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宝平,网名、笔名:淌的小河、天河。好舞文弄墨,也曾搞过新闻报道。在《人民铁道》《西安晚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文章。喜欢用文字描绘生活,反映社会。

不要把衣食父母不当回事
——也谈“封城”也要考虑顾及百姓的实际问题 文/流淌的小河
有道是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没有了百姓,你给谁当官,你没有了衣食,等待你的无疑就是死亡。
一场突来的疫情,让西安古城遭遇到“强冷寒流”,随之而来的全市封闭管理,让城市行进的脚步戛然而止。没有了车水马龙的景象,没有了人流涌动的喧嚣,整个城市一片沉寂。此时此刻,也是对各级政府的严峻考验,是对他们执政能力的一个检验,也能看出他们这些父母官是不是称职合格。这样的特殊时期,不说要求他们如何孝敬“父母”,起码能为“父母”们排忧解难才是吧。
突来的疫情而实行的“封城”,让人们措手不及的一阵恐慌,正常生活秩序的突变,让人们猝不及防,民众惶恐不安是在所难免。而因此凸显出来的一些民生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是。
这一段时间,西安防疫管控不断升级,甚至出台了最严的“不许出户”的管控,这使得一些人惊荒失措。不时有因惊恐不安而“逃离”的“荒诞”新闻刷屏。有连夜从咸阳机场骑共享单车,赶袭路近百公里试图离城;还有人为躲避管控,徒步进入秦岭山区试图“穿山越岭”回家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结局显而易见,他们最终都“落网”了。这成为西安“笼中人们”,“解闷”的“笑谈”。然而,这些事件的背后,却暴露出诸多的题,却不可小觑。
不可否认,封城严管是防疫需要,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利益。但是如果封城防疫管理一味的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甚至置百姓生死而不顾,只是一封了之,一封万事皆休,那封城的意义又何在呢?难道封城是为封住百姓的手脚,封住吃饭的嘴?难道有权利借防疫之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发淫威整治百姓吗?如果真是这样,必定是怨声载道。好在西安的封闭管理并非如此,但却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这不必遮遮掩掩,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妥善解决才是,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一幅楹联道:“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为官一任,理当造福一方,尤其在这特殊时期,我们的政府各部门,要尽心竭力为百姓才对。
最近,看到半月关于西安陈疫的一篇评论,这是一年来见到的,最近民心,句句真话,为民发声的好文章。
防疫是为民,不为民何必防疫。为防疫严格管控无可厚非,但必需考虑民生问题,也要顾及人们的感受。
严格管控己经近十天了,许多家米空菜罄,又不让出门,既使能出了自家门,大多小区也没处买去,只能苦熬岁月。还有的家中已经没钱,又无法去银行取款,到了“弹尽粮绝”之境,更是艰难不堪,尤其是孤寡老人更是难上之难。还有人突发急病也无去医治,只能听天由命……再者,有些小区可以买到些米面菜,但价格翻倍的涨,让人无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不是要政府部门沉下去,认真了解,及时的解决呢。
其实,严重的疫情可能并没让人们多么恐慌,而简单粗暴的管控方法,却造成了人心慌慌和不安。如公安局的通告有一句就是“除做核酸检测外,大家要严格遵守市防控通告,不聚集,不出门”。(不出门咋买东西,难不成饿死吗)。还有,所的防控会议、防控通告,只强调如何严控,说处罚的多,讲民生的少;说要遵守的条款多,讲解决问题的少,几乎压根也没有提及到关心百姓疾苦的事,这让人怎能没有抱怨,好在人们顾大局识大体,千方百计克服自家的困难,这难道不让我们的官员们脸发烫吗?
半月谈评论说的好:疫情下的城市治理需要一套系统化的举措,而事实证明,政府部门想得越细,群众的情绪才会更稳定,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落实起来才会更迅速。
可以说,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把“人民至上”放在心里,百姓就会从心底感激不尽;官员们只要真正的把百姓当成衣食父母,尽心竭力的为民排忧解难,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只有用关爱去暖民心,近民意,人们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就会更加理解支持各种防控规定,就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抗疫情,西安就一定会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灿烂的旭日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