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聰
2018年夏,我與友人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頭天見面說天太熱,要是在哈爾濱就好了。第二天下午,我們已經住在了哈爾濱崑崙大酒店。第三天一早便去了中央大街。
當我們穿過百轉千迴的小巷,終於站在了這條1900年建造、1924年舖上方石塊路的哈爾濱中央大街上。
踏著這些年歲久遠的用花崗岩雕鑄的舊方石塊,腳下的是深深淺淺有點破損但仍很堅實的路面,這條被千千萬萬人踩踏了近一個世紀的石塊路,勾起了我無數的回憶和聯想,恍恍然如隔世。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俄羅斯風景畫,畫面上朦朧的俄羅斯宮殿、城堡,穿著18-19世紀古典服裝的行人:女人們戴著有硬硬帽沿的圓形小帽,穿著束腰而用硬襯裙撐起的長及腳踝的大襬裙,手上撐著一把精緻小傘,儀態萬方地或款款而行,或坐在敞篷馬車中左顧右盼;男士們則頭戴高高的黑色禮帽,身穿燕尾服、腳登黑色高筒靴,手拿文明棍,不失優雅高貴。漸行漸遠的敞篷馬車在鵝卵石大街上發出清脆的"得⋯得⋯得"的馬蹄聲……這些19世紀俄羅斯風情畫,都是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俄羅斯偉大作家們筆下,描繪出來的城市貴族們漫步大街的生動場景。腳下的這一塊塊方石磚麵包石,留下歷史所有的記憶和磨滅不掉的痕跡。


耳邊傳來1410年建的天文鐘整點報時的鐘聲,將我從恍惚中驚醒,眼前的是從中世紀穿越而來的暗紅色調的索菲亞大教堂。
離中央大街幾步之遙的索菲亞大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是拜佔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成通車,沙俄軍隊也侵入了哈爾濱,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沙俄於1907年建成了這座富麗堂皇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巍峨精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同時,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址。
1997年8月,我參加完長春書市後北上哈爾濱,正值關閉幾十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全面維修之後的試開放期間。因教堂躋身於世井之中,文革期間才免於被毀。維修時拆除了周邊大量民房,䢖成了一個大廣場。在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同仁的陪同下,我有幸進入教堂內率先參觀了這座美輪美奐的大教堂。但因參觀者眾,大家只能在教堂內排著隊觀看15分鐘,似乎只有一句"哇!太美了!"然後出來了。
二十年一晃而過,這次故地重游。
聖索菲亞大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看起來通體暗紅色,顯得莊重典雅肅穆。紅磚之上冠以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以四從主的佈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這天天氣睛朗,紅牆綠頂光燦耀眼,通體生輝。無數只和平鴿在大小穹頂之間飛來飛去,讓紅色教堂立即有了靈動感。
入內,索菲亞教堂金壁輝煌的中堂主殿呈不規則的圓形,垂直的柱子、拱廊、壁柱與圓型主殿形成完美的構圖效果,更顯巍峨莊重。四壁牆上的彩色玻璃窗增添了彩光和視覺色彩,呈現高貴典雅的中世紀氣質。圓形穹頂之上的宗教壁畫精美絕倫。自穹頂落下的幾條白色帷幕將宗教氛圍顯得格外莊嚴。正對主門入口的主殿是為信徒們保留的神聖之地,東正教徒們在周日齊聚教堂做禮拜。這天很幸運,是周日,我們跟隨教徒一起做了禮拜。一襲白長袍的大主教、孩子們的童聲合唱詩、虔誠而立的教徒們……讓周日的索菲亞教堂成了最聖潔神聖之地。
教堂廣場中的幾層高聳入雲的彩色噴泉水柱在白日陽光下燦爛奪目,熠熠生輝,遊人在此既欣賞教堂古典異國風情,又享受時光穿梭後回歸自然的美好心境。

始建於1900年的長達1400米的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位於哈爾濱道里區,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匯集了15-19世紀歐洲所有的具有影響力的建築風格和流派。
中央大街兩旁滿眼是古老的俄羅斯建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馬迭爾賓館。馬迭爾賓館是建於20世紀初的哈爾濱第一座俄式賓館,也是遠東地區最豪華的俄式大酒店。很多電影電視劇凡有哈爾濱的劇情,拍攝地均首選馬迭爾賓館。如電視劇巜懸崖》,內有小宋佳飾演的我黨地下特工顧秋妍,多次去馬迭爾賓館獲取情報的劇情。馬迭爾冰棍更是因冠名馬迭爾而聞名遐邇,滿街叫賣的都是"馬迭爾冰棍!""馬迭爾雪糕!"來哈爾濱的外地人都會去馬迭爾賓館臨街商鋪里品賞一根正宗地道的馬迭爾雪糕。我們在馬迭爾賓館二樓優雅的馬迭爾西餐廳選了個臨窗餐桌坐下來,身穿俄羅斯服飾的服務生送上我們點的馬迭爾雪糕、巧克力奶茶。令人垂涎的可口色彩讓心情頓時愉悅起來。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優美旋律輕柔飄來,我們邊陶醉於音樂,邊品賞甜點,邊饒有情趣地欣賞窗外的行色各異的路人 ,更覺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儀式感和滿足感。

醒目地屹立於中央大街上的教育書店,以它的優美造型而吸引著路人的目光。這棟中國保存較好,且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是哈爾濱中央大街上最早也是最賦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秀建築之一。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教育書店的使用功能不斷改變,建築歷史愈加久遠,然而,始終保持不變的,是她本身所散髮出來的無與倫比的建築魅力。她與中央大街上的其他建築渾然一體、密不可分,一同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與書店有著密切親切感的我們,自然踏進了這座神聖的教育殿堂,教育書店內部獨特的建築風格讓我們嘆為觀止。


只留下兩幢紅色墻面的中央大街57號原猶太國民銀行遺址,依然讓我們為它的精美造型而止步不前。它滲透著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鐵藝陽台,造型優雅,做工精細。這棟建於1923年的建築,曾經是猶太國民銀行,由居住在哈爾濱的猶太人集資創辦的。從創辦到結束,是哈爾濱歷史上存在時間較長,關閉最晚的一家外僑銀行。到1959年7月,哈爾濱的猶太人只剩130人,隨著猶太人的離去,猶太國民銀行已無力繼續經營,人民銀行哈爾濱分行將其接收。2005年整個街區框架內所有的老建築全部被拆毀,就只有中央大街57號這棟建築留下的兩面精美的女兒紅外牆,讓人們至今仍記住那段歷史。

中央大街上的樂隊演出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走上一段路,最先聽到的是那些50年代流行全國的蘇聯歌曲,音樂先飄了過來,走過去便見幾位音樂人彈著吉他或拉著手風琴自彈自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喀秋莎》的音樂與中央大街、俄式建築融為了一體。那柴可夫斯基的經典樂曲《如歌的行板》的旋律,不知又從哪兒悠然飄出,給人造成迷灕錯覺。走在中央大街上,不知身處何時何地?那一刻,恍惚得像是夢境….…


滿街的秋林紅腸店,裡面的秋林紅腸和大列巴、魚子醬等食品,無可抵擋地吸引著路人的胃蕾。在各個秋林紅腸店,店老闆忙著給遊客們發送寄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單。我到哈尔滨的第二天便在秋林红肠店寄出了两个快递,我住的崑崙大酒店房間冰箱里也堆放了不少秋林紅腸和列巴、黃瓜、牛奶等食品,可輕輕鬆松解決我們的晚餐。回程的行李箱中也帶有幾袋準備送禮的秋林香腸,特色美食無人可拒!


在中央大街如果想吃哈爾濱最經濟實惠的特色美食,首選老昌春餅。老昌春餅是哈爾濱老字號的春餅店,市內有多家分店。而位於哈爾濱道里區西十三道街68-2號的老昌春餅(中央2店),去了一次之後,便成了我們每天中午飯的必選之地。
老昌春餅(中央2號)店,由於它的地理位置緊鄰中央大街,從中央大街南行往左一扭頭即可見。門店內空間較大,有三行共30多張桌子,無須候位。我們兩人一般點上8張春餅,一盤合菜(肉絲、紅蘿蔔絲、豆芽、土豆絲、芹菜等),一盤醬汁肉,兩碗小米粥,足矣!逛了一上午的中央大街,酒店免費的自助早餐早消化已盡,確實有點餓了累了。此時,舒舒服服地坐下來,徹徹底底地放鬆下來,先將心靜下來,等待服務生上菜的過程也很享受。菜品一上桌,戴上店裡配送的手套,慢慢將春餅打開,將合菜和醬汁肉均勻舖其上,再輕輕捲成卷,兩手捧著,美美地咬上一口,感覺春餅鬆軟,肉菜汁多味濃,入口香氣四溢,吃兩口春饼,再喝上一口稀稀甜甜的小米粥,那個爽啊,真是妙不可言。吃的每一個流程都做到很講究,似乎是在做一件工藝品,不草率,不馬虎,認認真真地操作,慢條斯理地送入口中,閉著嘴不出聲地輕輕咀嚼,盡情享受這種美食帶來的愉悅。美味且不貴,兩人也就30多元,花不多的錢就可以吃得飽飽的,美美的。餅足菜飽之後,再沿著中央大街向北漫步到松花江畔,留連忘返之後已近黃昏,再乘公交回酒店,晚餐就隨便吃點紅腸麵包牛奶啦。在哈市避暑的一個月里,除了其間赴海參崴、漠河北極村遊玩之外的每一天,都是在中央大街及周邊景點度過的,走多遠都要回到這家老昌春餅店吃中餐。直到四年後寫作此文的今天,那熟悉的門面、周到的服務,舒適的環境,仍出現在眼前,那誘人的春餅春菜的香醇仍漂浮於唇齒之間。




從中央大街一直往北走,在大街的右邊,遠遠地便看到了高高飄曳著的綠底白字的露西亞的店招。1920年與中東鐵路同時興䢖的露西亞餐廳,當時是為遠赴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的大批俄羅斯人修建的。在濃烈的綠色攀藤植物環抱之中微露的店門前,我停留了許久,對開的略顯陳舊斑駁的深綠色木質邊框小門,道盡了一個多世紀的冷暖蒼桑。右邊門上空無一物,左門上方是一塊寫有"哈爾濱俄僑紀念館"的淺黃色調鏡框,下方便是掛著那塊為大家廣為熟悉的、用精美花飾點綴的、中心為藍底白字俄文露西亞的白色古老店牌。
走進小巧精緻但已顯陳舊的綠色木門,駐足往里看,巧克力色天花板垂下古舊吊燈,牆壁被漆成淺淺的淡黃色,正對大門的是一高高的用紅磚砌成的半圓形老式壁爐,冬日里定是紅色火苗飄曳,給顧客帶來期待已久的䁔意和故國的回憶!壁爐下方及左右兩邊,還有另外三面牆上掛滿了古老照片,很有懷舊感!40平米的餐廳,也就十幾張古典長方棕色木桌,上舖俄式格子桌布,擺上俄式西餐具,兩位頭扎花格方巾、身著俄羅斯連衣裙的姑娘姿態優雅地靜坐一旁,等待上午第一批顧客光臨。
來這裡用餐的,大多為來自俄羅斯的商人和遊客,只有在露西亞才能品嘗到正宗的俄羅斯味道。既慕名前來,我們便成了今天露西亞的第一批顧客,接過略通中文的俄羅斯美女遞上的菜單,還好,菜單上均用俄中兩國文字標注,我點了嚮往已久的羅宋湯、俄式紅腸、列巴。一邊坐等上菜,一邊欣賞著俄羅斯美女專業殷勤禮貌的服務。我們慢條斯里地生硬地使用著刀叉,在用心品嘗美味的同時,一邊環顧四周,望著牆上的一個世紀前的老照片,想像當年俄羅斯人離鄉背井,蜂湧而至,在此修鐵路、經商,舉家而來。後中蘇關係破裂,他們又無奈地返回故土,隨著15年在哈的最後一名俄僑去世,哈爾濱已再無最早的俄僑。坐在這裡,總有種 令人唏噓的懷舊悲愴之感!


從露西亞出來往北走幾步,有一棟顏色深沈牆體厚實的古老歐式建築,門口牆上鑲嵌一塊紅色金屬質感的"秋林里道斯"的百年徽標,這是始建於1900年的哈爾濱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舊址。百年歷史的秋林里道斯紅腸,以其完美的歐式風味成為聞名遐邇長盛不衰的哈爾濱特色食品。
一直往北走,中央大街的盡頭是高高聳立的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防洪勝利紀念塔,坐落在風景如畫的松花江南岸,中央大街終點廣場。紀念塔是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1957年的特大洪水,於1958年建成的,是這座英雄城市的象徵。有意思的是,防洪紀念塔塔下階和塔上階刻有水位標記線。塔下階表示海拔標高119.72米,標誌1932年洪水淹沒哈爾濱時的最高水位;塔上階表示海拔標高120.30米,標誌1957年全市人民戰勝大洪水時的最高水位。此水位標誌線讓哈爾濱人永遠樹立防洪意識,守護好美麗的松花江和哈爾濱。
中央大街的北端濱臨美麗的松花江。下午我們乘坐游輪𣈱流松花江,並登岸來到了太陽島上,欣賞那塊刻有"太陽島"的石頭,僅此而已!下了游輪,已近黃昏,松花江畔小吃很豐富,水鹵豆乾一塊可管飽且好吃。


入夜後,華燈初上的中央大街上金黃色主格調的夜景裝飾,讓滿街燈光璀燦,流光溢彩,更顯浪漫典雅,時尚高貴。外地遊客擠滿了中央大街上的各家酒店、餐廳和各種小吃攤前。夜幕下的中央大街成了名符其實的"小巴黎"。如果你去哈爾濱,遊覽了白日里的中央大街,一定要去一次入夜後的中央大街,這才算真正游了中央大街。
中國的城市大同小異,要說最具特色的城市,當選哈爾濱;要說最具魅力的街道,首推中央大街。

趙聰簡歷:祖籍江蘇連雲港,現住江西南昌。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後任省級出版編輯10餘年,高級職稱。省級國家級報刊發表作品3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