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河文学》征稿
《兰河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兰河文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兰河文学》队伍。《兰河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交流的园地。
《兰河文学》属微刊,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
对稿件要求:
一、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拥护社会主义。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二、《兰河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凡是在《兰河文学》发表的作品,择优推荐到《文学百花苑》《暮雪诗刊》《中国乡村》杂志发表。
《兰河文学》从创刊即日起努力朝纸刊方向发展。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
本刊暂无稿费,不开通赞赏。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一、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错误句子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二、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兰河文学》交流群贴稿。投稿时标准“投稿”字样。
三、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我爱女儿港
文/王秋英
一、女儿港的新颜
女儿港自西向东,一路蜿蜒,它从西边把村子划了一条美丽的曲线,径直通向六门闸。港水从这条曲线缓缓流至六门闸的金沙河,金沙河毗邻槐城,曲曲折折向长江流去。河里长年有采沙船,河岸黄沙堆积成丘,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在太阳的辐射下那堆的仿佛是金子,河坡芳草萋萋,杨柳一字排开,护送着河水向东归去。

女儿港远近闻名,是我们十里八乡的命脉,旱能灌溉,渍水排涝,沿途方圆几十里的人畜庄稼均能得到河水的滋养,村落繁花,景象葱茏。天旱了,关上大闸,沿河的电水泵把个大铁头埋进水里,咕噜咕噜吸个不停。下大雨时,田地的渍水,随着堤段安置的管道排向河里。优越的农耕条件,加上科学种田,庄稼连年丰收,农民的生活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条港是周边乡村的福音。我生长在这里,对它特有感情。
端午节那天,我乘上了回陡岗的客车,下了车,我站在儿女港宽阔的堤边,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两岸,望着屹立在堤边高耸的楼房,堤边整洁气派的养殖厂房,成群的鸡、鸭、鹅,在堤坡的围栏里载歌载舞,两岸堤坡绿草葱郁,野花缤纷,五彩斑斓。稍抬眼望,一条白色带子在堤边水草的簇拥下从河心穿过。夕阳的余辉洒在白带上,它变换着彩色涟漪。我站在桥头上,数着一桥、二桥、三桥、相距排列,横跨两岸,桥栏镶上了彩灯,脑海里翻转着夜晚华灯竟放的画面。堤外是农民种植的庄稼,堤内坡两端绿草如茵,树木丛生。我沿着这道美丽的风景线,径直向前,我一路回眸,目不胜收。
我望着远处的旷野,望着眼前茂密的绿树,欣欣向荣的花草,护堤滩上的饲料场,由两岸堤坡延伸到远处齐齐崭崭的稻田,好一派气象万千,坦露着新时代的异彩和美丽……

看到这繁花似锦,脑海里浮现出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的情景,这正是春暖花开最美的时节,我都要站在房屋高地上,看到尽情地欣赏着堤坡上象画一样的风景,继而牵引着我沿着乡间小道走到了堤上。而今的堤面有些地方长成了灌木林,有的地方被整现出一方块一方块的花园和菜地、庄稼,虽然堤面没有以前宽敞,但别具诗情画意:绿水、花卉、杨柳、嘉禾、家禽……。望着绿油油的麦浪,望着金汕灿的油菜花,彩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在花丛中奏乐,合成一支圆舞曲。开满紫色花的蚕豆,层次分明,杨柳在风中轻舞,燕子上下翻飞,戏弄着河水边抢食的鸭鹅。我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拍下几个视颍,照片,然后,向河里深深地鞠一躬,悄然离开……

时光把我拉回现实,我一边观景,一边沿着潺潺流水,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快到了我的家乡,我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有一条小河,从我亲人门前静静的流过,静静的流过,每当我赶着牛群来到河边,来到河边,她为我洗尘又轻轻嘱托……”这首朱永飞的《家乡的小河》,优美动听,深情感人。唱着唱着,到了我曾注目过的地方,那是女儿河从西到东的转弯处。我停下了脚步,放眼望去,耳边响起老人们讲浣纱女为救忠臣伍子胥抱石投河故事的声音。我曾向讲故事的长者请教:这港为什么叫女儿港?原来这里是浣纱女投河处。女儿港已没有我少儿时的印象。我目搜着港湾,寻思着港湾,港湾幽静,唯有河水顺着滚水坝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二、女儿港的传说
我的村庄座落在女儿港的河北边的西王村,与陡岗镇交界。在五十多年前,村子曾座落在一个很低凹的地方,是个很小的鱼村,村西边有一条从上通向下游的水港,我四、五岁时听老人说这港原叫“牛溪港”,有一条小独木桥,人过时摇摇晃晃,胆小的人爬着过去。从我记事起也没见过这桥。浣纱女营救忠诚伍子胥的传说故事,就是从这里传开的。
故事说春秋末时期,伍子胥在朝中为官的父亲伍奢及兄长尚武,遭奸臣费无极的陷害,被昏君楚平王杀害。楚平王还派左司马等大将率领三千人马追杀伍子胥,伍子胥得到了挚友的报信,乔装自己,乘夜色逃到了牛溪港。
这条港虽然不宽,但水流湍急,上有桥梁,伍子胥过了河,见前面有两条大路,他要到吴国去,但不知走哪一条。正犹豫之时,忽见河边有一浣纱女,就便问:“请问大姐,去吴国走哪条路啊?”姑娘抬头一看,见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浓眉大眼、膀阔腰圆、一身武士打扮的英俊小伙子,牵着高大的枣红马,立在岸上。姑娘见到此人很惊讶,顿生好面熟,“通辑令上是他!”就伸出五指问:“客人,你是不是姓这?”伍子胥一惊,条件反射地抽出把右手按在剑柄上,问道:“你怎么知道?莫非是……?”浣纱女毫不畏怯地微笑:“到处张贴着有你画的榜文,谁认不出来?我知道你是好人,你就放心吧。”伍子胥这才恍然大悟:“大姐,我错怪你了,后面追兵马上就要来了,我要赶路。”浣纱女把手一指:“走这条路。”伍子胥凝视着这位美貌、聪明、正直的浣纱女,好像要把她铭刻在心似的,一边纵身上马,一边吩咐浣纱女:“追兵问来,不要告诉我的去向。”浣纱女见伍子胥不放心,毅然抱起脚下的石头,纵身跳到了河里,……伍子胥听落水声,回头一望,不见了浣纱女的身影,他懊悔不该说出那话,万分悲痛地伏在马背上,好一会才鞭马离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舍己救忠臣的浣纱女,就把这“牛溪港”改名为“女儿港”。从此这浣纱女的美德与这港水一样,清澈、纯洁,万古流芳!

三、女儿港人工改道
西王村子低凹,常年淹水,每下雨积水成灾,庄稼受损,家园遭灾。那是1968年,一次下了好大的雨,几天不停,从女儿港到伍洛森林寺汪洋一片。西王村住户基本上都进了水 ,有的人家用水车把水转出来,有的用盆往外舀。那时,我只有六岁,村前相连的两个大塘,水漫堤坝,传说有一条龙在塘里搅水,不少村民打着雨伞,跪在水里,双手合十,对天祷告求菩萨发慈悲。幼小的我,望着这凄凉酸楚的场面,在一旁也学着大人的模样祈祷。这逢雨成灾的景况,引起各级政府重视 ,就规划将女儿港改道。那时科技不发达,没有工程机械,县政府就组织各乡镇的村民,进行人工改道。
1969年冬秋之际,破土动工,新河北始于陈店北,南至六门闸,全程约三十公里,挖河、筑堤同步进行。孝感、云梦两县政府动员了近万民工。规定离工地3公里之外的民工,就在工地附近的村子里安营扎寨。我们村也住满了民工,我记得我家住着几个云梦曾店的大姐,我家前屋是民工食堂。那时房子基本都是天井式,大天井中砌一个大灶,一口很大的锅,一个大木橧,把饭钵一层一层叠起蒸,炒一盆青菜萝卜,一个咸菜,饭蒸熟后,就用筐子、木桶抬到工地上去,我常跟着在我家的姐姐们到工地去玩。河两边工地可热闹啦,工地上插满红旗,红旗上写着“青年突击队”、“小老虎战斗队”、“铁姑娘战斗队”。有的地方是板车运土队,人推人拉,我理解了什么叫“车水马龙”,但更多的是肩挑运土队,人们来回健步轻盈。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筑堤工地上的抬硪打夯场面:那时还没有工程碾压机械,靠拉石磙、抬木硪、打夯筑实堤坝土层。只见堤面一边拉石磙的队伍把土层碾平,一边是抬木硪的队伍,他们八人一组,每人守着木杠的一头,齐声喊着号子,把木硪高高举起,然后,松手使劲往下丢,木硪砸压到地面,压力很大,一起一落就有一个不深不浅的坑。这密密麻麻的坑,构成了坚实的堤面,上面洒满了民工的汗水。他们用毛主席的语录编成打硪歌:“下定决心嘛嗬嘿,不怕牺牲嘛嗬嗨,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干劲冲天嘛嗬嘿嗨。”还有的吆喝着:“一只硪呀嘛嗬嗨,八人抬呀嘛嗬嘿嗨,建设家园嘛嗬嘿嗨,一起出力嘛嗬嘿。”唱着、吼着,吆喝着,声震山河,气势如虹,飞越云彩,划破长空。我站在一旁看稀奇,看热闹,拍手欢笑。我看着他们雄纠纠,气昂昂;看着他们摆手的动作,整齐一致,豪迈有力;看着看着大堤一天天增高,看着新河一天天加深加宽。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女儿港于1970年春改道工程完成,1971年夏整个配套工程竣工。两岸堤坡铺满了草坪,栽了一行行的杨柳树苗,堤面可走轿车,堤坡下有平面宽敞的护堤滩,用途可多呢!建成的新港,把王桥村和西王村从中划上了一条美丽的“银河”线,河上架了一座不到两公尺宽的石桥。原王桥大队改为新港大队,那条被截断的老港湾仍然保留着伍子胥的传说,顺着溪流一直流至伍落终点。为了纪念浣纱女,如今的新港仍然叫着这个圣洁的名字——女儿港!

四、我在女儿港的金色童年
1971 年,由于村子地形太低,我们西王村全部搬迁到了村后高处,我已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在新港小学就读,天真烂漫的年龄,忘乎所以,尽情享乐。每天放学的路上,就与同伴们一起相互嘀咕计划,回家吃了饭就直接到约定的地方,玩游戏,在河边挖泥捏泥人、熊、狗、马、鸡,做泥哨等各类玩艺,做好的作品,再涂上颜色,美极了。再相互比试,看谁做得最佳,我看着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自己的好,我也忍不住拿着自己的作品炫耀:“你们看看我的每个部位精确到位,如真实的一样,才是真正的美。”谁都不认输,都说自己的好,这就应了一句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夸完了各人放在一旁晒太阳。

三月是最好的时节,天气温和,春意就躺在软绵绵的地上,就像躺在绿色的地毯上,我们滚作一团,随心所欲。我仰望天空,赞叹一声:“好舒服哟!”
随着年龄的增长,能为家里出点力了。那时走集体化道路,按劳力分配家庭养牛,我家也分配了一头。每天下午我们结伴同行,沿着一条渠道,形成队伍出发,有胆大的伙伴,干脆骑在牛背上,过一把唐僧骑白马的瘾,一路叮咚叮咚来到港湾里。把牛赶下堤坡,若大个场地,到处是牛的天地,没有庄稼,牛很乖巧地自在地啃着可口的嫩草。它们很通人性,一头牛带头到哪里,后面总有娓娓跟随去。
我则和同伴们在堤下平整的护堤滩上摊一字,下腰,跳绳,拔河,踢毽子,在堤上挖坑抓对窝,画格子跳房子,抓跳子,走乘三等等,太多的玩乐游戏数不胜数!
每到夏天,就在河里戏水、开水仗,也常和河对面的小朋友们开仗,女孩运砖头,男孩力气大就扔,多数时候两败俱伤。最有意思是摸鱼虾、摸螃壳。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透剔,可看到鱼儿成群摆动,游来游去,时儿钻进脚底,时儿浮出水面,我见状用手猛地一抓,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看着懒睡的鱼儿沉入水底,我不动声色地摸过去,有时大获全胜。再顺着河边摸螃蟹、打青蛙。打青蛙是我的强项,手可特准,看到趴在水边的青蛙,我一鞭下去就是得中十环,百发百中。不是我自吹,我的手真的很准,六月天蜻蜓很多,常从头上飞来飞去,我就迅速伸手一挥,就握到了手里。也为此感到很骄傲、得意,天上飞的,地下跳的,我就像个神枪手,心想,我长大要是当一名民兵打枪靶子,会不会有这么神准呢?

我们每天出门之前就吩咐带上家庭工具,小锅、油、盐等,到地点捡点干柴,一顿美食即成。金黄的螃蟹、虾子、白嫩嫩的哇腿、还有在堤边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做出来色鲜味美,香味扑鼻,吃到嘴里香喷喷的,油腻腻的,每天玩得开心,吃得舒心、称心。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就把地里的黄豆、红薯、花生、土豆各类综合一体,放上一堆柴火,烤上半小时左右熟至,大伙儿趴在一起,找啊找,黑呼呼的小手,很调皮的互摸到脸上,像个小丑,都大眼瞪小眼嘿嘿的笑,笑得是多么的天真烂漫!
到了日落西山,牛儿就慢慢靠近,它也知道该回家了,听到主人一声“哞儿″,它就昂首阔步来到了主人身边,很温顺的站着,低着头,就好像知道主人要从牛角上去似的,待主人站在了头上,把头往上一扬送上了背,夕阳的余晖目送着我们浩浩荡荡走在回家的小道上……
快乐的时光伴随我读完小学,要上云梦初中了,不同年龄的玩伴渐渐成熟了,有了些束缚,有了些思想,自然而然变得沉稳文静了。上了初中,玩的时间少了,只有双休日才和同伴们一起去河里放牛,再没了那么贪玩了,而是带着学习资料学习,做功课。再见到河对面的朋友,没有敌视,而且成了好朋友,有时谈起童年的趣事,都会心的一笑,觉得童年是那么的美妙和神奇。

几十年过去,快乐的童年,如今只有回忆,时光留下我的每一个脚印,岁月伴随我慢慢长大,直至老来,抹不去的记忆,天真无邪的童年,挥不去的点点滴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迹,绘下了最美好的画面。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漫步走向女儿港,站在堤上瞭望,习惯性地拍上几张视频、照片。今天,我再次沿着美丽的女儿港,走到我家老屋,虽然女儿港还是曾经的模样,但也改变了少许,新修加宽的堤坡整齐美观,种上了各类庄稼,随着季节,一望无际的原野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唯有没有变的是这条弯弯的河水,日夜流淌。那首《家乡的小河》再次在我耳边响起:“啊 小河家乡的水,碧水掀起爱的浪波,日夜陪伴着她和我,流吧 流吧 家乡的小河,家乡的小河……

作者 风采
作者简介:王秋英 网名水中月, 60后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善于唱歌跳舞,向往诗和远方,快乐无忧。作品发表在《孝感晚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纪实特搞》、《生活文艺家》、《豫粤名家书画诗词平台》等媒体发表。
《兰河文学》编委:
名誉主编: 华晓 春 姚化勤
主 编: 一骑红尘
小说.散文编辑:在路上
古诗词校对:长思瀚宇
古诗词编辑:蓝天白云
美术编辑 : 冰清
执行编辑: 兰 子 刘均生
校 对: 雨 寒
副 主 编: 雪 儿 冰 波
编 委:雨寒 一骑红尘 蓝天白云
刘均生 兰 子 高山峻岭 在路上 冰清
冰波 雪 儿 长思瀚宇 冬 雁
(以姓氏笔画为序)

点击二维码 关注兰河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