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
▓ 祝诚|主编
镇江酒海街社区志目录。今天发四、六两部分。
酒海街社区名胜古迹
1、虎踞桥:位于正东路街道南门大街南端。是江南运河长江入口处现存的第一座古桥。该桥因建在明代的镇江城南门虎踞门外,故名。俗称老南门桥。原为木桥,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苏兆民改建为石桥,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南北走向,跨大运河,系单孔石拱桥,全长30米,宽10米,净跨12米,矢高8米。解放后对桥面多次进行改造,但桥拱劵、金刚墙、地盘石基础仍保持明代风格。该桥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踞桥资料图
如今,虎踞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范公桥:位于酒海街与正东路交叉口之原漕渠上。原名“清风桥”。全长约45米,是石拱结构的廊桥。范仲淹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知润州时建造。南宋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任镇江太守时重新修缮此桥。为纪念范仲淹,遂改称“范公桥”。该廊桥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遗产,现埋藏保护于正东路地下(见下图:范公桥遗址碑)。以此桥为界,桥北西河沿称“上河头”,桥南西河沿即称“下河头”。桥北东河沿先后称“范公桥河边—东河边—梦溪园巷”,桥南东河沿即称“酒海街”。
范桥流水
范公桥遗址碑
3、漕渠(关河):镇江自古扼长江与江南水道入江口的交汇处,有一条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南起云阳(丹阳),北由镇江市区入江,这便是后来江南运河北段通江河道的雏形。由于“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因此隋大业六年(610年)扩修江南河,从京口甘露港南下直至余杭,这就是漕渠(关河)的由来。镇江一段,就是在原江南水道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而成。范公桥即架在漕渠(关河)之上,故漕渠正好从我酒海街社区中间穿过,形成了城市街区,一派“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繁盛景象,并留下了范公桥、虎踞桥等名胜古迹。这在清代鲍皋的诗中仍有生动的记录。该漕渠在1949年3月的镇江地图上还有所标识。直至1958年左右,才逐渐填平湮没。根据城市建设与考古发掘的需要,想必有朝一日,还可能与范公桥一道重见天日,让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酒海街社区古代土特产
1、京口酒
南朝梁•顾野王的《舆地志》云:“京口出酒,名号‘京清’,黄者为‘百花’,黑者为‘墨露’。”这是从酒的色质来命名的。还有从酿酒坊的堂号来命名的,如“锦波、清心、坐啸、介寿”等;有从地方芳名来命名的,如“京口、浮玉、第一江山”等;还有从泉水来命名的,如“真珠、中泠、秦潭”等等。由此可见京口酒的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清代京师人饮用的南酒,主要就是指的镇江百花酒。当年,酒海街酒楼的酒招上就写道:“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当今,恒顺已恢复生产名闻遐迩的镇江“百花酒”。
恒顺生产的镇江“百花酒”。
2、肴肉
传说肴肉为酒海街人士所创制,为著名的“镇江三怪”之一。肴肉须用猪的前蹄为原料来加工制作。其精肉酥嫩,肥肉去脂,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称“水晶肴肉”,亦称“水晶肴蹄”,具有“香、酥、鲜、嫩”四大特色。1989年荣获《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后更获奖无数。《清稗类钞》记载:“镇江人之啜茶也,必佐以肴,肴即馔也。……肴以猪豚为之,先数月,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以块,于茗饮时佐之,甚可口,不觉其有脂肪也。”镇江文史专家、诗人王骧有诗云:“风光无限在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镇江肴肉
3、江绸
江绸,是指清代乾隆年间镇江所出产的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丝绸织品。《丹徒陶氏族谱》李遵义序云:“清嘉道间江绸风行海内,织造之采办,内府之赏賚,取给尤多。”又说:“吴中织丝纤美甲天下,而吾邑土贡江绸,独坚韌堪耐尘垢。”可见,不仅上层人士喜爱,由于价廉物美,坚韌耐用,也深受大众欢迎,并远销东南亚各国、俄罗斯、波斯、朝鲜等国。据《清稗类钞》云:“江绸,为镇江出产之大宗……开设行号者十余家。……赖机织为生者数千口。”当年,以陶聚茂、毛凤记、陈恒顺、蔡协记四家名气最大。今演军巷“五柳堂”陶氏家族,就是经营江绸发家致富的。而本社区的棒棰营,以及京口的梳儿巷一带,都是当年江绸织机户的聚集地。
《话说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编写组
组长:卜美琴 (女)
副组长:陈云华(女)
成员:祝诚(主编)、李德柱、杨俊达、王礼刚、 许金龙、盛木兰(女)、徐友生、窦芳娟(女)
主编祝诚
祝诚,江苏省镇江市人。1964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囯古代文学教授。曾任镇江师专副校长、镇江高专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院长。曾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撰有《茅山抗战胜利纪念碑碑文》《镇江宝塔山学子亭记》并勒石,编撰有《竟陵派锺惺谭元春选集》《元人镇江小令赏析》等。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