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下午5时,经历十余年积淀和编写的《中国门神尉迟恭》第三本寻访卷终于以优美的姿态运回平鲁。
接收完毕后,我乘着夜色走在华灯初放的井坪胜利街上,思绪的潮水,如波如浪、如泣如歌地把我引入了十二年前……平鲁社会经济的起飞,应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历史文化的起飞,只能从2007年算起,当年9月31日,区委书记郭健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平鲁三晋文化研究会,由原平鲁区人大主任、时任区长助理的周亮牵头负责。
12月7日,区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明确三晋文化研究会为群众学术团体,行政上挂靠区委办,依法在民政局注册批准后成立。12月27日,平鲁区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选举产生组织机构,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区委书记郭健在讲话中疾呼:要尽快改变平鲁有资源没文化的局面!受命于振兴之时的平鲁三晋文化会,诸同仁激情高涨,夜以继日,制定了挖掘、整理平鲁历史文化的近期规划和十年发展目标。
其中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中国门神尉迟恭有关资料,并且编辑系列丛书。朔州、平鲁是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故乡,因为其成名和逝世于外地,所以家乡只流传着几个民间故事和如歇马关、马蹄沟等地名传说,以及为数不多的碑碣、尉迟恭家族窑院坟地,关于他人生的系列事迹人们仅仅局限于《隋唐演义》《征东》《说唐》等小说和戏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等。
2010年初,平鲁提出“弘扬门神文化,打造旅游品牌”的构想,区委书记李俊要求三晋文化会迅速编写《中国门神尉迟恭》书籍,并保证当年门神文化节使用。3月1日,我会5人顶风冒雪出现在上木角村尉迟窑、尉迟地、尉迟坟,走沟上山,寻碑碣、查遗存、访乡民,不亦乐乎。
归来后,我会再次组织到沁水、介休、太原等地查找尉迟恭踪迹。为了赶时间,争取在首届门神文化节前拿出作品,我们把书稿分解到高平如、许卫东、支元山等十五名作者,并限期完成。2010年8月13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平鲁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平鲁区委区政府决定当年9月14日举办盛大庆典。9月12日,当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门神尉迟恭》故里卷走下生产线后,早已守候在三和印刷厂的我们连夜运回五百本,次日上午装入来宾文件袋。
桃李不言,成功地为14日召开的文化节锦上添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众多来宾的一致好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搜集、整理尉迟恭生平事迹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了这件事的深度与难度。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功臣,生前追随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战,九死一生,并且有三次救驾于危难和有六十岁时伴驾东征高丽的记录,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护主诛凶,赤手扶天,初封吴国公,后改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实际上是武将第一位,而同期的名将秦琼,排名第二十四名。
因有他哥俩夜为唐王守护宫门,邪祟不敢入之说,唐代末期,二人便坐稳了中国门神的宝座。岁月变迁,史籍浩瀚,寻访一位真实的家乡英雄并把主要事迹编辑成册,确实是件举步维艰的工程。区三晋文化会会长周亮,废寝忘食地翻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并利用网络,广泛搜集尉迟恭在各地的线索,绘出其作战地、任职地及督修城池、庙宇分布地点,粗略地勾勒出英雄足迹踏过大半个中国的线路图。还为各个点写出大致的简介,这些都为后来按图索骥走访起到了指南针作用。
由于省三晋文化会下达编纂《三晋石刻大全·朔州市平鲁区卷》的硬任务,我会穿插进行野外寻碑、室内断句、抄录打印、上报审核,在2009年6月出版《平鲁区石刻图志》之后,于2012年5月出版《平鲁卷》,在当年5月11日召开了新书发行会上,省三晋会授予平鲁“辛勤耕耘,朔州第一”的锦旗,区委书记吴晓斌在会后听取周亮会长工作汇报后,当即指示,在财政支持下,尽快启动中国门神尉迟恭国内大走访活动。
5月29日上午,中国门神尉迟恭国内大走访活动正式启动。次日,由周亮会长、文管所长高平如为一组,以副会长范和平、李万珍为二组的走访组持周会长所制线路图,从京津冀豫和陕西、晋南两个方向出发,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跋涉。
6月6日,在洛阳市文物局李国长陪同下,周会长与高所长来到了邙山镇土桥村,穿沟越林,找到尉迟恭驻军的东陡沟及饮马地黑龙潭,印证了唐武德三年(620)七月,尉迟恭在邙山驱走郑国骁将单雄信,首次救驾的记载,也就是后世小说、戏剧、绘画中津津乐道的“尉迟恭单鞭夺槊”。
6月9日下午,乘车辗转几百公里来到香河县,不巧碰上狂风大雨,二人在树下避雨达两个多小时,浑身淋成“落汤鸡”。尽管困难不少,他俩沿着尉迟恭征讨王世充、刘黑闼及东征时线路走完了全程。随后几天,他们找到了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路过渔阳(今蓟州),尉迟恭奉敕修建的独乐寺……赴陕西的走访二组,参观了西安博物馆,重点了解隋唐历史;游览了大唐芙蓉园,拜谒了后人重建的凌烟阁;乘出租车行100多公里,登上李世民陵园所在地九嵕山,详细了解了包括尉迟恭在内的188位唐初文臣武将陪葬昭陵的资料,随后在山下烟霞镇拜谒尉迟恭墓,并在昭陵博物馆见到尉迟恭及夫人苏氏墓碑、墓志铭、墓志盖及墓内出土的陶俑武士,出资购回碑碣拓片。由于事前准备的“线路图”中有几个是误传,所有在让走访人员吃尽苦头后,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户县郝家庄紫阁峪内有座“敬德塔”,网上说是尉迟恭监造,6月15日,当我和李万珍行程近百公里到达敬德塔山前无路可供行车时,已是日已近午,娇阳当头,闷热异常,远眺塔影高耸山顶,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攀登,我俩吃了些干粮,商议一会,觉得使命在身,非上不可,买了2瓶水,便开始登山。有道是“望山跑死马”,目测地就是千余米吧,开始上山我俩劲头十足,虽知越上越陡,有的地段还得手脚并用,那天气温很高,根本没有风,用气喘如牛,大汗淋漓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有几次闪过退下去的念头,但望见塔影在上,又奋不顾身地向前,大约用了一个来小时,我俩才狼狈不堪到达塔下,拍照、寻碑,才知是宋天佑七年所修的七级实心砖塔。
扫兴之余,我们又为使用尉迟恭字敬德命名而自豪,足见当地人民对英雄的敬重。因为这一次的上山,我俩腿疼了七八天,回来后李万珍因累伤了肺而住院治疗……两路返平后,休整一番,我们根据找回的“尉迟忠武公碑”,“鄂国公夫人苏氏墓志铭”等资料,组织撰写“尉迟恭身世之谜”、“苏氏夫人之谜”、“尉迟故里碑之谜”、“尉迟故里村名之谜”、“尉迟祖坟之谜”、“九十九眼井之谜”,加以平鲁历史等31篇,于2014年6月仍由三晋出版社出版《中国门神尉迟恭·考释卷》。
这本书的出版,再此引起平鲁许多文史爱好者的关注,他们饶有兴趣地到上、下木角一带寻察石碑、访古探幽,撰写文章,为打造门神故里景区鼓与呼。区三晋文化会常务理事、区史志办许卫东,针对有人提出的“尉迟恭故里在石碣峪”一说,专门到朔城区石碣峪实地走访,用当地人的回话和地理状态否定了这个说法。我呢,查找大量史籍,再次以遗存碑碣、传说、地名、区划等资料,证实了尉迟恭故里当今就在朔州平鲁,当然也可从历代纪元说是马邑、鄯阳、朔州、朔县。区三晋文化会常务理事支元山,本是下木角村人,他用下木角老辈们的回忆,与村中残存的数通明清石碑,阐明了尉迟恭故里的当之无愧。区文管所所长高平如,精心绘制了下木角国公祠示意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罡,经多次实地考察,撰写了“尉迟祖坟之谜”。
从2010 年起,平鲁连续举办了四届“门神文化节”,门神故里景区建设步步推进,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为配合区里重大活动,提供了数以千册的相关资料论文和书籍,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表扬。
尉迟恭,这位走出十万大山的隋唐英雄和门神原型,逐步以忠勇仁直的精神到丰满高大的形象,借助多种媒体的力量,走向全中国的千家万户。按照周亮会长的谋篇,《中国门神尉迟恭》系列还有第三卷,即走访卷。
但是,2015年后,由于区委领导的变动,区财政的困难,国内大走访活动被迫陷入时停时走的境地。面对桌面厚厚的打印稿,我们只能等待。一年后,为了不使心血付之东流,为了唤起社会力量,平鲁三晋会动用最后的资金,以朔内准字(2016)01号的形式,印出第三册“走访卷”,呈送有关领导,期待正式出版。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没有灰心,而是继续在拓宽、引深中探索。
2016年7月周亮会长与我再次出发去湖北、湖南走访。唐贞观三年(629),尉迟恭出任襄州都督(今襄阳市),在鄂期间,他在湖北的武昌、天门、安陆、蔡甸、沙洋、荆门、黄梅及湖北长沙等地广建庙宇,像武昌区洪山南麓号称武汉四大佛教丛林的宝通寺、蔡甸区的崇阳寺,千年香火至今长盛不衰。碑文显示,均为尉迟恭奉旨兴修,号称皇家寺院。
2017年11月,我俩又有去山西省新绛县,寻找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东出龙门关,踏冰东渡黄河,驻扎绛州西南的柏壁,抵抗刘武周部宋金刚尉迟恭时交战的战场遗迹。在柏壁村东,我们见到三面均临百米绝壁,一面筑有高墙墩台的李世民柏壁关帅府。在这里,主动请缨,挂帅出征的李世民运用“坚壁挫锐”的战术,打败了后继无援的武周军,并乘胜反攻,收复失地,慧眼识珠,依情依礼在介州收服尉迟恭,成就一段君臣际遇的千古佳话。
省作协会员、区三晋文化会理事赵志军,是一位出生军人家庭,从小崇尚英雄、热爱文学的中年干部,他在门神文化研究中,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先后拿出了“尉迟故里上木角”、“左云马到头”等文章,特别是“木板年画中的门神秦琼、尉迟恭”一文从木板年画源流写起,详尽介绍了国内五大木版年画基地及各种各样的门神,读来令人浮想联翩,口角生香。而且他参与的活动,都是出于自觉、自愿和自费。特别是在区三晋会陷入困境后,在众理事束手无策之际,勇敢挑起了主编的重担,不厌其烦地找领导汇报,联系书号、出版社,直到本书面世。原平鲁区门神文化研究会会长董晋生,起初在区宣传部长的岗位上多方努力,为平鲁争取回“门神文化之乡”及“门神文化研究基地”称号,组织举办了三届门神文化节和门神文化论坛,卸任后继续关注门神文化研究,在寻访卷一书中,收录有在他在成都市宽窄巷拍回的门神像两幅,为本书锦上添花。山西尉迟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经理马源,从2008年起,醉心于门神文化产品的传承与开发,先后有门神挂件、饰品、摆件等十余种产品问世,同时不惜重金,收购百余件历代门神物品,并为寻访卷提供十余张精美图片,实属难能可贵。区三晋文化会理事刘珍,抱病参与门神文化及石刻研究七八年,写出“尉迟恭寻访元姖”一文,后随子远赴广州,仍然关心着系列丛书的编辑。资深摄影家焦维斌为本书提供了照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十余年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但在平鲁区三晋文化研究会诸同仁来讲,却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




2021年11月,《中国门神尉迟恭·寻访卷》第三次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35万字、200余张图片组成,且印刷精良,装帧大方,图文并茂,不仅圆满完成门神系列丛书编撰,增强了朔州、平鲁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门神文化的知名度,而且为广大学者读者研究宣传尉迟恭提供了翔实、系统、准确的基础资料,故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为题目和结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