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生活实录散文
题记
前晚,忽然收到火星打工的孩子她妈的短视屏,内容是女儿的舞台独唱。2018年春节,孩子 的表叔倡议在老家过一个高雅的春节,他出资,伙同家乡会理事的能者,搭舞台排节目,春节就带彩演出,让乡亲们观看欣赏,快乐过年。女儿的独唱是其中的一个节目。想不到几年过去了,我的手机都恢复出厂设置不知道多少次了,她妈的竟然还保存着。再看这时光的倒影,颇为感慨,于是就活动冻僵的手指,码出下面的文字。

歌声伴随成长
连振华
女儿歌唱父吟诗,高雅同源意悖离。
我赋夕阳辉暗角,她歌灿烂闹春枝。
自从能坐起来,还不会说话,我就抱着她,坐在电脑前。我编辑资料,再打开一个播放器,放映《小兔乖乖》。儿歌反复翻唱,画面不停回环,她听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得似乎不眨眼睛,这情景经常到她的眼睑打烊为止。
把她放在床上睡,脸上还不时地漾起笑的旋涡,我想,那一定是梦中还在与乖乖小兔欢歌乐舞。
大约半年时间,电脑桌那搁键盘的抽拉活动板就被折腾得崩溃了。
会走路了,活蹦乱跳的,她上网了。吃饭时羹匙筷子都弄不好,却能把比她的小手大一倍多的鼠标摆弄自如。可见,声色对生命的惑乱和诱导的魅力是何等强大。
挣脱了怀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就要拓展更大的平面和空间。整个荧屏和荧屏前的桌子椅子,都成了她的专用。成天对着荧屏光影,再通过光影走进童话世界,让心灵跟那些小人儿、小动物们歌舞升平,这几乎成了她的全部生活。我的工作便只好谦让再谦让,常常谦让到鸡婆老公的啼叫声作为工作的音频背景。
“早知道如此,当初就别让她接触电脑!”当她的那位出不了厅堂,进不了厨房的母亲,要从她的小手拿过鼠标而不得逞时,捏着嗓子恶狠狠地抱怨。那年头还没有智能手机,能让耳朵冷吻“小灵通”便是奢侈了。一家子就一台用了吃奶的经济力才买得的电脑,处理器奔腾N,不知道N等于几,只知道当时要想看更大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拜托这奔腾N。她的母亲,道听途说得到“家事不决问百度”后,想要搜索鸡蛋焖肉丝的做法,结果吃了闭门羹,于是乎怒从胆边生,恶从口中出了。
大概四岁吧,上幼儿园了。她的姑姑幼儿园园长,丑陋的中国人都会“做”,给她安排的是最好的班级,最好的教师,所有露头展脸的机会都给她一份。她的儿歌从家里唱到幼儿园,唱翻班级唱上舞台。学期奖,月奖,甚至星期奖,一张张鲜艳的荣誉雪花般飞回家,合着舞台的定格照,以及她的涂鸦画,从卧室贴到饭房,再蜿蜒到客厅和厕所。活生生地将两厅三室双厕所的墙壁幻化成深秋的斑斓。随着她不断长高,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升上初中,不知不觉中,岁月染白了她父亲的鬓发,同时也让那些斑斓蜕变为灰色暗灰色,有些还脱落半脱落着。所有的墙壁变样了,像极了和尚那经年不洗百衲衣。太难看了,于是,去年侄女叫来师傅,将所有墙粉刷了一遍。
我从医院住院回来,看见一面面雪白,灵光一现之后,心底忽然若有所失起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依稀记得在野史上曾看见过,解放后北京城改建拆旧城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抢天伏地,嚎啕大哭,说这城墙与长城比肩,中华民族的瑰宝,毁了它是历史的大损失。国家是北京城墙,小民贫家是不是卧室厅堂墙壁呢?
中国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数字资讯“黑云压城城欲摧”般地蔓盖神州大地。她念初中了,这个亲戚送平板,那个送智能手机,苹果到华为,喇叭到耳机,耳机还从有线到无线。歌台从电脑转到手机,位置从案桌移到掌上,固定变成了移动,聊歌听歌唱歌更方便了。她一在家就躲在卧室,反锁,静悄悄的,我们看不见她做什么,但又仿佛确实知道她在做什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殊不知当兴趣进入沉迷,往往是大祸临头还不自知。念初一时,常常早上起不来床上学,假日就更不用说了。学习的成绩直线下降,由升初中时的全级第九名,变成级排名九十。家庭在郁积怒火,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终于在一个周末,家庭火山爆发了。
星期六早上,当她母亲做好了“猪不理”早餐敲门叫起床时,没有回应,一而再,再而三,于是就大骂,一边将早餐倒进了垃圾桶,然后甩手出家门,传来一串渐行渐远的骂声。星期天同样叫起床,同样没回应,这次没有骂声,而是一柄五磅重的敲钉锤奋勇砸门了。木板爆响,壁栗房颤,很快门就崩溃了。收缴来步步高,平板,手机摊在地面,手起锤落,不一会,那些现代电子物件就成了一堆破烂。
我估摸了一下,大约一刻钟,七千多元变齑粉,平均每分钟五百多。

心的向往和情的追求,一般是无法遏阻的。才过了几天,她就用节省的早餐钱,买了一只mp3,在电脑下载歌曲,然后同样将破烂的卧房门顶住,放低声音哼起来。
人生没有歌声,就像生活没有阳光——这是哪位先贤说的?以前我没在意这话的真理性,几乎将它从记忆中删除,因为我很少有阳光,自然也不在乎歌声。现在,看见女儿竟如此沉溺,才又记起来。应该承认,垂暮的晚照充满无奈,带着无奈走向黑暗;晨早的阳光有无限憧憬,带着憧憬走向灿烂。以我们的心态去规范孩子的行为,确实霸道了。
由贫入奢易,在奢转贫难。进入到当今的数字电子时代,没有智能手机还真不行。校家共管要微信,班级学生群,家长群,这群那群,没办法,又只好给她买手机。她对旋律更痴了,将歌唱得愈来愈远,不但迷自己还迷惑他人。自己念初二,却让虚拟世界中处于星辰大海的一位大二男生听到歌声生暗恋,暗恋到连线,再慢慢地由连线转为灰恋,一不小心竟被初三的班主任发现,终于成了明恋。
班主任偕学校老师家访来了,目标不言自明。初三女孩好奇心大过家家,大二男生应该志在海角天涯,大棚的立桩横梁没捆绑,道理说明白就散架。
然而,旋律依旧荡漾,歌声却没有停下。
听歌唱歌,不知不觉又两度春秋,歌声陪伴她又从初三到了高二。代沟影响,我没有听过她认真完整的歌唱,不知道唱的怎样;但看样子她自己是蛮自信的,因为,这学年她收到一份行善者的助学金,她在感谢信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现在还没有能力报答,要不,我给您唱支歌吧……”。
还有,学习看来也没有被音韵淹没,反而被旋律渐渐卷上来,这个学期中段考,学校高二级排名二十三。
“期末考还可以上升吗?”看了成绩单,我问。
“百里之程半九十,现在挤上一个名次,都非常难。”她一边解脱耳机一边回答,“不过,我会尽力的。”
很久都没见她光顾过电脑了,前天,见她手机、平板、电脑一起上阵,数据线布挂成蜘蛛网。我凑前去看,荧屏上疏疏密密的正弦波正按照傅里叶变换在闪烁成不同的曲线,她在用软件编辑歌曲。
“学校开了这课程吗?”
“没有。”
“那你这……”
“我和同学们一起学的。”
原来,她准备这个在元旦联欢会上出一个唱歌的节目。学校只提供场地舞台,节目学生自编自选,人员自由组合,作品申请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作为演出节目上台表演。
她性情偏内向,不善于交际,人缘肯定不怎的。唱歌伴奏,找不着人,只好自己找合适的歌曲,再提取相关的纯音乐来做伴奏了。
后天是元旦,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明媚的旭光月辉,灿烂的姹紫嫣红,活泼的蜂蝶鱼鸟……我想,那些大概都不属于我,但属于后一代。我可以旁观,可以欣赏,在欣赏中获取慰藉。
就在我准备编辑这篇闲文时,今天一早,收到北大山老师的信息:“连老师,早上好!今天去看外孙演出,弹奏钢琴。”
看来,旁观欣赏获取慰藉的,并不单单我,而是一代人。
写于2021.12.28。
2021.12.29晨修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