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平房大都糊顶棚。
糊顶棚有的用铁丝拉网,有的用高梁杆拉网。
我家的顶棚是用高梁杆拉网的,因农村到处有这秸杆,省钱,不用买铁丝。
将干透的高梁杆挑选粗细一至剥去毛皮的杆子,量好屋顶长短,四周用小钉在房屋梁口钉上龙骨后再将高梁杆一根根分开用铁丝捆在龙骨上,形成一个目字形状,将废报纸刷上浆糊粘在高梁杆上,纸尾后折回粘上,依次类推。最后一遍糊上白纸,这样,屋子顿时亮了许多,也不透风,又显干净。这是过年时每家打扫屋子最好的选择。
由于糊顶棚的浆糊是用白面做的,这也给老鼠提供了食粮。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老鼠很多,夜里,经常听见老鼠在顶棚里跑来跑去,睡觉时真担心老鼠掉下来。
有时老鼠们在棚里吱吱叫唤,听了很怕。那年代粮食有限按人定量,连老鼠也要跟人们争夺口粮,那会儿生活真的很难。
过去糊顶棚先用报纸糊一层,再用白纸糊一层。
02走向城市
八十年代的初夏,一群从农村招工出来的少男少女们坐上了北去的客车,到首都北京参加工作报到。车上一群年青人唱着,笑着,从他们那欢快的表情中不难看出那种掩饰不住的朝气蓬勃无比自豪的心情被体现的淋漓尽至。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望着路边大片大片的、黄绿相间盛开着的油菜花,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湧上心头。在农村呆久的年青人看什么都新鲜,虽说离城里不远,但整日在农田里劳作,也没更多时间游玩北京。那时的我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出笼小鸟一样任意飞翔。
工作了以后,才觉得城里的人情世故与农村大不一般。城乡差别有点儿格格不入。
工作后,早晨很早起来要赶公交车,背着饭盒,追着车跑,饭含里面的勺子发出咣咣的声音,伴随着一路,像青春的伴奏曲陪伴着我。早晨,城市车水马龙,自行车队停在红绿灯下的那片景观至今仍是一道壮观的风景,久久不忘。电车上的电缆纵横交错,横七竖八,更象城市的蜘蛛网,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不得不举着刚买的油饼或烧饼边走边吃。
早上赶车从家出来,家里的大黄狗一直追着送我到车站。我不喜欢它送我,回身捡个砖块砸向大黄,它跑了,我走一段,回头再看,它又返回来送我,我又砸它,这样,反复几次,那大黄硬是对主人不离不弃,尽管多次砸它,还是一直把我送到车站它才回家。可见狗的忠诚真的不一般。
城里人喜欢吃生玉米,那时外地住班司机经常带些老玉米回来,老职工们闻后便如获至宝,争先抢购。(因那时还没开放,没有自由市场,也没有卖老玉米的)。这在农村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年底,单位食堂要吃会餐,平时吃些包子饺子什么的大早就会有人排队,去晚了还真吃不着。
特别爱吃食堂的油渣白菜馅大包子,那种美味无法比喻。
这些遥远的回忆让我难以忘怀。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了,但回忆起年青的岁月生活,还是感概万千,心情不能平静。很怀念那段生活,也怀念那个年代。
《平凡的世界》很好看,我也是百看不厌!可能我和少平是一代人的缘故,好象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我也是农村的,是七五届高中毕业生,回乡劳动繁重的体力活使我对生活失去了美好前程,农村与城市的三大差别体现得淋漓尽至。
㥬惶,不满,卑微充诉着自己。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还好,我很幸运,24岁那年,公交公司占了我村地建站,我荣幸招工走出了农村!如我不坚持在农村结婚,就绝对不会招工出来,会一辈子呆在农村!那时农村女孩24岁已是老姑娘了,庆幸我的坚持,才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