,唯存心感。心灵与物象合为一体,她也从画外驻进了画里,这种忘我创作的心境,因为痴于丹青而生成,因为妙于感受而持久。用心去创作丹青世界,成绩不会差,成就不会低!

她学画画的时间虽然比较短,是退休之后方入丹青,但是并不影响她经由法度的磨砺,取得令人折服的专业成绩。如今已经是美协会员,进入了专业创作队伍,并且有多件作品入选书画艺术展。如果没有因痴爱而沉醉心境,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专业成绩,恐怕是不太可能的。

张晓琴对艺术的追求,有宽度,也有深度。从宽度上来论,她比较广泛地学习了油画、中国画、书法等多门艺术,有博涉多优的价值观。这样的博修宽度,明显可以拓展艺术创作视觉,可以修多而至专,融合不同的画法就成为可能的选项。由此,看她的作品,中西画法有相互嫁接的主动意识,并且嫁接而能成活,这正是她修养画养的深度。

她把中国画的线质交付给油画创作,不显得违和,这是因为她练习描线法度很用心,掌握线条造型的功夫也很到位,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描线精确,传神准确的境界。反之,油画的光影技法转迁给中国画创作,显得天衣无缝。这是因为她历练油画技法,把古典主义风格习成的很扎实,光影作油画游刃有余,转迁作山水,也可以遂手应手。中国画里介入光影效果,强化了中国画的形神质量,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考量。

这种中西画法兼融的创作思路和实践,明显带有美术审美的学术价值,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讲,张晓琴的画法与画题,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一个范例去研究。也许张晓琴创作作品时,没有刻意想要做什么“学术”,但是越不刻意,越显得珍贵!张晓琴身居广州,南国开放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应该从客观角度影响了她的创作意识,地域文化对一位画家的影响力总是潜移默化的现象。这样最好,不经意间可以出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

综观她的油画、中国画作品,无一例外都有显明的东西相融的效果。中国画法与西洋画法,在她的丹青结构里,不会有审美的冲突,可以互益互补。这是一项很有建树的成绩,说明她在创作时,有很强的文化“求同”智慧。中国画与油画的“异”表现在造型的差别,中国画重写意,油画重写实,这是常识。中国画与油画的“同”却可以表现在色彩上,中国画有浓墨重彩生成的浑厚华滋,油画也会有这种复显自然的色彩流丽。

张晓琴紧紧抓住了中国画与油画极尽色彩铺陈的共性,让油画里有中国画的诗意,让中国画里有油画的形真,以色彩为桥,画法可以相通。所以她的风景、人物、山水、花鸟都独具文化融合的风格,在广州这个艺术区域里肯定令人赏析悦目,再呈现在更大的舞台上,也会是大显惊艳的效果!
江上
《盛世当歌》总编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