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沈俊杰先生诗词的“三度”
徐栋梁
沈俊杰老师是咸宁市诗联界权威的专家,更是我们诗联班权威的老师。这几年有幸与他共事,学习他的诗作也就多了一些,受到的启发和教益是良多的,特别是随他一道做诗联编辑工作,感触和体会更是弥深的。总体感觉他的诗词风格是格律严谨,雅而不妖,实而不滞,有庄正之风,豁然之气。近年来又听了他的诗词课,在诗联群和《潜山诗联》编辑中又了解了大家诗词创作的基本状况。带着“如何向沈老师学诗词”的问题,今天我就沈老师诗词的“三度”,试着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学习的体会。

一、从其诗词中寻法度,师之可范。我们说写诗填词是有法度的,即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这个法度就是格律。沈老师的诗词就是“遵纪守法”的榜样。大家刚才欣赏了他的六首诗词,想必对其用韵的谐和,声律的抑扬,节奏的优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不单这六首诗词,在平日的交流中,大家可曾发现他的诗作出现过落韵或平出、仄出等现象?他的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是格律严谨的典范。他的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作风是大家应当学习的。遇到一个题材,选择什么体裁写,是用绝句写?律诗写?还是用词写?用词写又是用小令、中调还是长调写?这个题材,适合什么风格,选择什么词牌?要综合考量。写一首诗,或填一阕词,应根据其内容,其题材,其主题,以及个人的风格,在韵书、律谱的选用上,做到协调统一,适得其所,特别是在新旧韵上要区分开来,“从一而终”。因此,要掌握诗词的“法度”,当然不能学南郭先生吹竽,弄巧成拙,要打牢基础,一步一步提高。

二、从其诗词中寻雅度,法之可效。诗词的雅度,这里是指诗词语言的端庄典雅。沈老师有深厚的学养,是个儒雅的诗人,具有雅者之风,士人之气。诗如其人,可为之效。对于诗庄词媚之道,他是深谙其要,深得其奥的。他的诗,用语典雅,庄重和谐。如五律《感吟十九大》的“丹桂正飘香,京城着艳装。核心凝伟力,北斗指新航。”《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感吟》的“莲放娇颜展,鹰腾健影翔。”七律《咸宁建市二十周年感吟》的“淦水流金描艳丽,潜山叠翠绘兴隆。腾辉川岳画图美,焕彩城乡气象融”等,都造语秀雅,给人以美感。他的词,语言高雅,清新自然。如《水调歌头·新中国七十周年感吟》的“十月风雷动,赤帜五星扬。”《沁园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感赋》的“幸红船启碇,领航引向”“搜星天眼,导航北斗”等,莫不通俗易懂,平中见奇。我们学习沈老师的诗词,就是要把握好雅俗之间的关系。雅和俗是人的不同的审美取向,雅是美的提炼,俗是趣的反映。雅则美之,俗则趣之,做到雅中有俗,俗中藏雅,雅俗共赏。因此,要增强诗词的“雅度”,当然也不能步东施效颦,弄美成丑,若俗中无雅无趣,便成老干。

三、从其诗词中寻襟度,步之可仰。襟度,即襟怀与气度。我还是要重复上次讲的沈德潜先生的一个观点,因为这句话道出了诗词的真谛。他在《说诗晬语》中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里的“襟抱”就是“襟度”,亦即襟怀。读一首诗,一阕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襟怀;写一首诗,填一阕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襟怀。反之一个人抱负的大小,社会认知的深浅,也决定一个人诗词立意的高下。沈老师自觉地把自已融入到时代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他的诗词总能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讴歌时代发展,体现主旋律,充满正能量,且立意高远,气势宏大。无论是《水调歌头·新中国七十周年感吟》“十月风雷动,赤帜五星扬”《沁园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感赋》“旗举镰锤,炬秉星光,力挺脊梁”破空而出的开头,还是《感吟十九大》“核心凝伟力,北斗指新航。狮醒群龙舞,邦兴特色扬”《水调歌头·新中国七十周年感吟》“七秩中华除旧,是处山河竞秀,世界仰东方”的铺排描写,还是《咸宁建市二十周年感吟》“不忘初心圆国梦,复兴路上再飞虹”《沁园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感赋》“凭澜起,我泱泱华夏,永屹东方” 等千钧之力的结尾,都充满了豪迈之气。这六首诗词,也都是主题宏大,背景深邃,立意高远的时代之作,每一首都是有温度的,具有时代性,人情味,正义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读者产生強烈的共鸣。因此,要提高诗词的“襟度”,当然更不能效赵括谈兵,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融入社会,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做热爱时代,歌颂时代,追梦时代的人。

十余年来,沈老师作为咸宁诗词的播火人,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向大家传授了诗词曲赋联等一系列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咸宁诗人,可谓功莫大焉。为了能让大家更直观的学习,建议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自己的代表作为范例,多讲一些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经验。譬如我是怎么开头结尾的,怎么炼字炼句的,怎么选择物象提炼意象的,怎么立意升华主题的,怎么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的,怎么使语言空灵蕴藉的,等等。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言传身教,教的深入浅出,学的轻松有趣,必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员们的创作水平。
作者简介:
徐栋梁,湖北咸宁人,咸安区政协四级调研员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咸安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桂乡诗联》主编,现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潜山诗联》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