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地村里的故事》第一集)
文/曹文有(山西)
吕梁山山脚下,有一道东西长的深沟,宽处有五里地,窄处只不过有十几丈宽,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全部依地势高低住着土窑,冬暖夏凉。这里的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个个精神饱满,就连那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跑起路来,都与那年轻人比快慢。这里人多地少,土壤肥沃,人们勤劳无比,利用天然的有利条件,修了一条大蓄水池,把夏天的降水蓄入了蓄水池中,庄稼不愁没雨,连年丰收。这里物产富饶,瓜果梨桃及各种水果品种众多,香甜可口,全部为清一色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可称是一片风水宝地。于是,先辈们就给这个村子起名叫宝地村。
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宝地村的孩子们很少到外面去读书,乡领导为了搞好村子里的教育工作,特别选派了十几名年轻有为,工作精精业业的老师前来此村任教,享受着与城里一样的教育。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好。爷爷奶奶笑着说:别笑话我们这土窑里生的娃,个个都是聪明精干的,寒门出贵子啊!村里养成了一股尊师重教的新风尚。
清晨,村里响起了清脆的读书声。太阳刚刚升起,就从校园里传出歌声:″一、二、三、四……那边和"等精典歌曲。当整齐嘹亮玻璃一样的童音回旋在村的上空时,村里就顿时精神起来,天空湛蓝,辽阔深远,大地清净,生机勃发,山清亮,水明媚,花花草草都在稚嫩的童声中抖起精神向上生长。宝地村的人腰杆直了,说话气壮了,笑声多了,臉色活了。清朗朗的读书声激活了宝地村人压抑多年的希望。村里的每孔窑洞都沉浸在书香的陶醉之中。
故事的主人将要从一位文质彬彬的男青年老师王老师说起。王老师二十六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臉上戴着一幅黑宽边眼睛,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穿衣服也不讲究,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时,他就把书本往胳膊窝一夹,慢慢的走进办公室。但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深厚的男中音非常好听。他讲课认真,从不发脾气,指责学生。读书唱歌的是孩子们,高兴的是大人们。全村老少都把老师们当宝贝对待。他们甜甜的和老师们说话,笑眯眯的与老师们拉起家长。
王老师还有一个兴趣,就是爱拉板胡,喜欢唱河南豫剧。不知根底的人,还认为他是河南人呢。有几次,学生们放学了,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拉板胡,精心指点着学生。那板胡有欢快悠扬的,有舒缓沉重的。当他在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