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王二岗村概况

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王二岗村,位于安阳市西南二十公里处,在107国道西侧,341国道南侧,交通方便,环境宜人。现有4000余口人,6000余亩土地。是一个革命老区,是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2004年以来,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王二岗村,红色教育内容丰富,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38年曾在王二岗率部抗日,师指挥部就设在邢家大院,曾杀死了大叛徒石友山,1945年10月在邯郸码头率军民万余人前线起义,被称为首义功臣。现邢氏大院为红色文化教研基地,内设高树勋纪念馆。村史馆和新时代精神知识青年纪念馆。
老红军邢真就出生在王二岗,现在王二岗红色文化筹备小组正在马投涧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保护修复邢真故居,筹建邢真纪念馆。
邢真,1918年2月生,马投涧乡王二岗村人。
1935年就读于开封第一高级师范,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1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2年年初,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一团营教导员,参加了东岗伏击战,《新华日报》曾发表《东岗伏击大捷》。
1943年5月开辟豫北新区,他主动给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写信,要求到新区工作,被调到六分区司今部任情报处处长。同年7月,邢真任中共汤阴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后任安汤县独立团副政委,五十团政委,五十二团(即安阳县独立团)副政委、县委常委,参加了攻打水冶、曲沟、鹤壁,解放汤阴、淇县、辉县战役,固现桥阻击战等。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政工科科长,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工作,1952年荣获朝鲜国旗勋章,1953年获朝鲜自主独立勋章,
1954年任司令部管理处副政委兼司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
1957年获中共中央军委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78年4月任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曾担任过辽宁日报社副总编,采访报道了雷锋同志先进事迹。
1983年12月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辽宁省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等职。并被安阳县委、县政府聘为经济顾问,(2007年因病逝世)。
据老人回忆,该村原农会主任王俊,4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在太行山军区为党为人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原九区区委书记都国保、区长王景周,47年在王二岗村组织领导了一支110余人参加的民兵队伍,民兵队长张福贵率领民兵,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为保卫家乡,打击土匪、还乡团,英勇善战,先后有的参加了武工队、52团战士,曾有四位民兵光荣牺牲, 1952年又有11名青年赴朝抗美,保家卫国。
2009年, 该村退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就在王二岗村树起了英雄纪念碑和烈士纪念碑;用碑文记载了现存的日军侵占王二岗村挖的战沟遗址;日军盘踞王二岗八年的炮楼遗址;高树勋抗日前线挖的防御工事遗址;高树勋宣传抗日的戏台遗址。
已退休的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高级军事专家王法安的事迹也在记念馆做了介绍。
尤其是该村健康长寿的90岁高龄的老民兵、老抗美援朝战士仍是加强对青少年、村民进行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
这些宝贵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实物记载,都是王二岗村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内容。
王二岗村,现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古佛寺,为王二岗文化大院,并用历代书法,传承民族文化。
该村明清时期的大型楼房宅院和九门相照建筑群;是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单位。
这里还有明朝迁民至今,五百年来人民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2019年在邢氏大院建成了村史馆。
王二岗村、文化底蕴浓厚,有五十年代民间四股弦剧,该村由几人组成的四股弦剧团,1960年发展成为安阳市四股弦剧团,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戏剧演出红火,名扬全国,现仍有不少青壮年都会演唱四股弦并担任主要角色,继承文化遗产,活跃在城市乡村;
这里还有民间舞蹈表演,有民间大鼓队,有近代军乐部,腰鼓队,参加人数达100人之多。
这里还有民间剪纸,
有古稀的鸟虫篆书法创新传承,有残疾人的文学创作、布娃娃、木板画等民间工艺。
王二岗村、50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为改变家乡干旱缺水,有修建的水库、水渠、渡槽、提灌站、水塔等,充分体现了艰苦创业精神。
这里还有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余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杨秀珍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典型事迹,都是王二岗村村史馆的主要展示内容。
王二岗村,为农业生产大村,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红白萝卜,尤其是芝麻香油、小米、红薯名扬周边市县。所以,来到这里可以接受红色教育,可以观赏乡村特色,可以了解乡土民情,可以研讨农业发展,可以交流文学艺术等。文/图赵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