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当今影展,彩色作品铺天盖地,大有群芳争艳之感。从国展到地方,彩色作品占作品比例的绝对主流,即便有那么几幅黑白作品,由于缺乏精良而无精美。偌大的影展,看不到几幅精美的黑白作品,的确是一种遗憾,难道黑白摄影真的过时了?
静心思之认为,黑白摄影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彩色图片的需求量很大,广告、宣传品、传媒报刋、杂志等,处处离不开彩色图片。于是,大批的摄影人,(专业的、业余的)顺其自然地投其所好。另外大多数业余摄影者及发烧友都是从拍彩片入门,然后到彩印部去打印。对黑白很陌生,也不感性趣。认为彩色摄影是件非常容易、非常愉快的事情,黑白摄影对他(她)们是个空白。

摄影术源自西方,而黑白摄影的起端,在当今发达国家里,黑白摄影在影展中仍占主导地位。很多艺术大师都是源自黑白图片。经历了漫长的黑白摄影里程。以大底片,小光圈、精制作的照片,质感强烈,纹理如刀抠雕刻般清晰,画面自然,品格真诚。

而时下一些摄影者在此方面则显得过于浮躁,拍彩片给他们无限的快感。按下快门后便全部由机器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摄影者的思考、也变得很简单,管它什么图片语言、图片思想、构图与色调及对比反差等。从而片子显得浅簿无力,抓不住观者的眼,唤不出观众的认同,显得苍白无力。


黑白摄影所信奉的是:按阴部位曝光,按高光部位显影,是彩色摄影的基础,就如素描是一切画种的基础一样,其白的处理比黑要难,黑在高调作品中是“画眼,要惜墨如金″在低调作品中是主调,基调。要挥墨如土,黑中要有层次,不可死黑一片;白在低调作品中是画眼,“要惜光如金″,在高调作品中“挥光如土"。白中也要有层次,不可一片死白。黑白要恰到好处,不可黑白各半,要有主次,黑、白、灰为主、以环境、光线而定。


黑白本身是迷人的,黑色有光泽,稳定,深沉,浑厚的。给人以神秘之美。固在每次游拍时总要拍几张黑白片。当你眯起眼睛欣赏黑白色调变幻无穷的时候是多么有趣。大诗人王维在巜山水诀》中曾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画家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记》称:“草木敷敷荣,不待丹石绿之彩,云雪飘飘不待铝彩之白;凤不空而翠,凰不等五彩而粹。故运墨五色俱……″。还有人说:“白是色彩之母,黑是色彩之父″。可见黑白是多么丰富而富有吸引力。


国内不少摄影家在迎来彩色时代到来之际,不能跨越黑白这一课程。一头扎进色彩缤纷的世界。随着摄影胶片的转化,数码,单反的升级,抱着尼康、佳能的激动,兴奋不停地摁动快门,也很难拍出西方大师的优秀作品。因为你的摄影心理里程的位置还不夠高度!

黑白摄影真的过时了吗?我认为没有。黑白摄影正呼唤我们。黑白摄影里有一种情感特质,这种特质不光是对作品里序列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影调的每一部分或整体都包含着一种情调,这情调并非是回忆,联想,生活,情绪或经验的结果。有时我怀疑,这种影调的力量不是来自那些深层的模糊和笼统的回忆。而是黑白摄影可能与唤起生活中各种情感色彩基质,也就是与唤起实际生活中特定情绪的事物有关。黑白似乎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汲取情感的抽象养料,通过主观来揭示某一情感的意义。在观查黑白优秀作品时会发现,影调显然是一种臆造的形式。是主观情感的一种显现。将摸糊不清的情感转化成明暗抽象有形的东西。可以肯定,黑白摄影的艺术魅力从其形态方面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创造这种象征性形成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时下有关黑白影片是否过时,是否受到数码技术的冲击,使不少影友产生焦虑感和耽心黑白技术的失传。当然也有更多影友持乐观态度,在一片彩色海洋中漂浮一只黑白扁舟,岂不是更加弥足珍贵。

有人说墨有五色,有人说墨没有色彩,还有人说:没有彩色并非没有色彩……。而黑白摄影是把五彩缤纷的彩色世彩抽象为黑、白、灰。将彩色加以概括,简化,提练,体现出物体的“神″来。用黑、白、灰的色阶搭配成不同的音乐节奏,成为一种美的韵律。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音乐世界里欣赏黑白作品的韵律。

怀念过去不等于否定现代,就像是回复传统文化一样的补上这一课并加以保护、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