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出远门
文/山佳
昨天和同学骑自行车游玩,途径大桥镇后韩村时,感觉这个地方是这么的熟悉,它引起了我对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的回忆。
1975年初夏,那年17岁的我刚高中毕业。听生产队队长说要去外地修柏油马路,我听后异常兴奋,心想:这次修柏油马路的地方离家有80华里。从前我只到过8华里的公社驻地赶集,80华里到底有多远?柏油马路是什么样子?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生产队长看我年龄还小,不让我去。但我一听就急了:“我17岁啦,高中都毕业了,算是大人了。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
“好啦!别急,我们再商量商量。”队长说完忙自己的去了。
我真的急了。“怎么办?”我忽然想到了父亲,父亲在生产队可是威望很高的,他说话队长一定听。父亲倒是很支持我的。
整个下午我干活无精打采,心不在焉,脑子里全是去修柏油马路的事。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收工。父亲刚到家,我就迎了上去。
“爹!队长答应了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答应了。不过······”
“不过什么?您快说啊!”我催促父亲。
“下午,队长又接到新任务,生产队劳力不够,同意让你去充数。不过这次去修路路途遥远,去的社员人数少,工作量又大,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父亲直视着我说。
“爹,您放心,我是您的儿子,不会给您丢脸的。”我信誓旦旦保证。
“那好,我让你娘给你准备准备,后天出发。”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后天早饭后,我们一行9人拉着四辆地排车,装着柴米油盐,向80华里的后韩村出发了。年龄最大的长江哥24岁,他是炊事员,其余8人年龄在17至21岁之间。我们像刚飞出笼子的小鸟叽叽喳喳,顾不得欣赏路边的风景,拉着地排车跑一阵走一阵,恨不得立刻到达目的地。
随着太阳升起,天气开始燥热起来,我们个个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脚步开始放慢。
“长江哥,我口渴了。”王五说。
“我也渴了!”付三接着说。
其实我也渴了。
来到一个村庄,我们九人涌向了一户人家。一位大爷迎了出来。
“大爷,我们是去大桥公社修路的。来到这里渴了,能不能赏碗水喝啊?”长江哥很恭敬地问。
“孩子们,家中没有热水,只能喝凉水了。”大爷很热情。
我们喝完水走时,长江哥对大爷做了个辑:“谢谢大爷!”
“没事的,孩子们。”大爷微微一笑。
我很佩服长江哥,他虽然没有文化,可懂得礼仪很多。
我们重新上路,已经没有了出发时的兴奋,慢慢悠悠的走着。时至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的大地发烫,我们行至到黄屯公社驻地,肚子里已经饿的咕咕叫。可我们没有带粮票,现场做饭也不可能。经打听,黄屯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40华里。顿时我们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力气。
离开黄屯公社驻地,我们的脚步有些蹒跚。
“休息一会吧!”长江哥说。
我们也不顾炎热,立刻东倒西歪的躺在了地上。
我埋怨长江哥:“这儿连个树荫都没有,怎么不在黄屯驻地休息?”
“我怕在那儿你们闻到饭店的味道更饿啊!”长江哥偷偷对我说说。
休息了约有20分钟,又该上路了,可我们个个无精打采。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想想咱们来时怎么给队长保证的。”长江哥提醒我们。
“这也太远了吧!比孙悟空取经的地方都远。”张文嘟噜。
“不要这么垂头丧气好吗?想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时候头上有飞机,地上有围追堵截的敌人,红军还不顺利到达陕北了吗。红军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到达目的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靠的是坚强的意志。我们还不就是走一段路吗?怕什么!”长江哥话语铿锵。
“走!向红军老前辈学习!”我鼓足了勇气。
“再有10华里就到柏油马路了。”长江哥思量着说。
“走走,还不就是走几十里路吗!”其他几人立刻响应。

走在柏油马路上,地排车上的重量似乎轻了。但走了一段路,马路上特别的热,再加上腹中饥饿,前进的速度再度降了下来。
“长江哥,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付三提议。
“是啊!讲个故事吧!”大家附和。
“好。我给大家讲个望梅止渴的故事吧!话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听着长江哥的故事,我们的脚步又轻快起来。又经过10余华里的艰难行程,终于到达目的地——大桥镇后韩村。
为期三周的修路工作开始。我们生产队分的是12人的活。而我们只有8人。公社、管区领导怕我们工作跟不上公社的工作进度,让我们一人回村叫人。
21岁的魏三向各级领导保证:我们绝不回村叫人,但也不会影响公社、管区的工作进度。公社、管区的领导叹了口气,摇着头走了。
我们8个初生的牛犊,个个像打足了气的皮球,精神百倍,干起活来活像小老虎,经过的人看了都伸出了大拇指。晚上其他人去看电影,我们不去看,只为养精蓄锐,明天的干劲更足。经过十天的工期,生产队副队长带领三人赶到后,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两天的工作量。生产副队长宣布,趁下雨天我们改善生活,包大包子。
我们这些小青年顿时活跃起来,帮助长江哥做饭。其实,那时我们不懂得做饭,只听说大包子油少、不咸不香。所以在长江哥调好馅后,王五又偷偷在馅内加了油和盐。待到吃饭时,那大包子既油腻又咸,只好吃着大包子喝着水一块进食。到了晚上,一个个几次起来去喝水,往厕所跑,闹出了笑话。
生产队副队长四人的到来,并没有减小我们干活的热情,工期逐渐提前,看到如此局面,副队长喜在心上,给我们放假一天,自己随意去玩。后韩离县城与黄河大桥都是十几华里,我决定和付三等四人去看黄河大桥。
我们四人吃过早饭,顺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跑一段走一段向黄河大桥进发。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目地地。雄伟的黄河大桥就在眼前。我很想尽快拥进大桥的怀抱,但还是减慢了前进的脚步。我要仔仔细细的观看,看看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体会施工人员的震撼力量。走在大桥上,看着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我不禁感慨:黄河千百年来给人民出行带来了多少灾难,如今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黄河一定能为害河变利河。
走过大桥,我们来到了平阴供销社,即使资金很少,也要买一点东西作为纪念。那时我就可以向没有见过黄河大桥的朋友炫耀:我曾经看到并走过黄河大桥。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四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还是历历在目。因为他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为我的诗和远方开启了第一扇大门。
2021.12.11
【作者简介】
崔同禹,笔名山佳,男,山东省东阿县人,退休警官,文学爱好者。在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1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