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沟,位于岐山县蔡家坡火车站西北方向五、六里地的另胡村。一条沟谷自上而下从村里穿过。沟里山泉甚多,溪水淙淙,在谷底形成一个水波粼粼的小池。据说沟里百年来建有私塾,在当地小有名气,早些年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书房沟。
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时常萦绕在我脑海中。偶然在抖音里看到网红笔尖土柱和著名女作家张洁故居的石碑,尤其是现任宝鸡市作协副主席李巨怀先生的长篇小说《书房沟》的震撼问世,就越发激起我前去探望的浓厚兴趣。
一个天色微阴的冬日下午,从702厂往北,沿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直走到尽头,左转便来到沟口。
抬头望去,抖音网红——笔尖土柱便映入眼帘。渐渐走到跟前,一种巍然之气就瞬间通贯全身。上尖下粗,中身笔直,风骨清俊,矍铄挺拔,酷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言不语,似乎用他那无形的威严和瘦削的仙骨诉说着人间的古往今来。
路畔零星的野菊花正开得泼泼洒洒。一阵清风袭来,幽幽花香调皮地围着人嬉戏,久久不散。小渠里溪水清澈见底,泠泠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来在坡根,就见两座小庙,驻守两边。左边为土地庙,门口有联曰:当山土地,护教正神。右边是山神庙,门口对联曰:护教山神,威镇四方。庙内青烟袅袅,红烛冉冉。旁有清泉,终年不涸,润泽良田,源远流长。
抬眼一看,青石台阶,犹如天梯一般,直入云霄。旁边的枯草,百无聊奈,微微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了看便又倒头大睡。崖壁上的野花,在风中瑟瑟缩缩的,小心翼翼地绽放着,给这萧瑟荒凉的山坡带来点点生机。
西边沟里的树林,早已褪去了往日的盛装,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清冷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只山羊悠闲地啃着枯草,偶尔咩的一声,便打破了这里的寂静。
台阶上渗出的汩汩清泉,洇湿了台阶。靠边的角落,似乎还有绿绿的青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时间,不由地感叹昔人所创作名句来。
终于到顶了!心里长出了口气。转身回望,曲曲折折的台阶随着坡势渐渐隐没在谷底。随手擦了把汗,顺手撩起衣服扇扇风,伴随着略带凉意的山风,顿觉酣畅淋漓,浑身舒坦。
歇息片刻,继续游走。眼前豁然开朗,呵,好大的一块平地!麦苗郁郁青青,生机勃勃。与枯黄凄冷的冬日相比,显得更加激动人心。小路边,有人正在修补渠道,准备冬灌。远处土崖下,几处窑洞依稀可见,有大有小,想必是多年前住过人的地方。
在石板小路的尽头右边,就是三霄观。据说是当年铁路中学学生课间玩耍时偶然发现的。朱漆大门,庄重威严,金黄扣环,璀璨夺目。大门左边,是佛教宣传栏,右边是龙泉寺简介。听说里边有两棵龙爪槐,距今已有千年。从门缝望去,虬枝突兀,苍劲挺拔。逢春吐绿,生意盎然,佑护众生。
庙前广场,空旷寂寥。一大片松树,好像寺院的守卫一样,忠心呵护着这方清寂神圣的地方。北边就是龙泉寺。大门坐北朝南,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因日晒雨淋的,朱漆大门有些黯淡无光。正上方悬挂门匾,上书“龙泉古寺”。字体行云流水,遒劲有力。
游转一圈,可是还没找到那个石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怅惘。到底在哪儿呢?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东张西望,四下逡巡,东瞅瞅,西望望,依然不见踪影。
莫非在庙院里?忽然一个念头蹦出来。我心中一喜,正准备抬脚进庙去找找看,谁知一阵悠扬动听的诵经声飘过来,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不可能!石碑是方便人瞻仰的,不可能立在庙院里。那到底在哪里啊?
从南找到北,从北寻到南,在这不大的广场上我仔细找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看了今天只能悻悻而归了。带着失望和遗憾,我慢慢地向东游走。
没走几步,就看到庙院东侧的一片荒地,葫芦香炉隐没其中。枯草丛生,荻花萧瑟,几支白绒绒干花在冷风中颤栗着。
会不会在这里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也许希望就在眼前。可是,当我绕着香炉转一圈后,还是不见踪影。又在半人高的蒿草丛中仔仔细细地寻找,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走出草丛,来在引渭渠畔。向北望去,苍莽荒凉的北坡在冬日里显得那样的恓惶,光秃秃地裸露着贫瘠的黄土。清澈的渠水缓缓地向东流去。洁白的汉白玉栏杆静静地伫守在岸边。水泥路干净平坦,偶尔几个行人路过。古色古香地庙宇沉浸在这祥和、安静的山沟里,就像孩子熟睡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一切是那样的惬意、悠然……
忽然,一块黝黑的石碑赫然出现在眼前。就是她!我欣喜若狂,差点激动地喊出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石碑矗立在路边。北临引渭渠,南靠黄土崖。静听松风寒,闲看鸟飞旋。碑身青石制成,做工精致,棱角分明,字体刚劲有力,熠熠生辉。正面用隶体字镌刻“书房沟”、“蔡家坡铁路中学旧址”和“张洁故居”。背面是书房沟来历,铁路中学及张洁简介。
说起中国作家张洁,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她的经典散文《捡麦穗》,恐怕仍让人记忆犹新。这个美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记得上学时,老师还要求全文背诵这篇课文呢。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唉,她还能想什么!
……”
文笔细腻真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流畅如水,画面优美清新,将一个农村女孩丰富、淳朴、稚嫩的内心世界自然地展现出来,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凭栏而望,思绪万千。岁月如引渭渠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滋润着这片神奇质朴的土地。故事像书房沟的树,默默的守护着,陪伴着这方勤劳善良的人们。
夕阳西下,岚烟缥缈。流水潺潺,清风拂面。蓦然回首,那碑,那庙、那沟,那坡,渐渐地隐没在朦胧氤氲的暮色中……
2021年12月28日于蔡家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