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碎片》
走进徽州文明(5)
文/牧夫
编辑制作演播/慧觉
民俗文化。
大量的碑刻、對聯、門聯、柱聯、祠聯、眉額、牌坊……記録了徽州民俗的歷史,是徽州文化另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綫。

如果説徽商文化、民居文化張揚着徽州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輝煌,那麽以石頭爲原料携以文字的碑刻却把徽州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的真實過程記録了下來,构成了一副極其宏大的民俗風景畫。雖然這些碑刻有的已被歲月的風雨剥触得只剩下凹陷的字痕或光秃秃的石面,有的則在那場革文化命的大運動中被催殘成了殘碑断石,有的早已被村民作爲房屋的基石深深地被埋入地下,這一切絲毫無損於它們價值的珍貴。

徽州地區的碑刻,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積澱廣泛性、歷史範圍内容的多功能性,使其它任何一個地區的碑林、碑刻都相形見拙。我看過著名的西安碑林,到過河南省新安縣的千唐志齋碑林,見過其它有名或者無名的碑林、碑刻,古的也好,现代的也罷,只是由刻字匠將寫字匠的書法變了一種寫法而已,除了嘆贊那顔筋柳骨、鐵劃銀鈎的好字外,再也没有什麽值得我們去爲之思考的了。

在徽州随意走走,就會發現在墙角、田邊、路口、橋頭、深山、村口、祠堂、古樹下、房屋旁矗立着一塊塊碑刻,藏着歷史的真實。如果把散落的碑刻收集起来,在现在的黄山市建一個碑林,一定會蔚爲壯觀,一定會成爲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聖地,一定會給徽州的旅游增加一個非常靓麗的景點,一定會激活、發揚光大徽州民俗文化的重墨厚彩。這個想法一直在纏着我。在這個建議未被采納前,爲了滿足心裹的需求和彌補徽州没有一個象樣的碑林的遗憾,在這裹我們還是先建一個小小的碑林博覽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