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 仄 诗 》
文/易 之 中
格律诗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在这块碑上,深深地刻着三个大字:格律美!什么是诗词格律之美?就是音乐美。格律诗有三大要素:平仄、对仗、水平韵。这三要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诗有音乐感。在这三要素中,其中平仄对格律诗的音乐感贡献最大。很多人总是津津乐道平仄的话题,开口平仄,闭口平仄,好象没有平仄的诗,就不是诗。但让人十分之遗憾,若然考考这些热衷于平仄的人,平仄在格律诗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总是哑口无言。

诗与文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诗必须要有乐感。文则不会强求。从文字的角度来看,白话的乐感又比文言的乐感强。朗朗上口是指白话的朗诵,而不是文言的朗诵。但唐诗又是处于文言时代,那时候如何解决格律诗的乐感问题呢?就是用平仄的读音,让平仄的读音产生乐感。平仄在格律诗中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诗产生节拍感,而节拍感又是乐感的关键。平平是一拍,仄仄又是一拍。如击鼓点,咚咚!一拍,咚咚!又一拍。但格律诗的平仄,是文字的节拍,而鼓声则是声音的节拍。

今天,还要不要写格律诗?建议不要再写。因为平仄已经有点“老化”。平仄在诗中只有一种作用:节拍!此外,就根本毫无作用。平仄对诗意的贡献几乎是零。在今天的语境下,为了迁就平仄,甚至会破坏与阻碍了诗意的表达。而诗意是写诗的关键,没有诗意的诗,平仄再合符标准,也不是优秀的诗,甚至可以讲是“废诗”。

今天,无须再写平仄诗,但必须要保留五七言诗,要写好五七言诗。在格律诗中,最值得保留的就是五七言诗。因为五七言诗是中国诗的重要标志。什么是诗?民间只认可五七言诗。散文诗是西方传入的,但五七言诗是本土化的。平仄可以过时,但五七言诗却依然有着生命力。在不写平仄的五七言诗的时候,如何解决五七言诗的节拍问题?可以用名动词交替产生节拍感。当然,专家与教科书并没有这种说法,这只是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另外,我也不是专家。所以,这种说法只供参考。唐诗时代,并无名动词的说法,名动词是西方传入的泊来品。但在唐诗中,我们却可以感觉到这种节拍的存在。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是名词,“依山”是动词,“流”也是动词。依此类推。名词一拍,动词一拍,最后的动字又一拍,变成了二二一拍,与平平、仄仄、平的二二一拍相吻合。今天的人写平仄诗,靠查表,靠代入法,很不方便,而且不好掌握。但用名动词,就简单得多,好操作得多。平仄让人烦,名动词却一目了然。

平仄诗,可以成为历史了,可以呆在博物馆了。传承与创新。今日更需要创新,否则,诗的生命力就会减弱。
2021.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