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燕王朱棣与天子津渡》
——为庆祝天津筑城建卫617周年而作
作者 图片:侃珂
朗诵:相逢一笑

在天津九河下梢的三岔口,有一座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讲述着燕王朱棣牵马在此渡河南下扫北、成就了一代帝王伟业的传奇故事,这也是“天津”地名由来的一段历史溯源。
一块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墨宝真迹,“天子津渡”景观石映入你与我的眼帘,背面镌刻的纪念铭文则是:“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克南京、取皇位,改元永乐,翌年赐名天津,始设卫筑城。”揭开了天津筑城建卫地标的年历。景观石四周铺设着三十块竹竿巷条石,历经清代时光流年的风霜洗礼;承载着天津工业城市的发源地~“三条石”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一尊燕王朱棣站立牵马的汉白玉雕像,一艘明清石舫停在金华桥以东码头,一幅幅石版画记载着明成祖的功绩,铭刻着天子之渡由此开启的历史。更有清代雍正时期,修订的《长芦盐法志》内页插图佐证:在海河北浮桥(今金华桥)以东,曾有两座朱棣所造的牌坊,分别命名为“龙飞”、“渡跸(bì)”。而“龙飞”、“渡跸”都是皇帝的专用词汇,寓意着“龙飞九天”和“天子的车马由此渡河”。

时光流转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北大关附近发现的一块明代石碑,上面篆刻着明朝文人李东阳撰写的《重建三官庙碑记》一文中,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车马所渡之地”的词句。这也说明北大关金华桥以东,就是当年朱棣渡河南下之地,铭刻着天津筑城建卫地标的历史印迹。

一张天津建卫城池图带着你与我,穿越六百一十六年的时光时空记忆。漫步走过公园沿途的健步道上,就会发现每隔一段距离的地面上,就有一幅大运河沿线著名城池的雕刻版画;从南方的苏杭到北方的通州,串起了封建时代漕运经济的命脉。时光列车到达明朝永乐二年,以鼓楼为主城开启设卫的修建步伐,使天津因漕运而诞生在海河之畔、渤海之滨,逐渐地成为一座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如今,当你与我站在鼓楼的阳台围栏,远眺可见天子津渡遗址公园景观,近赏“安西、拱北、镇东、定南”城门,相对的四条与众不同的商业街面,吸引中外游客参观鼓楼博物馆、老城博物馆、广东会馆和格格府。寻觅天津民俗的传奇故事;品尝不同风味的特色小吃,饱览泥人张、风筝魏、老美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赏周四赶大集的怡乐情趣。

那段饱受八国联军铁蹄蹂躏的历史,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不甘落后挨打,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海河儿女,胸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不畏千难万险,拼搏进取,铸就着国际大都市和交通枢纽的崛起。

当你与我走近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公园的影壁墙,情不自禁地浏览壁画上燕王朱棣扫北的功绩和天津发展的历史画卷;这里就成为中外游客来天津寻觅筑城建卫的地标,也是“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重点景观,再现了改革开放中的天津前程似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