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2021年平安夜)
温馨提示:平安夜、圣诞节两个洋节来临;天气预报也说大雪要来、气温暴降……只愿首雪降瑞,管他洋节咋样!山径文学社祝你寒冬快乐、平安吉祥!
【杂感随笔】
浅议“过洋节”
文士明
每年的公历12月25日,是西方人的圣诞节。据说在2000多年前,即公元元年的12月25日,耶稣诞生,故规定每年的这一天为圣诞节,要举行隆重的庆祝,还把其前夕的24日夜晚称为“平安夜”,人们照例要进行通宵达旦的狂欢,以欢迎圣诞节的到来。这是西方世界一个盛大的节日,可曾几何时,居然在我神州大地也勃然兴起。因为它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钟情,还显得特别轰动,热闹异常,媒体亦推波助澜,似乎也在为它的继续推广与扩大影响造势。更有众多商家最不甘寂寞,每年在12月中旬乃至刚刚进入12月就开始大做起圣诞节、平安夜的文章,相关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不厌其烦,把气氛整了个特别浓郁,闹得你不想知道都成了件难事。当然,商家所注重的是那点“商机”,企图靠这一个“洋节”多发点“洋财”,恐怕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圣诞节与平安夜到底是咋回事。
对传统的基督徒来说,过圣诞节是在庆祝耶稣的诞生。他们自然会郑重其事,极其虔诚,照例在圣诞节的早上去做圣诞礼拜,以纪念耶稣和发扬基督的精神。不过一般的人早已把它看成是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是一个大家分享彼此对于家人、朋友甚至于他人的爱与关怀的日子。它也象征着人们对于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感恩、隐善、信实、温柔以及节制的期望。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节日还的确有一点积极正面的意义,抛开其中的宗教因素不论,拿过来将它单纯地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过倒也没有值得太多非议的必要。其实,西方民间的一些节日,除了“万圣节”那类过于怪异离奇的恐怕不太适合我们的口味之外,有不少是很不错的,比较具有所谓的“正能量”。譬如,有“感恩节”,告诉人们要知道感恩,学会如何感恩;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教育人们必须尊敬和关爱父母;还有“情人节”(这里的“情人”概念同我们平时的理解并不一样,指称范围比较宽泛,因而这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用以表达亲近者之间的爱意与友好,弘扬着人世间一种真诚的情感。这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美好的人性,体现出了宝贵的普世价值。即便是4月1日的“愚人节”,尽管其主题是以欺骗、愚弄别人来博得一笑,但都是善意的,体现了西方人的幽默感与浪漫情怀,就像我们平时在熟人好友中相互善意地开玩笑一样,只要掌握好分寸,莫让它过分,引用过来戏玩一下似乎亦未尝不可。所以,虽然笔者是从来不过“洋节”的,但也并不一般地反对别人过“洋节”,认为各凭自愿、顺其自然最好。

然而,国人当中有不少是不赞同过洋节的,甚至还有人极力反对。例如今年(2014年)的“圣诞节”期间,就出现了几桩轰动一时的相关事件,先有温州教育局发文约束“圣诞节”在学校举行公开庆祝活动,紧接着又爆出几大高校抵制“圣诞节”的新闻,这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还引出众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鉴于近些年来过洋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郁的事实,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换言之,对这些单位、部门的这种做法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至少不能指责他们无事生非或“庸人自扰”。问题不在于这么一些反对的态度与具体做法到底有多大合理性,而在于,关键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对于过“洋节”应该如何认定并如何进行引导的问题。“圣诞节”不仅仅是一个外国人的节日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太多的宗教因素,如果说公民个人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得到了宪法规定的权利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教育部门或教育机构不能成为一个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对的。因为政教分离是信教自由的条件,它包括宗教不得借助世俗的政权传播及宗教与世俗教育分离两个方面。在西方世界就是这样做的,它也不容许世俗教育机构成为宗教进行宣传与教育的场所。如果宗教与世俗的政权合一,宗教就会借助国家暴力强行传播,那么就不会有宗教信仰自由;如果宗教与世俗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学校里举行宗教仪式,那实际上也妨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因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由此看来,温州教育局发文约束“圣诞节”在校园举行公开活动的做法无可厚非,只要其中不存在约束个人参与“圣诞节”纪念活动(包括师生在校园内的此类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就是正确的,谁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可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采取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的措施则不同了,显然是错误的。尽管校方打出了“学校本就是封闭式管理”、“封校是保证学生安全”及“弘扬祖国传统节日”之类的理由,但其一些具体做法:如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甚至“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等等,毋庸置疑是明显针对学生过“圣诞节”的一切具体行为的,当然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作为以教育学生为己任的高等学校,用强制手段来处理此类事情属于很不明智,也未免显得缺乏“兼容并包”的气度,何况提高到原则上来说,这样做限制了学生个体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是违背宪法精神的,更是糊涂至极。再说,校方倘若真有“弘扬祖国传统节日”的初衷,那也要通过耐心的宣传教育与引导,方能让学生“入心入脑”,欣然接受。靠强制办法,靠压制手段迫使学生接受某种主张是达不到自己意愿的,只能适得其反,引起不满和反感,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至于湖南某高校学生身着汉服去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的事件,首先应该认定那不是学校行政力量组织的行为,因为现在没有哪个高校领导会“无事找事”地干出这种看上去毫无价值的事来,而应当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行动。其次则应当认定学生的这种举动是允许的,这是学生们的一种表达自由,向人们传播他们自己的主张,他们具有这样的权利,至于其主张正确与否则是另一回事。当然,对这些学生的这一行为给予正面肯定是必然的,但不宜加以赞扬和鼓励。毕竟要不要过圣诞节既与自己的文化取向有关系,亦是个人的自由权利,愿意过的则过,不愿意过的则不过,谁也不能去抵制别人在此事上所做的选择,或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正确的态度是用道理去说服别人改弦更张,或者自己把事情做好了,让他人信服地向自己学习。不过,其中也有一点值得鼓励的,即这些学生能够以一种责任感“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这在当今这个世风日下、优秀传统丧失的世道,年轻人能有如此见解委实难能可贵,并且他们还能够自觉地去进行宣传鼓吹则更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年轻人唯一考虑不周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能靠抵制其他事物就可以做到,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本就是注重兼容并蓄的;回归中国传统节日固然极有必要,但偶尔过个把有意义、有意思的“洋节”,亦未尝不可。笔者这里并非是在肯定过所谓的“圣诞节”,这个节日同我们的信仰与习俗特不靠谱,确实不过为好。何况过圣诞节的人中,相当多的人原本就不过是觉得有某种“新鲜感”、“时髦感”,或抱着一种附和心态而已。倘若还有人愿意过“圣诞节”,就让他们按自个儿的方式去过吧,谁都不要去强行抵制。另一方面,则希望想要过这个节的人不要过分张扬,还希望媒体不要去推波助澜,尤其有必要限制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片面地进行大肆渲染鼓吹的行为。

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自己是从来不过什么“洋节”的,但也不一般地反对别人过“洋节”。所谓“不一般地反对”,是指完全尊重他人的个人自由权利,何况又不过是过个节日热闹一番而已,无关大局亦无伤大雅;再从道理上说,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完全可以兼容并包,也应该做到兼容并包。只是认为,谁想过“洋节”就自自然然地过呗,没必要那么大张旗鼓,搞得那般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并且在这件事上特别反感媒体的过于推波助澜与商家的过分渲染鼓吹。坦率地说,在我的骨子里,其实是不主张过“洋节”的,特别是过这个什么“圣诞节”,而极力主张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流传下来很多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这些民俗的传统节日,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内容上,文化厚重,内涵深刻,也都各具自己独特的意义与韵味。还在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多源于岁时农事,且多以家庭为节日活动的范围;在习俗中较多地体现出广大人们群众祈福消灾的善良愿望,同时也较多地渗透了儒家礼仪的内容;又因为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大,同一节日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各具特色的表现;当然也不排除在传统节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社会目的之多重性,也可能形成它们在内容上会具有某些复合性的情况。但这一切,恰好造就了我国传统节日最大的优越性,即特别注重人性,最富有人情味。因而过起来感到特别愉悦和舒畅,令人身心俱佳。笔者近年来在博客上撰写过几篇关于传统节日的小文章,特别是去年写过的那一篇,题目便叫做《大年春节,过的是气氛与人情》,回忆的就是这种体会。而我觉得,过那些“洋节”恐怕就很难具有这样的感觉与体会。所以,应当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够我们欢度、享受的了,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就足矣,没有必要去追求过什么“洋节”。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意义上,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无疑是一种必要的务本,一种真诚的坚守。根本不应该去夸耀和渲染“过洋节”,以“过洋节”为时尚、为“现代化”。然而,毋庸讳言,在我国社会上当今确实出现了一股崇尚“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倾向,正如一些网友所指出的,中国年轻人对圣诞节的喜爱已超过了中华传统节日;有的网友还客观地评价说,年轻一代接纳外国文化并没有错,但现在很多学生只记得外国节日,却不记得中国传统节日。这恐怕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应当“兼容并包”的问题了,而是要如何摆正“洋节”与传统节日之关系的观念和心态问题。

其实,在2006年5月,当时的国家文化部长孙家正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专门谈到传统节日的问题,他透露说,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被列入保护名单; 孙家正还指出,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要很好地保护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系列传统节日当中比较著名的当然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这些节日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孙家正还认为在所有的传统节日当中,“春节”是保护或者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节日,因而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时,“春节”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品牌。但他也指出,当今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确实有淡化和遗忘的现象,这是需要加以改进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近些年里,国家已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确立为法定的节日,和春节一样,规定了放假的时间。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是高度关注与重视的,便要求全体国民必须做出积极反应,为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积极而认真的努力。当然,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要让“洋节”来颠覆与取代我们的传统节日只不过是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而已,但也需要做巨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和引导工作;而最重要最复杂的事情则是纠正国人当中淡化与遗忘传统节日的现象,唤醒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并积极参与的热情。这尤其是一个极其不容易的工作,恐怕需要做更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与引导,方可奏效。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笔者认为,当前必须认真去做的便有如下两件大事:第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要做好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此事必须从小、从幼儿园抓起,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多种形式的经常性日常宣传教育。而且更多的应该是指引他们去研读优秀的文化经典,努力在生活中按经典的教导去行事,自然而然会得到更多的深层领悟,也就自然会喜欢上并积极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第二,各级地方政府与基层管理部门必须理性地看待传统节日,抛弃某些不正确或已经过时的观念与做法,积极营造过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根据昔年的经验,旧时热闹喜庆地过传统节日,许多大型活动,如文艺演出、以传统的耍狮舞龙花灯歌舞等形式进行欢庆及有规模的游艺活动、有较强针对性的拜年活动,等等,虽然一般主要是由地方上的民间社团或热心人士进行组织的,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乃至直接参与组织,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尤为明显,譬如组织文艺演出及其他文娱活动,再譬如春节期间有组织的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地向烈、军属、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集体拜年与慰问,就营造着很浓郁的喜庆气氛。即便是后来那些有损于传统节日、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开始淡化与遗忘的做法,例如“破四旧”,例如“过革命化春节”之类,也都是在各级地方政府或基层管理部门(包括“文革”期间的临时权力机构及后期的“革委会)的积极支持或具体组织下得以顺利和有效实施的。所以,要想传承、恢复并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它重现昔年的热闹喜庆的面貌,成为我国人民生活当中的亮点,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与基层管理部门的努力,必然要靠它们大力支持与积极组织。
(写于2014年12月27日)
平安夜,想爹娘。明天有暴雪,圣诞老人住何方?洋腔洋调《娘的眼泪》(视频作者、表演者:杨文玉)注:因洋文化来袭,就唱成了这样-
推荐阅读:
点击-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