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碎片》
走进徽州文明(2)
文/牧夫
编辑制作演播/慧觉

徽州文明,是指徽州地區的文明。就地域而言,包括安徽省的歙縣、休寧、祁門、績溪、黟縣和江西省的婺源(明清時爲安徽省轄治)六縣。徽洲文明,是中原文化和徽州土著文化交媾,而産生的一種带有顯著特點的地域性文明。两汉以來,一批又一批中州衣冠,也不乏皇親貴胄,爲躲避混亂的戰事和皇宫内屠刀的血腥,而舉族南遷。找一處山勢奔馳遠赴、脈理淹延的水口擇址造屋,躲在了這世外桃園裹繁衍生息。

中州衣冠把中原文化带到這偏僻山區的同時,也對當地土著文化進行了大量的吸纳,逐渐形成了既保存了中原文化的本質又带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徽州文明”。

徽州文明,也稱新安江文明。從以婺源 朱熹爲领袖的“新安理學”、以歙縣人漸江爲領軍的“新安畫派”和獨樹一幟的“新安医學”,這些個在華夏影響很大,後人對他们的學術派别命名的認可中,足可以説明這個問題。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新安江從休宁、祁門下山後,在休寧縣繞了一個彎,頭也不回地直奔東南的浙江而去,融入錢塘江流向了東海。

新安江太小了,小的舆它承载起的輝煌的徽州文明太不相配了。它的北邊不遠就是浩瀚汹涌的長江,再往北還有桀驚不馴的淮河,這些舆它同籍貫横穿省域的滔滔江河,霸气十足地把它遮掩地没有任何颜色。在這些巨無霸面前,它象一條缓緩而流的小溪。人們的眼睛是不會看上這條偏居一隅的小河的,也就難怪人們對徽州文明的漠视了。

只是到了现代,大工業文明的崛起,交通的發達,旅遊業的興盛,才使人們把目光和行程投向了這片古老的徽州大地,一個以徽州歷史文化爲研究對象的新的學科--“徽學”也悄然興起。

徽州文明的産生自有産生它的土壤和条件,以及賴以存活的文化思想基礎和經濟基礎。其土壤和條件,正是山高水險的地域和天然封閉的環境提供了人們一個相對安定平和、躲避戰乱的栖息之地。文化思想基礎,則是宗族而居。賴以存活的經濟基礎,正是以家族爲單位的村落和私塾蒙館不斷的落成,憑借着這種地缘和血缘族親關係,結伙貿易,形成一個稱雄商界達三百餘年的徽商集团。

我們不妨到他們的後院,稍翘一翘脚後跟,再把眼睛往遠處掃掃,就可看到,大院内、碼頭邊,西遞村那個留着大唐王朝高貴皇脈的胡姓人家正忙着把食鹽、茶葉、木材装船運往江浙 秦淮;宏村的“承志堂”主汪定貴的年輕漂亮的第三房太太李佳翠正忙着大把的收錢進帳,把若大一個家族打理的井井有條。來往於江浙、秦淮商船的橹漿拍打新安江的击水聲,緑蔭山野的鳥鳴聲,朗朗的讀書馨,奏成了一曲和諧的田園樂章。一切的肮臓嘈雜都讓大山擋在了外面。

中原文化和徽州土著文化相吸合,所産生的這種質感非常强列的地域性文化的幅射,又對中国的主流文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现在二個方面;一是改革、發展了京劇和其它地方剧種。清末 徽班進京,爲京劇成爲世界三大戲劇流派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浙江的婺劇、江西的赣劇等,是爲嫡傅關係。廣東的粤剧、廣西的桂劇、四川的川劇、雲南的滇劇等全国四十多個戲曲劇種具此有着很深的渊源承起 : 二是新安理學和以休寧人戴震爲代表的皖派撲學,在中國的哲學、考據學方面佔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新安理學,對後世的哲學、倫理學、邏輯學、天文學等,有着極其深遠廣泛的影響。

那麽,徽州文明最顯著鮮明的表象特徵又是什麽呢? 就整體文化所張揚的個性來説,大至有以下幾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