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吻已逝的青春年华,爱抚曾经相恋的军旅岁月,拥抱昨天今天明天的幸福,作为三十二师的一名军人,无论你现在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在做什么工作,拥有什么所得,都会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岁月流逝,凝固下来是永恒的历史;彩虹惊现,放射出来是耀眼的光芒;人生经历,保留下来是美好的回忆;史册厚重,积攒下来是荟萃的精华。三十二师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编印出一部《澜沧江雄师》上部、下部两集,上部是历史文集,下部是战友情怀。上部文集共六个篇章,全书89万字。第一篇:回眸光荣史册;第二篇:开启尘封史话;第三篇:扫描英模壮举;第四篇:荟萃纪念情怀;第五篇:热血铸就丰碑;第六篇:洒泪缅怀英烈。下部文集也是六个篇章。第一篇:战友名片;第二篇:战友风采;第三篇:战友心语;第四篇:战友情思;第五篇:战友爱心;第六篇:战友通讯。收集了2000多位战友的名片,8000多位战友的通讯信息,刊载了上千幅图片。为编好三十二师这部上、下两部宏篇巨著,师里成立了战友联谊活动组委会。总顾问:廖锡龙。顾问:史桂先、曲明耀、蒙进喜、李鹤松、刘玉尊、喻忠桂、刘先成。编委主任:李正贤。副主任:吴金玉、方文安、王树基、杨子谦、刘智浚。同时还组织了师机关直属队及各团一共20多名编审人员和全国各地200多名联络人员。特别邀请了原十一军健在的老首长和曾在三十二师工作过,后来成为将军的22名老领导亲笔题词,他们的题词是:






















三十二师战友联谊活动组委会、把编印的《澜沧江雄师》送到军事博物馆、原成都军区档案馆和云南省军区党史军史办公室留存,他们分别赠送了纪念证书。



之所以把三十二师战友纪念册取名为《澜沧江雄师》,这是因为原所属部队驻地在临沧、双江、保山、昌宁,而这一带正属于澜沧江流域。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杂多县富吉山,海拔5200米,全长4909千米,在中国境内流程2198千米,云南省内流程1247千米,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澜沧江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一长河,流出云南省外叫湄公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大河,被誉为“东方多瑙河”。千百年来,美丽神奇的澜沧江,养育着沿江两岸各族优秀儿女。在临沧境内的澜沧江,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现建有漫湾、大朝山、小湾几座水力发电站,形成了百里高峡长湖,为临沧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平时,部队在沿江两岸进行学习、训练、拉练、演习,在澜沧江中进行武装泅渡;战时,部队横跨澜沧江,到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到金平、河口方向执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到文山西畴、麻栗坡参加老山防御作战。每一次出征时,江水咆哮为雄师远行助威呐喊;每一次回撤时,江水欢腾为将士凯旋引昂高歌!澜沧江同临沧人民一样,与三十二师战友们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是我们广大干战心中的图腾,精神的力量!正所谓:一部沧江雄师在手,万千追思情谊长留。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十二师编印的《澜沧江雄师》,虽然困难很多,难度很大,既缺乏人力物力,更缺乏财力。但始终得到了广大战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有99名战友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少则100元,多则10000元,一共捐助了21.32万元,为编辑承r印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献出了一分大爱。爱是心中的太阳,将军人身边的冰雪融化;爱是和煦约春风,倾刻间吹暖了心灵最纯真的涌动。昔日,军人把青春与爱献给了党和人民,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永久地留在了边陲大地的烈士陵园。在者阴山、老山鏖战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大家都怀揣着一颗爱心。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共和国伟大时代的丰碑。
为使《澜沧江雄师》战友纪念册史料更加祥实,内容更加丰富,有300多位战友书写了400多篇文稿,从各个方面全程反映了三十二师的精神风貌。在这里着重把编写战友心语时,摘录的其中一部分精采话语,刊登于下面,供大家共同分享。
史桂先:铸造坚实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艰巨的、持之以恒的摔打磨炼,这样才能成为一支钢打铁铸的雄师劲旅。
曲明耀:《澜沧江雄师》将伴随着奔腾的澜沧江那恢宏的涛声经久不息地歌唱,他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廖锡龙:陆军第十一军32师成立16年的实践证明,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人民军队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蒙进喜:战火中,用爱心凝集起来的战友爱是永恒的,它让人记忆犹新,永不忘记。战斗即将打响,老班长对小战士说:到了前沿阵地,你要跟在我后面,不许往前跑。因为你是独生子,我有三兄弟,我死了不要紧,还有人续香火,而你呢?……20多年后,在一次战友聚会时,小战士才见到了他苦心多年寻找的老班长。
方文安:吃忆苦饭,是过去部队加强思想工作的一种做法。一次我到师高炮营检查工作,正好遇上连队吃忆苦饭,我简略讲了自己的苦难家史和辛酸童年,对大家的教育启发很大。
刘玉尊:32师在老山防御作战中,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毙伤敌1500余人,实现不失寸土,有效歼敌的作战目标。全师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崇高革命精神,以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李正贤:32师是首轮老山防御作战第一师,创造了所有轮战部队的两个第一:一是捕俘了越军一位少尉排长;二是创作了一首《我爱老山兰》的歌,唱遍全军,唱响全国。
喻忠桂:我们特别注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使我们的官兵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战斗实施过程中就非常的顺利。
刘先诚:由于采取了各种各样政治工作的方法,对思想发动非常之充分,干部战士的作战情绪非常之高昂,在整个老山防御战斗中,没有丢失一寸土地。
方一川:32师的宣传文体工作是做得十分有声有色的,“三队”战友为鼓舞部队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岀了特殊贡献。
谭昌明:现在是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刻,我作为一名一线指挥员,必须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去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狠狠惩罚侵略者,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边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黎德富:炮兵是“战争之神”,在战争中必须牢固树立协同作战和为步兵服务的理念,才能发挥火力的骨干作用,保证战斗取得胜利。
杨子谦:刘师长自己不吸烟,也没有零食习惯,但他却常自费买几条烟和糖果上阵地慰问官兵。当时战场供应仍很有限的水果类和肉食罐头,他命令后勤悉数发放保障一线阵地。
刘智浚:我在十一军当兵时的直接领导带着我成长,但他们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职务都没有我高,自卫还击作战时牺牲的战友年纪都比我轻,想想他们,我已经很满足了。
田兴明:我们组织专人将群众慰问的二百斤糖果,直接送到前沿阵地,战士们吃到糖果,甜在口里,乐在心头,战斗意志更加坚强。
黄以国:生当军人,死又何惧。
刘栋:经历过战争的生死,亲眼目睹战友的生命瞬间消失,能有幸存活下来的我,淡定而从容。
樊泽培:作为军人,从来都不惧怕战争,因为祖国的安宁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人民的幸福是我们最终的理想。
吴金玉:对于军人来说,更不能忘记《孟子》二千三百多年前告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蹇广臻:师指挥所设在一个天然溶洞里,生出许多黑木耳,炒作吃色香味俱全。战场生活有紧张有幸苦,也有情趣有快乐。
王树基:要做到“敢为人先”,就是坚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就要奋力拼搏,知难而上;就要凝结力量,团结战斗;就要激发活力,创造一等成绩。
武星红:我同战友同宿一间房,同在一个掩体,但谁也不叫苦叫累,一个水果分着吃,一包香烟合着抽,经受住战火的考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王培兴:师党委“一班人”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全师部队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圆满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各项任务。
陈德进:战争瞬息万变,战斗中的密码通信变化万千,打仗就是打“作、通、机”的协调配合。做好作战中的密码通讯工作,是军队机要人员的职责。
罗际明:有人可以忘记战争,但是绝不可以忘记忠于使命,流血牺牲的战士,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龚平:军队的历史使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赢得战争,维护和平。
和生弟:经历过死亡的人,总会把世事看得很透彻;经过战火的洗礼,会更珍惜生活,更关爱别人,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黄光平:人世间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亲历战争;人世间最真诚的纪念,是把亲历战争的忠诚镌刻在心灵上。
张克勤:老山战斗的胜利,是战区人民群众人背马驮创造出来的。
陈林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憎恨战争,让战争远离我们而去吧。
陈刚:在军人生命的沧海桑田中,军魂是最高品位的天籁之音,而战友情则是军魂之曲中最强的音符。
吴日先:深夜仰望天空,看到那十五的月亮时,想到这兰花,就感到祖国和人民在自已心中。
邹荣禄:有人问我:是先有老山兰,还是老山兰这首歌?我说应该是先有老山的战士,才有老山兰。没有老山,老山的战士,也就没有人们熟知的老山兰,更没有《我爱老山兰》这首歌。
李承白:临沧的南汀河永远铭记,32师是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部队。南汀河见证了百万裁军中,32师广大官兵听党指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罗朝坤:这些年来,我们魂牵梦绕,寻觅双江,找寻曾经走过的每一个足迹,深深地眷恋着那绿色的军营。
徐德轩:我军与任何其它军队不同的是:官兵平等、官兵互爱、官兵互助、官兵和谐、官兵情谊胜似兄弟情谊。
毕文承: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良好的生活保障,是一个连队军事素质和战斗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和依托。
薛登昌:他带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情,对侵略者的恨,对未来生活的眷恋走了,永远地走了。而他留下的那把“老山琴”被战友们带上了老山主峰,庆祝胜利。
苏宠惠:大年初一,正是亲人合家团圆日,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战士披挂出征,这就是军人的风采和浪漫。
高益文:战士,无论革命浪潮把他推向哪里,他都会自觉地寻找自己的哨位,寻找进攻的目标。
罗坚:我想到万一与特工遭遇,我就用脖子上的两颗“光荣弹”与他同归于尽,决不当俘虏!
欧之德:只有满腔热血的豪情在慷慨激昂的宣誓中激荡,如果此时面前就是刀山火海,我们豪不犹豫地冲上去。
杨渝坪:面对艰险、疲劳、饥饿、死亡,我们豪不动摇地执行纪律,我们的战士都是伟大的战士。
李仁贵:军长给我们出征前的讲话,真象一个慈祥的老妈妈在叮嘱远行的儿子,在淳淳告诫着我的,鼓舞着我们。
郑宣明:出征前,连长郑刚义倒了一大碗壮行酒,从那天起,我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辈子是戒不了了。
杨兆奇:楼到参战紧急电报,我即从山东回到昆明,张贴贴告示,召集战友。并到省支前办要了一辆车,将几十名战友带到文山马关,交给刘师长和杨参谋长。这就是我这个军务参谋的职责。
陈宝珠:老山防御作战,考验了各级干部的指挥作战能力,考验了军事、政治、后勤工验作,考验了全体指战员。
李久和:当我脱下胶鞋时,发现十个脚趾甲全都发紫了,被溪水一泡钻心地疼,这才知道什么叫十指连心。
赵仁明:轰隆一声巨响,大桥彼炸蹋了。我是最后一名回撤军人,冲锋没在前面,但退却真是在最后了。
谢云德:龙陵抗震救灾中,我们担任清除路面的泥石。为赶时间,没有工具用手扒,双手流出了鲜血,衣服被淋湿,忍着伤痛和饥饿继续战斗。
陈兴祥:在留守的日日夜夜,仰望苍茫星空,聆听南丁河流水的歌唱,我们心中有苦有乐。
罗大志:首长对军队士兵的爱,倾注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工作中。
周书清:带兵不仅仅是威严,而是以情带是重要的手段。
陈代明:领导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要做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不要做些图虚名的事,要实实在在做出点成绩来。
肖光荣:70年代,中国派部队为老挝修筑公路,援老抗美警卫作战,进一步加深了中老人民的友谊。
金光中:今日动车过磨憨,高铁飞架彩云南。滇池海鸥散花雨,版纳瑞象舞翩迁。北上径向北京城,南下指日通泰缅。人类命运共同体,铁路建设飞向前。
杨立德:军人是什么,军人就是奉献。身处商海,永葆军人本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
谢昆华:一朿微弱红色的光线,伴着轻轻的脚步声走进来,原来是首长查铺了。我急忙闭上双眼,接受首长兄弟般的关爱和温暖。
禹兵:当时新兵每月津贴6元线,班长汤光临要我们每人存下5元,从那时起我懂得了学会吃苦,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李光卓:机关工作的严谨性、准确性,其工作的一点一滴可以涉及到千军万马,我们作训科的工作是事关作战胜利的关键一环。
亚福映:我每当节日来到升旗的地方,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血沸腾,我为中华民族骄傲。
罗玉成:援老抗美战场上,对于我们做电台工作的,是一个既艰苦而又危险的严峻考验。
矫田德:军人对军队的怀念和向往员永远改变不了的,因为他们把青春热血和美好时光都献给了军队和军营。
李廷新:我们面前是绵延的国境线,必须提高警惕,严防敌人侵犯,祖国建设的辉煌成果需要我们紧握钢枪来保卫。
兰明贤:放松警惕的时候,也就是危险来临的时候。把问题预料的严重些,多一个心眼,多一种措施,就多一分保障,多一分安全,多一个生命的存在。
吉小宝:作为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一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战,将永远是人民军队的灵魂和终极使命。
宋汝鹏:人生都会遇到几次大的转折,有的转折会改变你的仕途和命运。
钱俊华:我常想到自己曾经是个兵,当遇到困难和磨难时,哪怕是高山江河,我依然尽力前行。
陈尔宽:战区军事交通管理工作,那艰苦、复杂、残酷而又紧张的日日夜夜,时常在我脑海中游荡,激励和鞭策我去面对未来。
李有生:军旅生活给予自己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32师是我成长的一片沃士。
冯作义:为了生产出国防核工业急需的铀矿和“131”产品,在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不惧困难,为国防建设贡献了力量。
姚伟:当我成为32师一名军人的时候,才真正体验一个军人的意义,才真正懂得一个军人的情结。
蒋京湘:虽然完成了抬运伤员的任务,还得到了师长的表扬。但我因亲眼看到战友负伤和那感人的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朱玉祖:战友纪念册是伟大而永久的。它不会使战友情因时间流逝而贬值;也不会因分别久远而谈化;更不会因年岁的衰老而削弱。
王绍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更何况一生中有机会参加实战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和小莫下决心,头晚结婚,第二天就双双上战场。
徐宋金:烈士妹妹接过哥哥的枪来到医院,大家称赞她是:接过哥哥手中枪,革命意志更坚强,白衣天使心灵美,老山兰花更芬芳。
张贺清:黎明前的夜静悄悄,我走到峭壁前用刀刻下四个字:别了,为麻!这是当地人永远读不懂看不明白的中国汉字。
解洪:是32师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活,培养了我,磨练了我,造就了我。一步一步地让我走向人生新的历程,由一个普通战士成为省里的一个领导干部。
尹培训:在军师化工厂进行铀矿生产的战友,他们都很辛苦,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文忠:在老山作战中我的腿负了重伤,现需要柱着拐杖行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感到虽伤尤荣。
陆廷荣:32师在作战中出了很多英雄,和自兴的事迹就是我采写的,非常感动人。
李洪保:32师和各团都编印了战友纪念册,有很多领导和战友也写了书,把英雄事迹记录下来,传承给子孙后代。
张友鹏:年年萦梦回边关,卅五携悲祭老山。累累弹痕今犹在,生生战士未曾还。剑兰昂首迎风笑,翠柏低头送别潸。华夏儿女多壮志,沙场醉卧视休
侯正茂:32师这支部队,它的光荣传统,它为祖国所做的贡献,始终会彪炳在共和国历史的史册上。
艾宗升:摄像机让我以宽阔的视野,灵活的手法,记录下军营的沸腾生活。一张张欣喜的照片,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这里有战士靓丽的青春风采;有硝烟战场骁勇的猛士;有战友间情同手足的友谊;有32师金戈铁马的雄姿……这是说不完道不尽的32师英雄史诗!
以上这些经典语录,有党的中高级干部,也有基层普通干部,大到将军:上将、中将、少将,小到普通士兵。他们言语扑实,情感深厚,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亲身体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和对人民的爱。如果某一天一但战事爆发,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一声号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到:若有战,召必回。重上疆场,与敌拼搏,重振三十二师雄风。当然,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不希望也不应该有这类事情的发生。让军人的情怀永放光彩,让鲜红的军旗永放光芒,军威永壮,军魂永存!
在这里,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在三十二师工作战斗过的战友和那些长眠于西南边陲的烈士们!
你我之间有种真真切切的爱,
你我心中有份眷眷恋恋的情;
那是血与火疑成的疆场爱喲,
那是风与电铸成的战友情啊。
回首往事光阴荏冉久久思念,
寻觅临沧千回百次梦醒时分;
边境激战山壑万重一路凯歌,
三十二师英雄辈出代代传承。
战友情爱编织天下忠诚故事,
兄弟情谊呕歌人间英烈壮行;
沧江雄师铭刻史册永生永世,
但愿硝烟散尽世界和谐和平。
2021年12月30日于春城昆明
编后寄语
各位战友:大家好!
本文的作者李正贤,是一位1959年入伍,现已近80高龄的老领导。他在三十二师机关工作多年,曾任党办秘书、组织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政委。1983年3月任32师政委。百万大裁军后任成都军区守备二师政委,玉溪军分区政委至退休。另一位作者曾祥富,1965年入伍,也是一位老同志。他也在三十二师机关工作多年,曾任文化科干事、副科长、科长,十一军群联处处长。百万大裁军后任成都军区昆明小虹山干休所政委(兼十四集团军文工团政委), 后转业地方工作至退休。为撰写好《秘境雄师 功昭南疆》这篇文稿,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访问了很多同志,并邀请88岁高龄的吴金玉老领导和陈代明、李承白、徐宋金、武星红、陈彪、樊泽培等战友一起座谈讨论、审阅稿件,经几易其稿,最终成稿于上。尽管作了很多努力,但因时间久远,难免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同时也欢迎战友们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正。谢谢!
编辑者:艾宗升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