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锋
一
清官侯应遴“一官三印”
12月19号上午八点半,我们二十五位文友在县文联的带领下,统一在县政府广场乘坐中巴前往封开县的南丰,金装,长安三个镇参观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再次穿越时光,翻开那些久违的尘封古事。
当地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观看了南丰镇汶塘村的古池,古屋。
汶塘古池占地约六百平方米,池水清澈见底,为了安全起见,周围安装了不绣钢护栏,只留下一个出入池塘的缺口,溢出的池水从缺口处流经旧时专门用来洗菜、洗衣服的水池,池的周围用青石块砌成约一米高的墙,地上铺设有青石板,从洗池溢出的水再通过石槽流向下一个约二十平方米呈椭圆形的池塘里。可爱的鸭子们正在冬季的池水里嬉戏,在磨得发光发亮、不知经历过多少年代的石板上歇息着。
村民告诉我们,池塘内的泉水经年不断,冬暖夏凉,
了解过汶塘古池和有些残旧的古屋后,文友们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了侯氏宗祠古屋。
古屋始建于乾隆十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硬山顶风火墙式的镬耳屋古建筑,座落在一个“气”、“势”、“脉”俱佳的自然环境之中。古建筑全是青灰色,石木结构。墙上边有水草、灰雕、木雕、花草虫鱼、人物、传说、故事等壁画、壁雕,以及以唐诗、宋词为内容 的诗词书法,围墙外的大门两边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花草石浮雕。
大厅内有侯氏后人侯应遴(1580 ─1647 )的画像和在朝庭为官时的介绍。“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拔贡生,四十一年(1613年)任梧州府容县知县,主政6载,廉以持已,仁以恤民。值岁(1619年)大饥,饿殍填沟壑,侯捐俸赈济,多方设法拯救,渡过了饥荒。适逢藤县、北流两县缺官,当地父老向上请求兼任,获准。同时担任广西容县、北流、岑溪三县知县,故有‘一官三印’之称。所至皆有惠政,离任时,当地乡民为其立有‘生人祠’,卒后入乡贤”。
侯氏宗祠附近还有乡贤祠,是皇上褒奖侯应遴为政清廉而拨银兴建的,牌坊门楼上有皇上御赐的“乡贤”和“圣旨”牌匾。
二
李氏家族英才辈出
参观了侯氏古村,我们又向南丰镇大岗村李氏祠堂行进。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据记载,李氏家族历来人才辈出,从明朝至民国时期,取得贡生、痒生、监生、武生等功名的有147人之多,其中的10多人在旧开建县志和封开县志都记载着他们的功绩,大堂外的旗杆石可以佐证他们先人们显赫的身份。悬挂在正厅的家训上写有:团结友爱,自尊谦恭,诚实守信,好学创新。折射出大尚岗人崇尚诗书礼乐的宗族文化
站在饱经岁月洗礼的祠堂中,浓浓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境宁静舒畅,里面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李氏宗族的故事,静静地凝视着岁月的更替。
在李氏古屋的左侧,一口古井也很特别,古井口是用一块约一米见方的八角形巨石从中间开了一个直径约六十公分的大孔,离地面高约五十公分,下面大上面小,周围地面铺设的青砖,已经被历代后人们踩得凹凸不平,井口也被绳索磨得像镜一般发亮。几百年过去,井水依然甘甜而又取之不尽。
一个正挑着水桶来打水的中年男性村民和我们说:“我们一直用井水做饭炒菜,因为这口老井的水特别清纯、甘甜。用井水泡出来的茶,格外香醇。所以,我们不习惯将自来水做饮用水。”他还告诉我们,这口数百年的古井在建造时,井壁没用过一块砖石,井墙就是原来的泥土,奇怪的是,井壁并没有因为长期的浸泡而脱落。
怀着感叹的心情离开了李氏古祠,我们又去观看了金装镇的望高古街,村口那棵见证过古街兴衰的清初大榕树也许和我们的心情一样,对残旧不堪的古建筑有种莫名的痛。
三
沙洲村的古屋和碉楼
怀着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各自对古屋的谈论中随着中巴来到了金装镇的沙洲村。
沙洲村的古建筑在其他岭南硬山顶风火墙式的镬耳屋古建筑的风格上又添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人将大院分三个大门进入,围墙里面分别有自己独立的大广场,并且三个广场都互通。最让人赞叹的是,整个古屋的每间房屋都有村民居住,所以,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干净。
看看古屋外面花园般的新农村,再看看明末清初的古屋,仿佛有一种迈一大步就能穿越时空的感觉。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古建筑群的最左侧还有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碉堡。热心的白胡子老伯很热情的向我们走过来介绍说:“这座古碉堡建于清末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秩序不太稳定,宗族里一个富贵人家出资修建用于防盗防匪的,还购买了枪支弹药,聘请了家丁。你们看,碉楼上面四周的小洞就是枪眼。每天还有人在最高的岗楼上放哨,一旦发现贼和土匪就敲锣打鼓通知村民做好防护,抗击贼匪。这座碉楼历经清朝、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三个年代,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老人很自豪的说道,摸了摸不算长的白胡子,还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喝茶呢。
谢绝了老人,我走近碉堡,想推开那扇对开的厚实木门进去看个究竟,门上锁了。
四
连通封开怀集两县的古石桥
走出古建筑,在围墙外看着墙内那些清晰的壁画和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心头似乎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味道,这是古屋青砖黛瓦、古巷深深的味道,这是雕梁画栋精妙绝伦、屋鹅雕色天空的味道,这是古代匠人巧夺天工、梁柱名对精致的味道,这是流水青青、陌上花开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我也无法用一两句话表述清楚。
冬日的太阳又快落山了,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去参观从封开长安镇境内通向怀集岗坪的三座古石拱桥。
三座始建于明朝未期的古石桥,串联起人们走向外面的驿道。很多类似的古桥因为岁月的沧桑而在逐渐消失,长安镇内保存的几座古拱桥俨然成了古代桥梁的“博物馆”。
其中的一座位于长安镇宝山村的双拱桥,是历代官方出行和村民们劳作的必经之桥,被官方确认始建于清代。
该桥南北向,长20米,双孔,顶宽3.35米,高5米,桥拱用石灰岩石条,按纵联砌置法建造,占地面积67平方米。筑桥石块长76厘米,宽36厘米,厚33厘米。桥两端修有5—7米长的护坡石墙,并有石级引桥。明清时期,此类石桥曾广泛分布在开建县各交通要道上,现在遗存下来的已极少,宝山村的这一座,也是长安镇现存唯一一座双拱古桥。2003年公布为封开县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源于网络)。
我们的到来,也吸引了很多村民和小朋友们的围观,一位七旬老伯走过来告诉我们说:“桥下的水源出自谠山,以前,一到春夏季节,这里的水很大。小时候,我们常常来游泳的,自从谠山建了水库后,这里的水就明显少了很多。”
说完,还将烟包递了过来,脸上洋溢着亲切和善良,老人说:“抽一口我们自己种的晒烟吧,比你们的烟香醇。”
“谢谢老伯,我戒了。”我很感激老人的纯朴、真诚。
看看饱经风霜的古桥,看看那些正在古桥底下嬉戏的孩子们,看看那些倒映在水里的人和景物,无不感慨我们先人的智慧、古桥和人之间的那种相互依存的情感。充分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
后记
参观结束后,我们无不惊叹先人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感动百姓淳朴的自发保护行动。古屋、古桥,就是活着的文物魂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每一处古迹都有着可以回味的感人故事。
回程的车上,大家都很感慨今天的收获。陈大哥说:“如果将祠堂打造成乡风民俗博物馆、居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让附近学生集中在祠堂读书写字,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我很赞同他的想法。
古屋,记录着一大批清官廉吏的事迹,他们自幼虚心好学,学成为官后保护着一方百姓,铁骨铮铮,爱民如子,政绩斐然,侯应遴就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典范。
带着心中的山水田园图景,带着迷人的历史文化气息。本地人重游故园山水也好,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也罢,都会刻意追寻那曾经无比显赫的岭南古代文化的历史印记,这种追寻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种印记更是一种高界的光辉灿烂,但愿所有古代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珍爱。
2021.1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