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为何国破家灭?
文/ 侯文君
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可谓门生遍布朝野,是军阀混战初期的实力派家族。但执牛耳者的袁绍却是政坛蹩脚,且不说劝谏何进调遣董卓丁原等人引狼入室逼迫宦官退隐的幼稚可笑,不必说持节盟主十八路诸侯官拜大将军太尉领冀州牧对抗董卓的叱咤风云,也不必说封爵邺侯总督幽青并冀四州雄踞一方的气势磅礴,单是路人皆知逐鹿中原的勃勃野心昭彰就苍天可鉴此人当时的不可一世。然而他却远比势力低于自己的曹操、孙策、刘备、吕布等多人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何在呢?实则此人确凿就是政治侏儒,无能政治城府、乏力驾驭群僚、短谋长远规划的决策表现在于拒收天子、不会用人、内部分裂和众叛亲离的系列可悲举措。
一是拒收天子。谋士田丰、沮授都曾经策划朝廷迁都,不被袁绍采纳后更是主张谋取许昌接来天子假托天子韶令向全国发号施令,否则会受制于人,但袁绍拒不采纳,后来的曹操以此尾大不掉成就气候。须知当时军阀混战,朝廷虽然黯弱不堪,但总归还是国家最高统治的鲜明旗号,而且各地军阀各怀鬼胎尔虞我诈,那么有此皇权招牌的号召指引,多许割据军阀势力都还或这或那地有所顾忌甚至投鼠忌器,因为孰胜孰负的结局并非昭然若揭,况且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并未寿终正寝,这才是最好的政治资源,所以其号召力还是不容小觑,后来知道此理的袁绍也只能是后悔莫及。
二是不会用人。当时的冀州所领四州幅员辽阔、兵多将广、谋士如云。但惜在刚愎自用的袁绍毫无驾驭文臣武将的政治才能,坐看冀州将士四分五裂而无能为力地徒叹奈何。谋士逢纪、审配、辛评、许攸、郭图、荀谌、辛毗等属各自为政,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而且个个也都死于非命。即使最有远见卓识的田丰、沮授诸如官渡之战前夕是否攻击曹操都具决胜谋略就是持久作战疲惫曹操,但袁绍非但不听反而对其怀恨在心,官渡之战后的田丰最终竟被狱中怨杀,而与曹操有旧的沮授也因拒不降操也被射杀。嚄唶武将颜良、文丑、高览、张郃也是如此,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俱被曹操斩杀;而高览张郃竟被郭图逼反降操,后来的张郃成就了曹操时期的旷世名将声誉;而淳于越则由于不听谋士之言的胡乱任用导致酒后乌巢粮草焚毁殆尽,才有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
三是内部分裂。纵观袁绍集团内部团结一心的官员鲜有人众,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也是实力雄厚,并且割据一方,还曾一度收获传国玉玺。但两兄弟却是势若水火,水乳不能交融。反之,两兄弟假如拧成一股绳呢?各个击破的败军之将应该就是曹操、孙坚、刘备、吕布等人,可是呢?袁氏家族窝里斗的恶果却是让别人在坐收渔人之利,内部将士也是四分五裂,从来没有精诚团结的信仰维系,致使军无斗志、人心涣散,不能共同对敌,即使大敌当前之时,袁氏集团的内部都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最重要人物大多死于内部倾轧。袁绍一家犯嘲吗?
四是众叛亲离。问题的根源在于袁绍立嗣问题的一错再错,长子袁谭屡立战功按例当立为世子嫡嗣,但袁绍却因为幼子袁尚的英姿美颜也有袁绍宠姬私心偏爱,竟然废嫡立庶,这就自觉不自觉地迫使文臣武将选边站队,古代的政治斗争有时的确如此。踌躇满志颐指气使的袁绍忧愤也有羞愧而死了,远见卓识随机应变的对此不持偏见的田丰沮授也殁了,奸佞邪恶下作谄媚的审配逢纪等人竟然矫诏伪立袁尚了,骨肉相残你争我夺的袁谭袁尚兄弟的嫌隙公开了,袁尚审配逢纪就肆无忌惮地处处打压袁谭了,以此袁谭也就理所当然地斩杀了监军逢纪。敌对方面的郭图辛评就又挑拨袁谭袁尚兄弟关系,谋士王修甚至荆州牧刘表虽则劝谏袁谭“兄弟而不相亲,天下孰人敢亲? ”但积怨甚深的袁谭没有听从金玉良言。后来其部将大多叛变自己,而袁尚部将吕翔吕旷野则投降袁谭。其后,袁谭朝三暮四投操叛操,袁尚兵败乃兄后就投靠了其二兄袁熙,袁谭终于兼并了袁尚部众,后被恼羞成怒的曹操斩杀于南皮。而穷途末路的袁尚袁熙也被惧于曹操声威短暂羁留二人的公孙康斩杀献首。
纵观袁氏家族一家,虽曾叱咤风云于一时,但内部各种关系高度不和谐,个个如同乌眼狼就是你吃我我吃你的杀人害命,貌似强大但鼠目寸光的袁氏集团竟然在弱势的曹操面前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了。这就看出人心团结与否的力量区分,不可一世的袁氏集团毁灭于内部互相拆台的窝里斗,这是最终使之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因为春秋无义战,而且主要人物个个死得悲惨,就连袁熙的美貌绝伦的媳妇甄氏也只得改换门庭做了曹家的媳妇。
而袁术呢?虽则一时僭号天子,僭号就是伪立,以此也就名不正则言不顺,众矢之的的被人攻杀屠戮也就在所难免,这跟田丰沮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截然不同的策略谋划,而且由于没有与袁绍牵手联结,被曹操个个击破、死于非命、株连九族都是自己不识时务的必然归宿,须知曹操即使大局已定之时也甘愿做周文王。假如袁氏家族内外精诚团结呢?

侯文君 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鲁阳杂俎》系列百多万字,多有发表和奖赛获奖,另有周易和民俗作品多多。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