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我是知道的,中国是武术大国,武术也如戏曲、书画一样,是中国国粹,让很多人着迷。可是,如果不是遇到高国全先生,在我印象里,武术还不过是止于拳打脚踢之类吧。

与高国全先生长谈,让我重新认识了武术,也勾起了我对过往的回忆。
小时候,家乡习武之风甚盛。大概我七八岁吧,村里来了一个荷泽武师,就住在我家北边不远的一处院落,办起了武术班。当时,为了吸引学生,武师也颇费了一番脑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表演硬气功。一天下午,小伙伴们四下奔走,嚷着:“快来看吧,快来看吧,有老师表演硬功嘞。”我随着涌到村北边十字路口开阔处,已经挤了不少人了。只见一个40左右的中年壮汉,寸头挺鼻,剥脱了衣衫,露出一块块腱子肉。他紧吸一口气,两个徒弟拉一条两三米长的黑丝带,在他腰上一系,然后左一圈右一圈,越束越紧。武师面孔紫红,躺到地上。肚子上垫一块木板,几个人抬起一个石磙(或是柴油机器,我记不清了),放到了木板上。人群一片讶然之声。我捂了眼不敢看。随后又听到一片高声叫喊。从指缝里往外看,原来,那石磙上竟然又站了一个壮小伙,在那里来回跳——大抵有十余分钟,武师站起来了,解脱腰带,浑身毛发无伤。
好像还有一招是硬功。他挺了胸膛,让一个徒弟拿铁枪抵在他腹上,指头粗的铁枪都抵弯了。移开来看,肚皮上一点伤也没有。
这一下子把小村震住了,勾起了很多人习武的兴趣。村人都把孩子送过去练习。这其中就有我。
当时的武术班有低级班有高级班。我们当然是低级班了,主要是练习基本功。记得每天早上列队踢腿,胳膊伸直,身板挺直,腿就向前踢,脚尖要触到额头才好。还有向下压。两腿绷直,双手交叠向下压,要把掌心按到地面。我年龄小,腰身软,踢腿脚尖能踢过额头,向下压不但能按到地面,脚下垫一块砖,也轻轻松松(有时垫两块,也行)。还有扎马步、单腿撑,我都做得很好。高年级的学员更厉害,他们有大刀、长棒、剑。刀剑有软有硬。软的能弯了裹在腰里,硬的,装了刀鞘,佩在身上。舞动时,噼啪作响,银光闪闪,剑穗飞扬,光影凌乱,真是漂亮。
武师话语不多,但很和善,对我们也好。有时和我们逗笑,会摸摸我们的头。那手铁棍一样结实,粗糙,有力。
虽然只学了一年左右吧,但通过习武强健了我的体魄,坚强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们的荣誉意识和团队意识,学武让我受益终生,那一段时光也成了我童年一段宝贵的记忆,时时在我记忆中发光。
而今,在不惑之年,有幸结识高国全先生,才知道我们那时习武是太小儿科,也是有着历史的背景。正是在以高国全先生为中坚的一批力量推动下,武学之风在蒲地盛行了。
高国全先生是河南省武协副主席、中国梅花拳总会副会长,市武警部队、长垣特警总教练,他自幼跟随爷爷和父亲习练梅花拳。梅花拳是一种颇为神秘的拳术,动作迅捷,刚猛有力,招数变幻莫测。《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该拳依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清末时流入蒲地。一直发展壮大,习者甚众。涌现出很多民间的武术师。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世上任何技艺,不痴迷难于有所成就。高国全就是武痴,他谈到武就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干劲。此后,他走访各地,遍求名师。虚心求教,勤学苦练,人过三师武艺精,他的武功很快出类拔萃。后来,市场经济兴起,学武的清苦和寂寞,让很多人中道放弃,但对武术的执著和热爱,蒲地男儿的责任和担当,让高国全坚持下来。一树开花满天红,百人练武几个成?高国全成功了,这是多么可贵啊。他的成功,一是天分,再一个就是刻苦。用他朋友话说:一百人里数他最吃苦。
时光如水,一晃就是30多年,高国全于武于人,都有了切身的感悟。他说习武之人要练武、用武、爱武。练习武术之后,你要使用,把武为社会服务,为传承文化服务,为健康身体服务。爱武是更高的层次,就是要弘扬传承武术文化。练武是过程,用武是方法,爱武是结果。
中国人讲求道,任何技艺殝至大化,都是一种道。武学也是这样。高国全对武术的体悟,早已由技入道了。他说,当你武学贯通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任何事不都是武功吗?武功招法讲究跳跃腾挪,你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不也要如此?武学讲究气血贯通,动作舒展,他为人亦是爽朗豁达,待人真诚,从不扭扭捏捏,故而身边朋友很多。大家都尊他敬他愿意跟他在一起。他的游刃有余的处事之道,其实就是他武功的外延吧。“武术学通了,一通百通,一巧百巧,你啥都通了,啥都懂了。”他说。
听他讲着,你就感觉他不是武术家,他是一个哲人。武术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形式,他通过武术来洞悉人性,开悟人生,他通过武术来服务社会,造福世人。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这世上有一种人,痴迷于一事,则潜心独行,独善其身,而有的人,在痴迷之余,还不遗余力,播撒大道,提携后人,这才是更大的境界。高国全在自己习武不辍、日益精进之余,还坚持开办武校,弘扬传承祖国武术文化,发现培养武术苗子,在他带领下,武校规模越来越大,门生弟子遍天下,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才,为武学弘扬立下了汗马功劳。
“习武的最高境界是武德。做好人,行好事,正心念,才能习武,才能习好武。到武校的孩子,要习武功,先正人品。”高国全说。寓武于文,以文化武,文武相承,阴阳谐和,这不正是武学乃至教育的精髓?!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高国全先生不是这样吗?国全之术精矣,国全之功伟矣。(王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