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姜诗,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抒情歌词集《留住春光》《星光灿烂》、文化散文《山欢水笑》《桔红橙绿》。多件作品荣获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等奖项。

“朱张会讲”文人相亲的光辉典范
姜 诗
“朱张会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流传千古、脍灸人口的佳话。它开学术研讨之先河;树文人相亲的典范。
“会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开展学术交流,彼此探讨。“朱张会讲”就是以朱熹同张栻这两位学界巨子为中心,开展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活动。
会讲的主角是两位超越时代的大师级人物。
朱熹是誉满天下的一代宗师,宋代学术集大成者。时年三十四岁。
张栻是人望极高的一代硕儒,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时年三十七岁。
朱熹和张栻,彼此惺惺相惜,是心灵相契、志同道合的朋友。早在他们谋面之前,就互相推崇,彼此仰慕。也是历史机缘巧合,在一一六三年,当张栻为护送父亲(张浚)的灵柩至衡阳,于途中在船上同朱熹不期而遇。彼此握手相看,十分投契。由于他们的精神标准相同,都看好对方的道德文章和学术人品,很快就成为志趣相投的挚友。朱熹对张栻的评价是“名质甚敏,学问甚正。”
一一六七年八月,正是秋风迭爽,金桂飘香的时节,朱熹本着一颗至诚的心,不辞路远山遥,带着两名学生,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来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这座名闻遐迩的教育圣地来拜访时任山长的好朋友张栻。并同他一起,在这个天下英才荟萃之地,开展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朱张会讲”。
“会讲”的目的是修德行仁,启世迪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会讲”的中心议题是:关于人的品格修养和心灵净化。
“会讲”倡导以理服人的优良的学术风气。
“会讲”由专题讲座和大会辩论两种方式交叉举行。讲座由朱、张二人轮流坐庄,分别主讲。大会辩论先确定中心议题,然后与会者各自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大会上自由发言,展开争鸣。“会讲”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理服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越辩越明,观点越讲越透。“朱张会讲”,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由于朱张二人都处在三十多岁的鼎盛年华,正是上升时期。加之二人同属高标独立,众人仰望的学术精英,是超时代的卓荦之才。彼此目标一致,声息相通,所以在“会讲”时能做到心平气和,取长补短。他们在“会讲” 过程中相互启迪,相互提升,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彼此间增进了互信,凝聚了共识,实现了学术上相互认同,这就为他们以后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这次“会讲”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可喜的实践。经过这次“会讲”的磨砺,张栻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据宋史记载:张栻“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这二十多天的“会讲”,不仅宏扬了中国的文化事业,朱张之间的友谊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这段时间,他们形影不离,赤诚相待,简直达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据有关史料记载:他们白天则“挽袂而行”;夜里就“联床而眠。”我们从朱熹撰写的《有怀南轩呈伯崇择之二首》可见他们之间友谊之深。该诗说:“忆昔秋风里,寻朋湘水旁。胜游朝挽袂,妙语夜联床。别去多遗恨,归来识大方。惟应微密处,犹欲细商量……”
朱熹对张栻感情很深,评价很高。他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称赞张栻对他:“多有启益”。他说:“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启益为多。”
“朱张会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们的活动,如同树林间的清风,山谷中的白云,在人们心间悠悠荡漾。朱张二人都有卓越的文化良知,高度的文化自觉。他们用伟岸的人格,给我们树立起一座崇高的精神座标。树立起文人相亲的好样板。他们用自己的精神品格昭示我们:文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诋毁是一种恶劣作风;文人之间相互推崇、相互景仰才是人间正道。文人之间应该世世代代彼此相亲。
长沙岳麓书院同城南书院相距不远,中间一河相隔。当地老百姓对出于对两位学者的敬仰,亲切地把这个渡口称为“朱张渡”,以此来纪念这两位大学者的学术品格。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史料记载,为纪念“朱张会讲”,老百姓在当年“会讲”的衡山,建了一座二贤祠。二贤祠正中有间屋,名曰“嘉会堂”堂中挂有一块匾,匾上书写着“一会千秋”四个颂扬朱、张两位文化哲学大师的字。表明他们二人的“会讲”是流传千载的文明大业。现代学者冯友兰先生,对朱、张两位先贤非常景仰。他在拜谒嘉会堂后,心潮澎湃,挥毫写了一首赞扬贤哲的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会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冯友兰先生的大作,引起了我的共鸣,触发了我的灵感,我步冯先生的后尘,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千秋一会赞二贤,文人相亲树风范。取长补短凝共识,嘉会堂里笑语欢。”
岁月悠悠,文脉漫漫,时光越过一千年。“朱张渡”、“二贤祠”冯友兰先生在嘉会堂撰写的诗……这些就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对前贤挥之不去的永久性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