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仄婉转 有诗为证
——读李城外《向阳轩诗稿》有感
倪 霞
那是2020年初冬,在咸宁市图书馆内,高朋满座的《向阳轩诗稿》作品欣赏会上,我发言说,90年代末我写过一篇《别样才子李城外》,这个别样里有很多意思,别样的帅,别样的坚持,开发了别样的向阳湖文化,他的家国情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我又说,自己不懂格律诗,是来学习的……为了体现学习二字,回家后,手捧诗书继续学习。这一学,便是一年将近。这一年是忙碌的一年,一次次捧起诗书,一次次又因事务而放下来。这过程,积累点滴感悟,以兑现自己心的承诺。
《向阳诗稿》厚厚一册将近八百首诗,收集了作者从1993年到2019年的诗作。诗集开篇第一首,写于1993年,“重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
曾羡沈郎六记美,
何如杨氏婉约文。
回眸且说家常话,
情到浓时只信真。
接着这首诗的下边,是1994年写的“读新版《咸宁市志》”:
夜翻市志惊生叹,
大事几行亮眼珠。
多少名流奔干校,
成批雅士撤京都。
离家不幸咸宁幸,
贺岁屠苏万木苏。
吾辈倾情淘富矿,
中华唱响定能图。
这首诗有百余字的注释,其中有句写道:……1969年,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六千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1973年底,干校停办,1974年干校全部人员(含家属)先后返京。
正是这注释里的几行文字,让李城外发现了宝藏。也是这首记事诗的诞生,开启了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的挖掘之旅。他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咸宁的向阳湖。从此,坚定的心灵,开始潜心挖掘这座文化宝藏,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不曾停歇。采访这些文化名人,一年又一年,随着他们一个个垂垂老去,他的采访脚步跟进得更快,近似于抢救式采写。

城外老师是官员文化人,多年来致力于向阳湖文化名人这项文化工作的打捞和挖掘,用的基本上是工作之余和之便的时间。在这条路上,除了责任和乐趣,也有不为人知的辛苦,更多的是追问和反思那段干校历史,六千多文化人下放到向阳湖劳动的伤痕往事,从而对人性和命运的拷问。所幸,一如文坛祖母冰心,中国文坛大将钱钟书杨绛夫妇、战地记者萧乾等等。都让他抓住了这些文化名人人生落幕的最后时光。难能可贵,当然也是上天的眷顾。
无论是每一次采访还是工作需要,他除了写下散文和随笔,同时一定有一首格律诗,在“即事即兴”之间,以一首诗的方式记录下他所经历的不同事件,以及心路历程。每到一处,每采访一个人,所记所写,有大块文章,有七言四句。整整二十多年,一股作气,勇往直前。在所向披靡的文字之海里畅游,在向阳湖里做了一尾游刃有余的“牛鱼”,着实展示了一把属牛的他之牛脾性。

且再来读他的“有诗为证”。
《中南海拜见宋平同志》:画境中南海,欣欣访宋平。情牵茶展会,墨迹润咸宁。《京城访姚雪垠先生》:有缘情系羊楼洞,何幸独钟李闯王。往事如烟难忘却,曾为干校上工郎……京城采访曾经在咸宁生活的文化名人,既是挖掘宝藏,同时也为自己的文章重塑一个宝藏。从访名人到自己著书立说,到加入中国作协,到文史资料编辑和自己文集的出版……一路走来,无不有诗。
赠友人的诗句也频频出现。“我爱诗文灵气秀,每逢滞笔便相思。”(赠鄢元平);情感执着,真诚一颗心。李城外性情耿直,有时甚至爽直得“得罪人”也未可知。热心帮人,在咸宁文化界,是一位职位不低但姿态放得很低的师长与朋友。采访路上,有时也会顺带观光赏景,游览名胜古迹。除了采访之事留下的散文记录,仍然会有格律诗产生。故而,屐痕处处,有诗为证。李城外的这种有心有情有精神,更多的是一股从不懈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位文化人学习的。可谓不枉世上走一遭,留诗留文照后生。
亲情也常入诗来。《悼父亲李南山》:山崩哀痛七儿女,谁料从今父爱无?人去长留书卷气,秉乘遗志人鸿儒。《送致婷至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妻今城里住,城外两头牵。满算三年硕,娇儿已少年。《送李熟了上苏州大学感赋》:既是天堂入一流,苏州并不逊杭州。东吴剧社扬名校,汤氏遗风处处留。

在这部厚厚的诗书里,通篇读来,以诗为记,以诗为史,以诗为证。记录生活的足迹,记一路走来的工作历程;记采访,记向阳湖,记文化名人生前生后事;记努力记真情,记点滴美好,记瞬间感悟;记时事大事件,记家国殊胜之日;记人记事记情怀,记山记水记屐痕;记亲情记友情,记同志情记同事谊……那些无限记的八百诗行里,由于太实诚,太认真,难免少了那么一点点浪漫主义色彩,但足矣让诚外老师的诗情,四海开花,天涯传情。
城外老师的诗稿欣赏会在初冬,而我的长篇小说《玉竹谱》首发式在冬月临近春节前,不顾隆冬之冷,城外老师从咸宁赶来捧场为我站台,十分感恩城外老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首发式发言时,他当场赋诗一首:
喜看文林长玉竹,
鄂南书苑展新图。
一支纤笔谁人似,
三代红颜命运殊。
始信金钗能鉴宝,
何愁慧眼不识珠。
通山自古通文脉,
山路崎岖现坦途。
之后不久,他来通山,又送我两本厚厚的《李城外和向阳湖文化》《向阳轩诗稿新编》,其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不可小视。而这种边种粮边收割的精神和有心,更是值得我等爱书写的人学习。李城外哪怕活一百岁,他一路写来的文稿,都会各就各位,整齐结集,听主人的号令出发。在文字的世界,他是指挥打仗的将军,而且每打一仗,都会把战利品收拾妥当。这是今生为人为文时没有丝毫懈怠,尽量不给自己留遗憾的好习惯。
前不久,在城外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他写的《云想》一诗:
秋日望天吾有悟,
青云焉比白云高?
而今忘却乌纱帽,
心旷神驰学令陶。

李城外是通山走出去的大山之子,他是通山这片热土上的文化领跑者之一,他跑向诗和远方。以他为榜样,影响着一批通山爱文学的后辈,紧跟其后。我知道,卸下某些盔甲的李城外退而不休,可以想见,极具生命热情和钟情于文字的他,又一个文学里程或诗路花雨,将要上路了。祝福他!
2021年12月27日于
玉竹楼·子谦书院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祖籍湖北阳新东源倪家村。出生于湖北通山黄沙孟垅卫生所。现在通山县红十字会工作。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玉竹楼·子谦书院”女主人。
已出版个人文集《中国红》《一路走来》《不争》《禅意·火花》《通山,看得见的温暖》《玫瑰开在耳垂上》,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5分钟微电影《老兵》。出版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
《玫瑰开在耳垂上》入选凌翔主编、与当当网合作的“当代著名作家美文典藏”。《玉竹谱》入选凌翔主编、与当当网合作的“当代著名作家精品书系”。《玉竹谱》在当当网、京东网热销。
曾在《咸宁周刊》开设“本来生活·倪霞专栏”。获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首届林非文学奖等。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