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005期

森严话【民俗】十八篇(九)
——话说“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故又称“重五”、“端阳”、“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菖蒲节”、“艾节”、“草药节”、“躲午节”、“地腊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自古有多种传说。一说源于自然的天象崇拜,即上古时代的祭龙演变而来。一说源自纪念屈原;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的说法。但不管怎样,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遂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在传承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的习俗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诸方面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现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自此,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2007年,“端午节”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节庆活动隆重而丰富,由此形成了很多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
1.祭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礼在华夏五礼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在端午这天祭祀爱国先贤屈原,是示敬,是感怀,也是追忆。
2.赛龙舟。古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亡,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踪迹。之后,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示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食屈原尸体。赛舟之习,当时盛行于吴、越、楚三国。自此,赛龙舟也成了端午的节庆活动之一。
3.舞龙,又称“玩龙灯”。源自人们对龙的崇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时候,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后来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如今,人们还会在端午这天以舞龙的形式祈求平安和吉祥。
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初五有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江以纪念和祭祀贤臣屈原的习俗。很多人喜欢在粽子里包入红枣,谐音“早中”,意为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个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了盐的鸡蛋“压顶”。据说端午吃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的阳光下晒上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讲究规讲究,意图无非是吉利。
5.佩戴香囊。这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佩戴香囊可起到辟邪驱瘟之功效。香囊清香四溢,内有朱砂、雄黄、香药,选用上好丝布经手工缝制,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不同形状,如心形、花形、蔬果形、十二生肖形等。在古代,香囊还是一种保佑吉祥的象征之物。因香囊都是手工缝制,一针一线蕴涵了很多的深情挚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寄托了无尽的情意。如今香囊荷包已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每逢端午,城市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见到售卖香囊荷包的小贩,买一个回家,或挂于衣柜、或挂在小宝宝的身上,已成为一种时尚。
6.插艾叶菖蒲。时至仲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有以插艾叶菖蒲驱毒辟邪的习俗。端午当天,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等,制成人形或虎形悬于庭堂之上,还可制成花环做佩饰,用于辟邪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点朱砂,杀菌防病。
7.拴系五彩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足见戴五彩丝线于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将丝线扔到河里,意喻让河水将瘟疾冲走,儿童可保安康。还有一说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丝线剪下来扔于雨中,会给人带来一年的好运。
8.点朱砂。端午节当日给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若在孩子的额头画一“王”字,其寓意可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喜庆、吉祥。
端午的节庆内容大致如上,总之纪念先贤、驱瘴僻邪、保佑安康是端午节庆的核心寓意。
附:端午人物---屈原、伍子胥、曹娥简介
关于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贵族及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实际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然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革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等。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心爱的楚国被秦所灭,心如刀割,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之歌。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始终未能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纷纷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赛。还有传说,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又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并传于今。
关于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代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未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剑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舍人说:“我死后,将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关于孝女曹娥(公元130年---公元143年)。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溺水于江中,数日不见尸首,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嚎哭。十七日后,因无法接受丧父之痛,曹娥于五月初五这天也投江追寻父亲而去,五日后曹娥怀抱父尸双双浮出水面,此景一时传为神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2021.12.1.整理编写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东方武鸣、晨曦、吥咻、懂你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主播:懂你、艳阳天、米兰、荷塘月色、竹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何兰青
东部文学社社长:小小
渤海文学社社长:司汉朝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