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又有韩琦。其传世之词凡五首,有一首是爱情词,即《点绛唇》:“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〇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
又有神宗、哲宗朝的名臣司马光。其传世之词凡五首,有一首是爱情词,即《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〇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见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
又有王安石。其传世之词凡二十九首,四首是爱情词。录《谒金门》一首曰:“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浑不扫。梦回情意悄。〇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揾了。”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
又有孝宗朝的名臣范成大。其传世之词凡一百余首,颇有爱情之作。录《南柯子》一首曰:“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〇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见《石湖词》。
站在民族反侵略斗争前列的英雄豪杰中,有张元幹。他在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参加过李纲所领导的抗击金兵的东京保卫战。其传世之词凡一百八十余首,颇有爱情之作。录《兰陵王》一首曰:“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〇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着。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漂泊。〇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见《芦川词》卷上。
又有陈东。他早有隽声,俶傥负气,以贡入太学。靖康元年,金人南侵,犯东京,李纲以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领导军民奋勇抗金。而朝廷屈从金人的威胁,罢免李纲,欲割地求和。陈东乃率太学诸生伏阙上书反对,军民数万人相从,把登闻鼓都擂坏了。朝廷乃不得不重新起用李纲以抗金。徽、钦二帝被掳后,高宗即位,信用奸臣黄潜善、汪伯彦等,欲向东南地区逃亡,李纲再遭排斥。陈东又上书请留用李纲,罢免黄、汪,并劝谏高宗不要南逃,应坚持在中原领导抗战。其议论为昏君、奸相所忌恨,因此得罪而被杀害,时年四十二岁。事迹见《宋史》卷四五五《忠义传》十。关于他临刑前的从容不迫,传中有一段十分传神的记载:“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顷之,东具冠带出,别同邸,乃……斩于市。”(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册,第13361-13362页)其传世之词凡四首,三首与爱情有关。录《西江月》一首曰:“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欢情尽逐晓云空。愁损舞鸾歌凤。〇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独卧西风。西风还解过江东。为报佳期入梦。”见《宋陈少阳先生文集》卷五。
又有欧阳澈。他是抚州(今属江西)的一介布衣,而忧国忧时,出于天性。靖康初,他连上三书,指陈朝廷敝政,并献安边御敌、去除蠹国残民之贼等策,自言:“臣所进三书实为切要,然而触权臣者有之,迕天听者有之,或结怨富贵之门,或遗怒台谏之官,臣非不知,而敢抗言者,愿以身而安天下也。”(《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册,第13362页)三书为三巨轴,一般人扛不动,地方官特地挑选大力士为他送往京师。随后,他又徒步奔赴国难。高宗即位,他伏阙上书,指斥当权的奸臣黄、汪等人,与陈东同时被杀害,时年三十七岁。事迹亦见《宋史》卷四五五《忠义传》十。其传世之词凡七首,两首是爱情词。录《虞美人》一首曰:“玉楼缥缈孤烟际。徙倚愁如醉。雁来人远暗消魂。帘卷一钩新月怯黄昏。〇那人音信全无个。幽恨谁凭破。扑花蝴蝶若知人。为我一场清梦去相亲。”见《飘然集》卷下。
又有叶梦得。他在高宗建炎、绍兴年间,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户部尚书、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寿春等六州宣抚使,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等要职,从战略策划、后勤保障到前敌指挥,为抗金斗争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事迹具见《宋史》卷四四五《文苑传》七。其传世之词凡一百余首,涉及爱情者虽然不多,但《贺新郎》一词却很有名,曰:“睡起啼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〇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见《石林词》。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