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钟的女人》
作者:师萍
作者简介
师萍,女,陕西省商州人,从教育部门退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酷爱文学和戏剧,有短篇小说《女秘书的故事》《五元钱惹的祸》《汩汩的鲜血》《谁是被告》等先后在陕西《各界导报》上发表。戏剧作品《余热》《王妈的两个媳妇》《娘家人》上丶下集在商洛电视台《秦岭故事汇》播出。扶贫题材眉户剧《风雨扶贫路》在商洛多县演出三十五场,庆祝建党题材眉户剧《儿女拜寿》演出十二场,长篇小说《闪光的青春》在《今日头条》上发表!

故事梗概::
这部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公社卫生院的女医生,她本来跟当地的一个军人恋爱、结婚、并生下一儿一女。丈夫是部队的一个代理排长,后来因国家大量裁军,他所在空军后勤部队的官兵很多复员回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组织上便把他安排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公社当了个水利员,每月只有三十二元的工资。而女医生是个副业工,一月只有二十九元的工资,俩人的生活非常拮据。恰好,女医生所在公社的社长经常有病,她老是给他看病、开药。一来二去,社长和女医生之间就有了感情,俩人爱得死去活来。但双方都有家庭怎么办?男、女商量好后,决定各自跟配偶离婚。女医生的丈夫坚决不同意,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都不凑效。女医生在丈夫不给家产、不给孩子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和丈夫离了婚。当她拿着离婚证兴冲冲地跑到情人跟前时,社长冷静地给她说,咱俩结婚的事缓缓再说吧!社长看了她的离婚证上没有给一个孩子,他就回家和妻子复了婚。医生知道消息后,也扑回家准备和丈夫复婚,可丈夫已和别人结了婚。她欲哭无泪,只好打官司问丈夫要儿子。官司打了五年,孩子终归判给了丈夫。因成天操心要孩子,她的业务已经荒废,在医务系统考试转正的过程中,她落选了…….
临老退休时,她还是个副业工。她要房子没房子,要孩子没孩子,要丈夫没丈夫,孤苦伶仃地来到终南山上的庙里敲钟…….
另外,作品还热情歌颂了赵秋娴的同学张巧兰,她为人心地善良、工作责任心强、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倾力相助、丈夫在厄境中她温柔体贴,给了丈夫无穷的力量,是个家庭幸福、事业很成功的女人!
第一章
凌晨五点,张巧兰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被一阵嗡嗡的敲钟声惊醒,她爬起来一看,终南山上高低错落的群山,黑乎乎一片,分不清哪儿是峰哪儿是壑。唯有前面百米远的释迦牟尼佛大殿里,灯火辉煌。她怀着好奇心,想看看这天还未明,庙上的尼姑和居士在干什么?于是张巧兰穿起衣服,开了侧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到庙前,她爬到窗子跟前一看,啊!,那些尼姑和居士们正在做早课念经,她们围着释迦牟尼佛像,一声高一声低地拿着书本、念着佛经上的文字在转圈子,神情是那样的专心致至,连张巧兰这个外人在偷觑都全然不知。她在人堆里找她的同学赵秋娴,却怎么也找不到。突然,她看到一个穿一身黑的修长个子的女人在释迦牟尼像的旁边敲钟。她的面部表情是那样的肃穆,两手紧握敲钟棍,在一下一下地敲着,仿佛世界上的什么都不存在,唯有这钟和鼓是她的一切似的。你看她敲钟、敲鼓的节奏跟唱歌的声音,和得是那样默契、那样的和谐,简直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只见她修长的身子微微向前倾着,两眼紧紧地盯着有十斤重的铜钟和大鼓,端正的鼻梁下那颗樱桃般的小嘴在一张一闭的给手里的敲钟、敲鼓棍鼓着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一敲就敲了几个钟头…….这难道就是张巧兰医学院的同学、漂亮绝顶的赵秋娴吗?当年的校花,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麻木、如此不染尘世?这时,也只有这时,赵秋娴年青时的一些曲曲折折的往事,宗宗件件“哗啦”一下浮现在张巧兰的眼前:赵秋娴一九五四年出生在终南山县,离西京市二百里的一个小街镇上,说来也奇怪,连绵起伏的终南大山中,却突然有一块小盆地,平平展展地横卧在终南山中间,流裕河蜿蜒地从小盆地流过,把个终南山东镇从中间分开。紧挨河北面是一条一千五百多米长的街道,这条街道像船的型状,两头尖,中间是个大肚子。河的南面是个一竖两横形的三个小村庄,中间的村庄前修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直通到河对面的街道西口,恰像一个燕子过河要上船的样子。街道西边约有八百米的地方,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凡是人们生活需要的所有用品,店铺里应有尽有。街道的东面,没有什么店铺,只是住着一些人家。别看这终南山东镇并不起眼,可从古到今,人们都称它是水、旱码头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豪商巨富都到这终南山东镇作诗画画,把祖国东南西北、甚至京都城里的奇货缺物都拿来叫卖。这里虽然离西京市有二百多里地,但西京城里市场上应有的东西,终南山东镇一样也不缺。终南山东镇,解放前来这里做生意的,既有山东人,也有河南客,还有江西老俵。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时,终南山东镇,凡是开铺子的而没有一点土地的人,国家就叫他们一个系统合为一个大商店,也就是说日用品之类的、生产资料之类的、棉布之类的、灶上用具之类的,按照类别自成体系归为一个大店,全镇共分为六个大商店;既有门面房也有土地的人,采取自愿,愿意当商人的就合营,把土地交给当地农业合作社,全家转成居民;不愿意当商人的,就把店铺里的货物盘給大商店,一家都成了农民。赵秋娴的父亲赵来宝,因为祖上留下三亩水、旱保收的土地,他舍不得把土地交给其他人,他信奉的是买、卖生意眼前花,不如回家种庄稼。赵来宝就把家里的货物全部盘给了大商店,正儿八经地当上了农民。他家里有坐南朝北的三间门面房,三间小厦子屋。他当了农民以后,国家就限制私人做生意,赵来宝常常因为手里没钱买东西愁得睡不着觉。他看到以前跟他一起开铺子的人,人家每天都坐在凉房底下,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雨也淋不着,月月国家都给发工资。而他参加农业社以来,每天都要上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东坡日头背到西坡。粮食倒能够吃,但手上的钱却很紧张。赵来宝一晚上一晚上熬煎得睡不着觉,可毕竟他是个小商人出身,国家统购的物质他一点也不敢贩卖,只是倒腾一些烟叶、石灰、簸箕、马铃薯、红薯、萝卜之类的农产品,常在街道上的门面房前摆个农货摊,买、卖山货。家里的日子虽然没有大钱,但小钱却从没有断过。赵来宝有三个子女,老大是个女儿,老二是个男孩,赵秋娴是老三。大女儿赵秋霞长得细高个子,桃红脸,在他们的小街上,算得上个漂亮姑娘。她比赵秋娴大六岁,高中二年级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本来学习好可以考上大学。但那时改革了高考制度,高中毕业两年后,在农村表现好了才能由群众推荐上大学。赵秋霞由于在农村表现比较好,被县上抽去当了妇联干部。到了结婚的年龄,她跟本地一个军官结了婚,日子过得挺幸福的。后来她女婿转业到西京市,接着就把赵秋霞调到了省城。赵秋娴很羡慕姐姐的运气好,跟了一个有本事的丈夫,命运跟
着好起来。住到大城市里吃香的、喝辣的,叫人好不羡慕她的幸福生活呀!哥哥赵秋山比赵秋娴大三岁,长得又高又胖,特别喜欢打篮球,经常跑到终南山东镇的中学校里,叫上相好的球友,一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他们三、五成群地跑到学校,一打篮球就是一晌子。似乎这打篮球就是他的职业,不上工、不吃饭都行。赵来宝这人也特别会来事,一见儿子的朋友到了自己家,立即叫老婆炒上几样菜,拿来秦川大曲,让他们在一块喝上几盅,等他们酒足饭饱之后,临走还把他们送到大门口。时间长了,赵来宝对人热情大方的美名在终南山东镇的机关单位尽人皆知。尤其是公社内部的工作人员,一到晚上没事,很多人就跑到赵来宝家,跟他和他的儿子谈天说地,混得很熟。常言说,既然付出了就有回报。 一九六九年,公社来了两个招工名额,公社的所有员工众口一词,叫把地质队招工的一个指标给了赵秋山,让他正儿八经的当上了工人,离开了农村。赵来宝三个孩子,就从招工、招干指标里走了两个,终南山东镇的群众都很是不服气,从心里恨得咬牙切齿……赵秋娴一九七一年元月从高中毕业以后,原先在公社里的那些干部,大部分都调走了。加上赵秋山当工人走了,公社干部很少有人到他家来。鉴于此种情况,要想叫她从公社直接招工、招干,那比登天还难。赵来宝给小女儿分析了一下赵秋娴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就劝她给自己寻找出路。赵来宝让小女儿赵秋娴在大队里组织了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白天在队里干活,晚上在大队办公室排练节目。后来公社知道这件事后,干脆把宣传队收到公社手里,然后把排好的节目拿到到各个大队去巡回演出。宣传队到哪里,当地的生产队都要管吃、管住,公社给每一个宣传队员记工分。年轻人一看宣传队员既能干轻松话,又能挣工分,还能给家里省粮食,都想往宣传队里钻。可宣传队只要三十个人,后面进来的人,只要那些有特殊功能的,比如会拉板胡、二胡、会吹笛子、会写剧本等等专长的人,才能充实到宣传队里去。否则,免谈!赵秋娴因为人长得漂亮,瓜子脸、杏核眼,见人一笑两个酒窝,鼻子端端正正的,那樱桃般的小口,像个小八哥,可会说话啦。她那脸上的颜色就像画了妆似的,白里透红,那双弯弯的柳叶眉下,滴溜溜转的眼睛很是撩拨人。人们都说赵来宝的三姑娘是个美人胚子,不知哪家的小伙子有福能娶到她?!况且,赵秋娴的嗓音特别好听,唱起歌儿来,是那样婉转动听。所以,宣传队里的独唱歌曲都是她的拿手戏,每演一个大型剧目,赵秋娴总是当主角。你想,赵秋娴长得漂亮,嗓音又好,报幕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她的身上。公社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就叫这个宣传队长期保存了下来。全终南山东镇的男女老少,看了无数次演出!那时没有电视,农村人只要能看一场演出,那就是最大的娱乐。有些人跑几十里的山路,都要去看一场演出或电影。因而,赵秋娴的名字在终南山东镇十个大队里,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说话间,赵秋娴已经二十岁了,女子已经长大,可她的前途还是很渺茫,上门提亲的人像走马灯似的,你来啦他去了,父母问赵秋娴给来说媒的人该咋样答复?赵秋娴笑着对父母说:爹、妈,如今我的前途还未定下来,咱现在跟谁都不谈,以后只有等我的工作问题解决了,我才有资格去选择对象。赵秋娴的母亲问,你如果工作不了,难道你一辈子就不嫁人了赵秋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表现这么积极,我就不相信公社的那些领导会看不见?咱大队的群众会不推荐我去上大学?赵来宝愁容满面地说,娃呀!你不要把黄河看成一条线了,现在的人,谁家有后台了,人家就推荐谁。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咋有能力推荐你去上大学呢?赵秋娴上前抱着爹爹的胳膊撒着娇说,爹,人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针呢!爹,你当年都能把我姐、我哥活动地招出去,难道到了我跟前,您就不管了吗?妈妈王桂英疼爱地拉着女儿的手说,秋娴,不是你爹不管你,而是你爹实在对你的事无能为力了。前几年,你爹跟几个公社的领导钻得好,给你姐和你哥办成了事,招了工、提了干,咱街道上的人都气红了眼,成天在背后说你爸的坏话哩。我看给你办事,难度太大了!赵秋娴踌躇满志地对王桂英说,咱家能工作两个人,那说明是他们的本事。我现在的表现,在全公社来说,可也算首屈一指的,他谁能跟我比?只要你有把握,我和你妈就放心了。不过,我给你说句实话,你今后做人要低调一些,见人要谦虚一些,把大、小的干部和群众都放在眼里,到了明年推荐回乡学生上学的时候,也免得有人给你说坏话。赵来宝不放心的给小女儿叮咛着。王桂英说,秋娴,你爹给你说的是好话,你不要思想太单纯了,现在的人心谁也猜不透,当面说一套、背后行一套的人多了去了。你今后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张张狂狂。只有这样,到推荐的时候,他谁也说不上你的啥坏话。你知道吗?王桂英拉着小女儿的手再三叮咛着。爹、妈,您们的话我记住了,为了我的前途,我一定和和气气对待每一个人,争取明年能被推荐上。赵秋娴带着无可奈何的口腔极不情愿地说。好!这才像我赵来宝的女儿!赵来宝高兴地夸着小女儿。时候不早了,咱们也该睡觉了,秋娴,你晚上不要熬夜时间太长,早些睡吧!王桂兰说完这些话,秋娴乖觉地点点了点头,回自己的房子去了……
由于篇幅比较长,分为连载形式,内容未完,待续,敬请继续关注
编辑: 商洛碎心石 发布:家在商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