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一人一文,千人千书……譬如,从李白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浪漫中,你读不出杜甫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忧民;又譬如,从王羲之《兰亭序》那“行云流水,骨格清秀”的眷眷书体中,你读不出米芾《多景楼诗帖》中那“奔腾呼啸,气韵畅达”的仙人舞袖之风……

同是惊艳千秋的高文秀书,读来也同样的酣畅淋漓,但其文情书道却迥异其趣,何也?一言以蔽之,概在于一个朴拙的道理:那就是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树理如此,人岂可异乎?正应了齐白石老人那句艺术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样式的追求上,可追古,可融今,可独辟蹊径,亦可剑走偏锋……只要不偏离艺术的本真,不背离自我的性情,任何探索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碰撞,哪怕是碰得头晕眼花,撞得肩斜足跛,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费秀旭先生的书法,就透着这样一种探索的执拗。拗者,傲也!
尽管百帖临尽,但他更爱篆体,社会各界向其索文求字,他也多以篆体酬和。久而久之,书法界便有了呼之为“篆”体书法家的约定俗成!
但,费秀旭先生的篆体,博采篆形,直追篆骨,墨饱魂劲,毫刃纸深,挥笔似铁马脱缰,下毫如秋风卷叶……“拗”中藏“傲”,聚“傲”;藏千秋“傲”骨,聚天地“傲”气,颇有天助神推之功,更有地哺妙孕之道!

尤为难得的,是那铁骨铮铮的笔墨间,透着满满的金石之气,用费秀旭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妙道,在于另辟蹊径。以金文立其体,以甲骨文博其趣,取篆、隶、行、草、楷诸体之神采,对话古人,感悟时代气息,以求新意!”好一个“对话古人”!

这大概也正是费秀旭之所以为费秀旭,“费体”之所以为“费体”,“草篆”之所以为“草篆”的根本原因吧?!凡学而有成者,大约都有这样的体验:对话自己“难”,“对话古人更难”。

“难”就难在,那个学有所成的自己,已有了较深的顽固性,不仅要坚守自我,更要对抗来袭。欲用今天的自己,推翻昨天的自己,很难;欲用明天的自己,超越今天的自己,更难……好在费秀旭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做得从容,做得漂亮……当然,过程的艰辛与奇崛,唯心察之,唯同道者明之!“对话古人”,说白了就是“学古”。

历史摆在那里,有人可“化古为今”,有人却“食古不化”……古籍典册,千书万卷,费秀旭先生啃在当午,嚼在子夜,如饥似渴,勤耕悟道,不尽不休……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敬畏之心,他攀书山,泊学海,在历史的千山万壑中搜寻灯塔,在当下的惊涛骇浪中网取共鸣……

他也终于与宋代那个叫苏轼的大才子,有了“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共鸣!费秀旭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书法,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外化!”都说一言兴邦,而先生的这一言,活脱脱是撕去了书法的皮毛,点到了书法深处最硬的骨头……这也是天下书者万千,何以成功者少、成家者难的最好注解!

引而伸之,一个人,如果不饱读诗书,不在深厚而宽广的国学大地中扎根生长,即便笔退五车,墨穷千池,纸累万卷……只能空耗大把大把的时光,用勤恳的假书写,愚弄自己成长的大方向,岂不悲乎?!

费秀旭先生从事金融工作40余年,曾任全国农业银行、信用社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应该算是一位金融家,但他对文化及书法,又有着常人难及的爱好与执著。

一边工作,一边修文,一边习书,几乎成了他人生的三部曲。早起临帖,午后创作,夜深人静时研究书法理论,既是他生活的节奏,也是他生命的写照!自幼跟随祖父习书练字,上追古籀,效法先贤,到今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60余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无论是读书、考研,还是教学、实践,费秀旭先生无时无刻不心系书理,墨眷书法……有时候,为了写出一副满意的作品,常常是一站一整天,而浑然不觉其苦!
两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每当在古籍中读到古之圣贤发愤修身之作,费秀旭先生便心腾血沸,情高气扬,顺势乎借力古人,借智古人,以图“破壁”而生,有所作为!

怎样把一个字写的有“神”,透“骨”?把书法理论吃“透”,彻“悟”?费秀旭先生翻典籍,研古册,问名师……不厌其烦,不计其琐;禅悟神交,心摹手追,最终破茧成蝶……正是在这种不专不休、不破不立的精神催驰下,2009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草书幻觉之动因》成稿。及至此时,他才对苏轼那“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出神”的心道禅悟,有了遥隔时空的共振!

第一篇论文发表后,费秀旭先生对书法的“传神”也豁然开朗起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边创作一边研究书法理论,每年至少有一到两篇学术论文发表。其中《不由灵台必乏神气---行草书传神之解读》,在《书法》期刊发表;《学养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篆刻传神之解读》一文,入选西冷印社2013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费秀旭先生还加入了中国书协,正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年他又被中韩书法联展聘为评委,2018年被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说:“这些荣誉的取得,除了受祖父的影响和恩师的教诲,与自己从事金融教学工作密不可分!”
靠山得果、近水有鱼的道理,在费费秀旭先生的艺术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因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金融这片丰饶的沃土给他生活,赋他灵感,让他坚定,促他成长……因而他的书法与理论也多与金融有关,2018年发表了《高雅之情,一寄于画——浅论金融书法之传神》,该文入编当代金融十五年论文集等。

他认为,尊崇儒学,是金融书法的灵魂,金融生活中无不浸透着以“信”为本的儒学之精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书愤·其一》中的两行豪句,穿越历史的风云,不知唤醒了几多华夏儿男的金戈之梦,亦不知染红了几多卫国英雄的猎猎战袍……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费秀旭先生,在陆放翁那豪迈雄壮的诗行间,找到了自我?还是恰遇了知音?笔者不得而知,但他,从那诗行深处承接而来的雄放基因,似乎已融进了他的血液,嵌入了他的神经,并在星转斗移的卧塌旁心追神往,在思接千载的夜梦中春耕秋种……岁月有情,不负追者。久而久之,陆放翁那豪迈雄放的基因,便深深埋进了他的笔墨,他挥毫畅写的篆体书法间,便有了“铁马秋风”般的雄放与悲壮,令人心生神往之意,引人陡发畅赏之情!

艺术家简介:
费秀旭,号铁之,男,1953年生,硕士,书法美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为全国农行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1982年任教以来曾受聘于山东、上海、天津等国内高校主讲《文学概论》、《美学》、《书法美学》、《教学艺术论》等课程。近十余年来潜心于书法理论研究,相继在《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中国古代文人金石书画传神之解读》一文,入选"西泠印社2013国际学术研讨会",入编《西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另有专著《在职教育教学艺术论》(香港新闻出版社)、《经营管理艺术论》(中国经济出版社)、《金融职业道德》(中国文联出版社)等。
(王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