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风缘何豪放而又忧愤?
文/ 侯文君
出身名门望族的南宋诗人陆游其爱国爱民的情愫自是万人敬仰,其爱国诗人的冠冕头衔并非徒有虚名,缘何造就如此千古一代爱国诗人的绝妙好辞?愚以为:其豪放兼具抑郁诗风形成的原因源于其有一种境遇和一个难解心结,境遇是高祖祖父父亲都是官宦哲人,心结则是忧国忧民。
其诗风的豪放慷慨源于家庭遗留文化底蕴的居高临下,代代为官世世忠良造就了一位旷世爱国诗人。陆游寿元八十五岁,经历了南宋主要的阶段,而且他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派首领,因此其从戎大散关的军旅时期直至罢官东归十八年间是其诗歌最成熟的阶段。他结识张浚王炎,主张早定久远之计,勿轻率出兵,战则必胜;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为民请命;联袂辛弃疾力主北伐,反击金兵,平定中原。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他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所以陆游的这类诗歌格调鲜明,热情奔放,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和针对性,无时不在鼓舞人们的抗金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坦荡,师法李白,而且期盼建功立业,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可是当时的主和派占据比主战派具有优势的主导地位,最大的一次北伐也因种种原因归于失败,而且主战派首领韩侂胄也被截杀,主战派遭受排挤的时日远比主和派失意的久远,陆游只得把无法实现的现实生活理想全都倾泻在壮志豪情的诗情画意当中,常常凭借幻境或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和幻境诗飘逸奔放,也就无愧于“小李白”的雅号了。其汪洋恣肆的气质直可飞瀑直下,扣人心弦,震撼军心。七言古诗《长歌行》就是如此,笔力清壮顿挫抑扬,结构波澜起伏跌宕诡谲,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这种轻便的诗歌文体也就成了时代的鼓音和战斗的号角,对于鼓舞斗志,昂扬士气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仕途不畅,最早缘于主和派奸贼秦桧的打压,科举的考试陆游成绩高于其孙秦埙,以此惹得他龙颜大怒,严令主考不得录取,也就弃置草履似的对陆游废而不用了。陆游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职起伏跌宕,官微言轻,屡遭主和派排斥,不被重用,以此他受害者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就有了难以克服甚至弥合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形的梦魇魔石,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了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浓浓昂扬豪壮情绪中带着深深的苍凉悲怆。这既是诗人个人的坎坷遭遇,也是民族的沦亡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还有绝笔诗《示儿》也是很如此,其怅惘郁闷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造成陆游所以如此的根源就是南宋小朝廷的卖国投降和秦桧主和派之流豺狼当道的暗无天日,无力摆脱现实而又身不由己的陆游只能一方面酣畅抒发自己的理想壮志情怀,一方面又不得不袒露自己郁结在胸的愤懑惆怅,从而形成了这种荡气回肠兼具豪放而又沉郁的诗歌氛围。假如主战派一帆风顺,那么陆游的诗风则会春风得意。国难当头,一介文人能够体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初衷,也的确难能可贵。但包括文武双全的辛弃疾都是徒叹奈何,因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且朝廷根本没有没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结局也就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陆游一生写诗很多,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九千三百多首。除了爱国诗篇,还有田园诗、琐事诗和爱情诗。兼具李白的浪漫诗情和杜甫的沉郁悲愤,还有陶渊明的清旷淡远,这跟他期盼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方才回归田园清心寡欲不无关联,但主调还是忧国忧民,这有其绝笔诗《示儿》完全可以佐证。

侯文君 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鲁阳杂俎》系列百多万字,多有发表和奖赛获奖,另有周易和民俗作品多多。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