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开悟》(外六首)
——读巴山草堂书作“悟”
陈绍清
前些时,读巴山君书法作品“悟”,很受启发,浅谈一点感受,同诸君共酌。
悟,觉也。为了解,理解之意。
悟,谓之一道门。开门则可洞察其户外空间之万事万物。
悟,谓之一扇窗。开窗则可吸其户外之阳光与空气,即格局以外之事物也。

悟,谓之一把钥匙。其可通百类之锁,解千绪之结。
悟,谓之一卷书。开卷则可领会古今哲理,益于终生。
悟,分两个阶段。其初,为之感悟。感悟即人们依其自身之本能,即五官肌肤等触其外界事物之某种信息及特征而获得感觉。如:冷热、酸甜、粗细、长短、轻重以及颜色各异等。从而,感知事物之表面状态。随着感观之积累,人们在感悟之基础上,对事物分门别类,汇集归纳,由表及里,究其内涵。进而获其事物之内在属性及本质即谓第二阶段之开悟。

开悟,即对其感觉之事物深化认识,考其缘由,究其因果。从而将感悟升华为哲理,总结成人们处世之通理与准则。
开悟,即开其悟道。可谓立悟道之言,明悟道之理,揭悟道之谛,养就对事物分析理解之能力。
诚然,感悟易,开悟则难。人之一生,真能彻开其悟,吾不敢言。恕吾浅知,人生之路实为不断感悟至开悟之漫长过程,永无止境。乃至生命终结,也未必真达开悟之境界。
前文已谈及悟、感悟与开悟相互关系之一般看法。下面,想就悟之属性谈一点体会。
悟,归根结底,属其社会与自然两门学科之范畴。

首先,将悟置其社会科学中讨论。悟则归属于哲学之领域。辯证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显然,悟在其社会科学范畴中则与阶级、意识形态及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自远古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乃至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其悟之认识存在极大之差异。比如,儒家、法家、道家、佛家以及各团体流派均有其各自不同之思想意识。乃至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皆有其各自不同之思想理论体系。显然,悟有其阶级性。随着社会之不断进步,悟便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当作维护其统治地位之思想舆论工具。顺之,则悟;逆之,则迷也。
其二,将悟置其自然科学中讨论。悟则从属宇宙万物之范畴。悟即为人们对宇宙万物之本来存在之真实发现、发明、创造及发展。比如:圆周率、地动仪、能量守恒及动力加速度,乃至现代核物理学和航空航天技术与生命科学等。总之,所有科技成果无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之悟性。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悟性有其正能及负能之别。当科技之悟性被人类正确运用,悟性便成其为第一生产力,造福祉于人类。反之,科技之悟性被邪恶势力及战争狂人所窃取,悟性便成其为杀人工具致千百万生灵涂炭,以致毁灭人类。
诚然,在科学领域中,悟相对于人类而言,则有其真实性、公认性、规律性及守恒性。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之悟性认识则是统一的,客观的。即合符自然规律之客观认知则为悟。反之,违背自然规律之主观认知则视为迷也。
谈及这里,摆在人们面前一道尖锐而难解之问题就是对悟之属性务必首先有其客观之认识,然后方可谈开悟。随之,也就懂得了何谓开悟?开何悟?为何开悟之道理了。
终上所述,“悟”和“迷”之间存在其极深之奥秘。不然,郑板桥先生当年何以题“难得糊塗”?谁若能在“悟”与“迷”之间找到真谛,那自然也就破译了开悟与迷悟,真理与谬误之关系了。
――岁次甲午孟秋于古夷陵桃花岭。






作者简介:
陈绍清,字泉,笔名(白水)。湖北咸宁人。一九四五年六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史学历。财政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宜昌市屈原学会,宜昌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孟尝居》文社贵宾。《神州文学家园》荣誉顾问。现存《山路》及《清泉》诗文选集。《清泉》集被咸宁档案馆与图书馆收藏。作品散见国内及港媒诗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