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地坛公园(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地坛公园之四
此时此刻,我们仍然就地坛的设计构想等话题,与大家进行深入的交流。
关于地坛的设计构想,也有其他相关的一些文字的记载,我们不妨也记录于此,并且呈现给感兴趣的朋友。
笔者记录的相关文字如下: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相统一。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其布局是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

地坛公园
二是“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
上述所记录的文字,均出自于相关史料,笔者也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呈现。
另外,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是以偶数为阴数,所以我们记录的方泽坛以偶数为模数,两层、八级台阶,坛面墁石为六和八的倍数。据有关资料介绍,《周易》中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所以方泽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石块。地坛所表达的,一是大地观念,二是领地观念。阴阳说和“天圆地方”、“地谓之黄”之说属于大地观念。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坛上层设皇帝祖先配位、下层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属于领地观念,这是地坛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叙述到此,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的我必须再次强调,这里借助相关资料的比重较大,有的是原汁原味,有的是重点摘录。
我们注意到,相关资料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关于地坛的布局,内坛在外坛偏东,中轴线又在内坛偏东,御道也不直接通往内坛,而是进入外坛后,从祭坛的下方位置绕一个弯再进内坛,都是为延深空间感,延长到达主体建筑的距离,表示与皇地祇对话要经过遥远而漫长的路程,功能与布置在寺观前面,与完成从尘世到仙境情绪过渡的香道相似。内坛栽植大片树林,分布在方泽坛周围和斋宫周围。方泽坛周围植满柏树,主要的作用是衬托环境与气氛。相关资料介绍说,《周礼》中规定祭社神之所以要植树,“尊而识之,使民望即见敬之”,叫做社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都适宜作社树。后来在祭坛中植柏树相沿成习。清初诗人施闰章《陪祀方泽诗》中有“崇墉柏带青霜气,方泽波含明月光”之句。柏树为常绿乔木,树高20米以上。祭祀在日出前举行,站在坛上只见古柏森森,整齐的树冠与蓝天相接,形成融于大地的感觉,突出了大地的辽阔,增加了庄严神圣的气氛。斋宫周围的树木主要是为遮荫。祭祀时天气炎热,曾有执事人员中暑,乾隆年间修缮斋宫时曾新植树木,《御制北郊斋宫即事》诗中有“嘉阴有崇槐”、“虬松盖影森”之句。
叙述至此,还是建议朋友们有机会赴京时,抽空到地坛公园走一走,感受和领略一下那里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神秘。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