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友们一定都听说过“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今天且听米兰再讲讲这故事。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就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某年八月十五那天,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到风浪,小船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有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一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这人回答的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荒山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待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大笑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乎结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左等右等,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瑶琴摔碎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已死琴声绝,泛泛之交何其多。伯牙之琴声因子期而焕发生命力,唯有子期才会读懂其中之深意。
呜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想当年,小刘与封老交往的那些时日,封老对小刘的才华大为赏识,那一老一少、一唱一和是何其之快活!连续几年的梦山雅集一浪高过一浪!封老一首新诗刚出炉,小刘马上兴致高昂,不到半小时就步和一首,传唱开来,再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步韵唱和,其阵容之强大甚是罕见!“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自封老过世,小刘再无写诗之雅兴,他曾郁郁地对我说,从今往后不再赋诗。在下反驳道:“身为一社之副长,你不写诗可行吗?!”得到的回复是:“那就偶尔为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