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574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磐》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读《郭沫若与泰山》暨咏泰山诗(以下六首)有感
序:郭沫若一生来泰安数次,与泰安特别是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郭老在泰安期间,考证了经石峪大字和岱顶无字碑形成年代,题普照寺“筛月亭”、老君堂“双束碑亭”、南天门“未了轩”等匾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郭老览泰岱名胜,赋诗六首,后人称之为《登泰山杂咏六首》。郭老的登泰山诗,不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兼及古迹的保护、建设和对文物的考证,情真意切,堪称千古绝唱,为古老的泰山又增添了一座文化的奇峰。

一在岱庙望泰山
蹬道七干级,泰山不算高。
只缘天下小,遂使仲尼骄。
实事唯求是,登临岂惮劳。
人功方峻极,绿化到山椒。

二咏普照寺六朝松
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
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

三 观五大夫松赏松山石
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
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
孥云伸臂手,饮瀣溢心胸。
磴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

四登上南天门后赋诗一首
麓下培楼观,
登临始觉奇。
危岩森壁垒,
盘道上天梯。
云雾移时合,
雷霆指路迷。
我来登极顶,
果见众山低。

五 在极顶看日出未遂
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
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
晨曦光晦若,东阅石巍然。
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

六访泰山经石峪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感后赋二首
一
一生数次来泰安,与结下不解缘。
一路兴致凌绝顶,处处佳景留诗篇。

二
几来泰安城
盎然登泰山
足从岱庙始
普照寺中览
疾穿云步桥
五大夫松观
十八盘签道
如云梯高悬
南天门回首
见山路渺远
青峰浮白云
碧海波涌团
攀登不问高
犹置身霄汉
千奈上极顶
暮至宿宾馆
翌晨星未隐
即登临峰巅
本想睹日升
但事不如愿
虽观日未遂
却见云海漫

也说才子郭沫若的婚姻
- -读《郭沫若去世后,妻子整理遗物时发现几封书信,看后便上吊自杀》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此喻郭最为佳。
才子本该德高尚,然却令人皆惊讶。
一生曾娶四妻子,先后冷落就有仨。1
最后一个也短命,自缢呜呼悲情发。2
注:1.郭沫若的第一位妻子为张琼华;第二位妻子为日本女护士佐藤富子;第三位情人为于立忱。
2.于立群即第三位妻子,自缢而死。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